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帮困 他是黔江乡村最早扶贫人

助残帮困 他是黔江乡村最早扶贫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7-1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13时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我们乡这个助残员很给力,虽然自身残疾,但他帮助的不仅是残疾家庭,还有不少困难户。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产业开始,就帮助和带动这些家庭养猪、养蜂走上富裕路,是当地村民公认的最早扶贫人!”今(16)日,笔者走进黔江区白土乡凉洞村三组田景楼家,该镇宣传统战委员王文媛说。

传统产业的转型

7月,即将进入三伏天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景楼拿着网兜,步履蹒跚地走到房屋旁边的池子,把网兜伸入水池,提起时,滑溜蹦跳的泥鳅不断撞击网兜的边沿。

田景楼早中晚都要骑着机动三轮车去养殖基地查看。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等会有人来买,我提前准备起!”田景楼边打捞泥鳅边说。泥鳅和小龙虾是田景楼去年5月喂养的,是他继生猪和蜜蜂的又一转型产业。在他打捞的池子里,泥鳅和小龙虾的数量不多,大批量的还在稻田里养着。因养殖泥鳅的稻田离家有3公里多路,为方便客人上门购买,他将打捞的泥鳅临时喂养在居家附近的水泥池子里。

田景楼在打捞泥鳅。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田景楼,今年55岁,身高1.7米,先天性左脚残疾,脚尖和脚跟成相反方向,为肢体二等残疾。由于残疾,田景楼只在村里上完小学就在家学做家务活。对于农村养猪、养鸡他很有经验。成家后,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靠多种农作物,把养猪、养鸡和蜜蜂作为家庭的主打经济产业,每年都要卖好几头肥猪。

“穷读书,富养猪。”这是田景楼小时候母亲常对他的教诲。生活在农村,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发奋读书,要么勤于耕种多喂猪。田景楼随时随地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心中,后来靠养猪让家庭致富。

“最初一年都要喂6头猪,考虑到每年买仔猪需要一大笔本钱,后来,我就养了一头母猪,每年不用去买仔猪来喂养了。”田景楼说,当时除了满足自家喂养的,余下的仔猪就卖钱。

田景楼圈舍里喂养的两头能繁母猪。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养蜜蜂以前也没怎么在意,认为这都是飞来之财,来了就把它招进家里喂养,跑了也留不住。现在1桶蜜蜂只要管理好了,收入可达到2000元。”田景楼说,养蜜蜂最划算,除了请木匠进屋做蜂桶,几乎没有其它投入。

村里最早扶贫人

尤其在土地承包到户后的几年,很多家庭虽然解决了温饱,但在经济上并不宽裕。在田景楼的记忆中,当时也有没杀过年猪的家庭,因为没有钱买猪喂养。田景楼对那些家庭学生多的、以及残疾家庭,把自家母猪产的小猪崽赊给他们喂养,很多都是在猪杀了或卖了才给猪本。

一直以来,田景楼还是坚持以这种“赊账”的方式,帮扶村里的很多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30余户。很多了解田景楼的村民,都说他是村里最早的帮扶人。

田景楼助人为乐的事迹被传开后,2012年被白土乡推选为助残员。担任助残员后,田景楼做的事情比以前多,他不仅要做好辖区70多名残疾人的登记等服务工作,还要宣传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和发展产业改变家庭现状。

“买2头仔猪,按目前的价格都要1500块左右。我家最近3年喂养的猪,都是田景楼赊给我喂的。”白土社区村民杨焕金说,非常感谢田景楼一直对她的帮助。

杨焕金家,因学因病贫困,想喂猪没有本钱买。田景楼在登记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从2017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主动赊给杨焕金家2头仔猪喂养,等卖肥猪后才付猪本。 

“我家养的第一桶蜂,还是田景楼帮忙招来的。当时,我对蜜蜂不怎么看好,也不晓得怎么养。田景楼家养得有蜂,又懂技术,叫他弄回去喂,他却不要,说叫我喂养起,产的蜂蜜可够一家人的零用钱。”同村的陈金树,也是肢体残疾,当时似信非信。是田景楼后来手把手的教他养蜂技术,才发展到现在的10桶蜜蜂,现每年蜂蜜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凉洞村三组村民杨昌旭,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手残疾,妻子聋哑,一直没办《残疾证》。田景楼了解到情况后,用自己的三轮车送杨昌旭夫妇到乡政府,拍照和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又送其回家。

新老产业一把抓

走进田景楼养猪的圈舍,2头能繁母猪,3头待育肥生猪。还有房屋周围养的6桶蜜蜂,以及屋后空地上相互追逐的鸡鸭,这些都是他发家致富的老产业。

“就在上个月,两头母猪产的18头小猪崽,共卖了14000多元。其中有6头仔猪是赊出去的,要腊月才收得到钱。”田景楼说,养猪至今30多年,每年喂养2头母猪,肥猪喂得少,主要靠卖猪崽赚钱。

田景楼还给记者算了一下家里传统产业的进账,他家喂养的两头母猪,每头母猪一年产两次崽,一次最少产9头,一年卖仔猪的收入在3万元,另外蜂蜜有1万元收入,还有散养的鸡鸭可收入3000元左右。

2005年,田景楼利用养猪、养蜂的收入,在公路边修建起两楼一底的水泥楼房。房屋修建后,黔江区残联按政策兑现给田景楼1万元,作为房屋的风貌改造。

田景楼家的7亩多责任田,不仅是离家较远,还是低产田。耕种起倒贴活路钱,不耕种觉得荒着可惜。

2018年4月,田景楼了解到相邻的金塘村,有村民在养殖泥鳅和小龙虾,他便骑着机动三轮车前去打探情况,产生了利用低产田养泥鳅和小龙虾的想法,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后,田景楼当时与金塘村种养股份合作社签订了泥鳅和小龙虾的养殖回收协议,回家将7亩稻田投资辅以基础建设,于5月份购买泥鳅种苗4万尾、虾苗60斤投放在稻田里喂养。

“养殖技术除乡科协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外,我在空闲时还通过手机、电视上学习种养殖技术,区农委举办的泥鳅和小龙虾技术培训我也按时参加,为后期养殖打牢基础。”田景楼说。

目前,田景楼的泥鳅和小龙虾开始打捞,按协议价,泥鳅20元1斤,小龙虾30元1斤,除去养殖期间的耗损,预计今年收入3万元,是他以前种稻谷的5倍收入。

田景楼还力争从多个渠道学好养殖泥鳅和小龙虾技术,壮大养殖规模。他打算在明年,通过自己育苗饲养,只要辖区及周边的残疾家庭和贫困户户愿意养殖的,他承诺提供种苗,上门免费教技术,还帮忙找销路,让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田景楼说:“只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才有信心跟着我一起干!”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助残帮困 他是黔江乡村最早扶贫人

2019-07-16 14:15:23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13时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我们乡这个助残员很给力,虽然自身残疾,但他帮助的不仅是残疾家庭,还有不少困难户。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产业开始,就帮助和带动这些家庭养猪、养蜂走上富裕路,是当地村民公认的最早扶贫人!”今(16)日,笔者走进黔江区白土乡凉洞村三组田景楼家,该镇宣传统战委员王文媛说。

传统产业的转型

7月,即将进入三伏天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景楼拿着网兜,步履蹒跚地走到房屋旁边的池子,把网兜伸入水池,提起时,滑溜蹦跳的泥鳅不断撞击网兜的边沿。

田景楼早中晚都要骑着机动三轮车去养殖基地查看。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等会有人来买,我提前准备起!”田景楼边打捞泥鳅边说。泥鳅和小龙虾是田景楼去年5月喂养的,是他继生猪和蜜蜂的又一转型产业。在他打捞的池子里,泥鳅和小龙虾的数量不多,大批量的还在稻田里养着。因养殖泥鳅的稻田离家有3公里多路,为方便客人上门购买,他将打捞的泥鳅临时喂养在居家附近的水泥池子里。

田景楼在打捞泥鳅。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田景楼,今年55岁,身高1.7米,先天性左脚残疾,脚尖和脚跟成相反方向,为肢体二等残疾。由于残疾,田景楼只在村里上完小学就在家学做家务活。对于农村养猪、养鸡他很有经验。成家后,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靠多种农作物,把养猪、养鸡和蜜蜂作为家庭的主打经济产业,每年都要卖好几头肥猪。

“穷读书,富养猪。”这是田景楼小时候母亲常对他的教诲。生活在农村,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发奋读书,要么勤于耕种多喂猪。田景楼随时随地把母亲的教诲铭记心中,后来靠养猪让家庭致富。

“最初一年都要喂6头猪,考虑到每年买仔猪需要一大笔本钱,后来,我就养了一头母猪,每年不用去买仔猪来喂养了。”田景楼说,当时除了满足自家喂养的,余下的仔猪就卖钱。

田景楼圈舍里喂养的两头能繁母猪。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养蜜蜂以前也没怎么在意,认为这都是飞来之财,来了就把它招进家里喂养,跑了也留不住。现在1桶蜜蜂只要管理好了,收入可达到2000元。”田景楼说,养蜜蜂最划算,除了请木匠进屋做蜂桶,几乎没有其它投入。

村里最早扶贫人

尤其在土地承包到户后的几年,很多家庭虽然解决了温饱,但在经济上并不宽裕。在田景楼的记忆中,当时也有没杀过年猪的家庭,因为没有钱买猪喂养。田景楼对那些家庭学生多的、以及残疾家庭,把自家母猪产的小猪崽赊给他们喂养,很多都是在猪杀了或卖了才给猪本。

一直以来,田景楼还是坚持以这种“赊账”的方式,帮扶村里的很多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30余户。很多了解田景楼的村民,都说他是村里最早的帮扶人。

田景楼助人为乐的事迹被传开后,2012年被白土乡推选为助残员。担任助残员后,田景楼做的事情比以前多,他不仅要做好辖区70多名残疾人的登记等服务工作,还要宣传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和发展产业改变家庭现状。

“买2头仔猪,按目前的价格都要1500块左右。我家最近3年喂养的猪,都是田景楼赊给我喂的。”白土社区村民杨焕金说,非常感谢田景楼一直对她的帮助。

杨焕金家,因学因病贫困,想喂猪没有本钱买。田景楼在登记走访中了解到情况后,从2017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主动赊给杨焕金家2头仔猪喂养,等卖肥猪后才付猪本。 

“我家养的第一桶蜂,还是田景楼帮忙招来的。当时,我对蜜蜂不怎么看好,也不晓得怎么养。田景楼家养得有蜂,又懂技术,叫他弄回去喂,他却不要,说叫我喂养起,产的蜂蜜可够一家人的零用钱。”同村的陈金树,也是肢体残疾,当时似信非信。是田景楼后来手把手的教他养蜂技术,才发展到现在的10桶蜜蜂,现每年蜂蜜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凉洞村三组村民杨昌旭,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手残疾,妻子聋哑,一直没办《残疾证》。田景楼了解到情况后,用自己的三轮车送杨昌旭夫妇到乡政府,拍照和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又送其回家。

新老产业一把抓

走进田景楼养猪的圈舍,2头能繁母猪,3头待育肥生猪。还有房屋周围养的6桶蜜蜂,以及屋后空地上相互追逐的鸡鸭,这些都是他发家致富的老产业。

“就在上个月,两头母猪产的18头小猪崽,共卖了14000多元。其中有6头仔猪是赊出去的,要腊月才收得到钱。”田景楼说,养猪至今30多年,每年喂养2头母猪,肥猪喂得少,主要靠卖猪崽赚钱。

田景楼还给记者算了一下家里传统产业的进账,他家喂养的两头母猪,每头母猪一年产两次崽,一次最少产9头,一年卖仔猪的收入在3万元,另外蜂蜜有1万元收入,还有散养的鸡鸭可收入3000元左右。

2005年,田景楼利用养猪、养蜂的收入,在公路边修建起两楼一底的水泥楼房。房屋修建后,黔江区残联按政策兑现给田景楼1万元,作为房屋的风貌改造。

田景楼家的7亩多责任田,不仅是离家较远,还是低产田。耕种起倒贴活路钱,不耕种觉得荒着可惜。

2018年4月,田景楼了解到相邻的金塘村,有村民在养殖泥鳅和小龙虾,他便骑着机动三轮车前去打探情况,产生了利用低产田养泥鳅和小龙虾的想法,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后,田景楼当时与金塘村种养股份合作社签订了泥鳅和小龙虾的养殖回收协议,回家将7亩稻田投资辅以基础建设,于5月份购买泥鳅种苗4万尾、虾苗60斤投放在稻田里喂养。

“养殖技术除乡科协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外,我在空闲时还通过手机、电视上学习种养殖技术,区农委举办的泥鳅和小龙虾技术培训我也按时参加,为后期养殖打牢基础。”田景楼说。

目前,田景楼的泥鳅和小龙虾开始打捞,按协议价,泥鳅20元1斤,小龙虾30元1斤,除去养殖期间的耗损,预计今年收入3万元,是他以前种稻谷的5倍收入。

田景楼还力争从多个渠道学好养殖泥鳅和小龙虾技术,壮大养殖规模。他打算在明年,通过自己育苗饲养,只要辖区及周边的残疾家庭和贫困户户愿意养殖的,他承诺提供种苗,上门免费教技术,还帮忙找销路,让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田景楼说:“只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才有信心跟着我一起干!”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