野生大鲵为梁平波漩河水质“代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3日14时35分讯(通讯员 吴平)“这是什么鱼,怎么还有脚。”“哟,嘴巴这么大,咬人不哟!”昨(2)日,清晨7点刚过,重庆市梁平区碧山镇新元村4组罗弟成家便热闹了起来,一群村民围聚在一个盆边,对着盆里的一条“怪鱼”议论纷纷。
“怪鱼”头部扁平、尾似鲶鱼、嘴呈半圆形,前肢四指似人手、后肢五指如人足,浑身光滑,全身上下呈灰褐色,不时发出阵阵似婴儿般的叫声。“这会不会是电视里说的娃娃鱼?”一位村民的一句话提醒了罗弟成。
拿出手机,输入“娃娃鱼”几个字,对照手机里出现的图片,罗弟成发现盆里的“怪鱼”与手机里的图片惊人的相似。
“这还是保护动物,那得赶快报警哟。”随即,罗弟成便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在与碧山镇派出所民警一起等待专家到来鉴定期间,罗弟成也缓缓道出了捕获“怪鱼”的经过。
“昨晚我将准备好的食物放在笼子里,在波漩河梁平与大竹县共管河段乐岭滩下笼捕小龙虾,没想到今早收笼时,笼内却出现了这样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动物。”罗弟成形象地表述着当时的情景:“‘怪鱼’捕上来之后村民都不认识,连我80多岁的父亲都没见过……”
在片刻等待后,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确认,“怪鱼”确为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大鲵,也是我们俗称的娃娃鱼。经测量,大鲵体长87厘米,体重4.7公斤,体格肥壮,仅上颌前端有轻微擦伤,胃内吐出物有鱼类残骸、青虾等。随后,罗弟成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大鲵捕获地,将误捕的大鲵进行了放生。
据了解,大鲵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繁殖率低,对生存环境要求高。大鲵在地球上的生长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亿五千万年以前,有“活化石”之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科研价值,这是第一次在波漩河发现野生大鲵。
“大鲵生活环境较为独特,对水质十分敏感,如果环境和水质不能达到它生存的要求,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说,这次在波漩河发现野生大鲵的踪迹,间接表明了当地水环境的良好状态,对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为重点治理水污染问题,梁平区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认真落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着力抓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河库治理保护,通过关闭重污染企业、整治搬迁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流域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彻底“拔病根”“去病灶”,让境内河流保持着“一河碧水,两岸青山”的本来面貌,也让“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生态美景在柚乡大地上得以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