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乘产业扶贫东风 紫照开启蜕变之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10时50分讯(通讯员 蒋婷)李树枝头硕果累累,黄桃树长势喜人,树下,小米辣繁花盛开,成片的南瓜藤蔓铺成绿色的地毯......满山遍野的果树,承载着山村脱贫的希望。昨(15)日,笔者往返于紫照镇扶贫路上,目睹了这个镇产业兴旺的动人画面。
紫照镇有贫困户281户,1022人,其中16户,58人未脱贫,桂香村是市级贫困村,大丘村1组是区级贫困组。据了解,导致紫照镇贫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差。紫照镇地处梁平区东南边陲深丘地带,距离城区39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发展相当落后,村民普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主要收入也都来自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单一,致富无门。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户学历程度普遍不高,残疾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劳动力缺乏,需要政策兜底的对象较多。
“有产业,有事做,有收入,脱贫才有希望。”2018年3月,扶贫工作队入驻紫照镇,工作队与紫照镇党委、政府反复合计,决定以产业脱贫为抓手,大力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主要种植黄桃、黄金梨等生态水果,果树下套种轮作榨菜、南瓜、辣椒等蔬菜,拓展以花养蜂、放养土鸡等养殖业,村民闲暇之余到镇里电子代加工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产业的季节搭配、空间的立体使用以及远中近期效益联结”有机结合。
为啃下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质量不高,紫照镇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沟深坡陡,山高路远,很多业主不愿来发展产业,村民又思想保守,更不愿冒风险来发展产业,观望的人居多。于是,紫照镇就以集体的名义发展集体经济,引导村民发展产业。
在桂香村的黄桃试验示范园里,种植了80亩的黄桃树,如今树苗已经有一人多高,黄桃树下,地膜把整个裸露的土地覆盖着,上面铺着南瓜的藤蔓,再过不久,这些老南瓜将走向市场销售,为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利润的50%,分给土地入股的村民,剩下的50%作为集体经济再进行分配,实行全体村民、贫困户、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5:2:2:1分配,即集体经济收益的50%由全体村民分红,20%由贫困户受益,2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1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在扶贫工作中的牵引力。
最初村民不支持不理解,到后来的拥护,是尝到了发展产业带来的甜头。
“陆陆续续在示范园里干活,差不多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家里的活做完有空就去,很自由,去干活先给村里报个备,按照顺序安排,很公平,这样能照顾到所有的村民,有钱大家挣,还是安逸。”桂香村3组村民谭述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向笔者介绍。
“村民把土地入了股,即使前面两年没有收益,也是按照300元每亩的价格补贴给村民的,这让村民吃了定心丸。不仅如此,附近村民在黄桃园里务工,还能得到一笔收入。”桂香村第一书记谢文江介绍道,村里自己搞产业,是想起个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投入效益农业中去。
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紫照镇更加注重长、中、短期效益结合,帮助贫困户短期“快脱贫”,中期“能巩固”,长期“不返贫”,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在产业发展结构上也做了一些调整,由“果树+榨菜+辣椒”的模式替代原有的玉米、小麦等传统种植,大大提高土地使用价值。除订单定制产业外,还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种养殖产业,这样能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比如发展中蜂、黄桃、黄金梨等多个市场非饱和产业,既避免了扶贫产业同质化,而且规模小销售灵活,抗风险能力较强,销售价格也比较高。同时还引进电子产品代加工企业,建立扶贫车间,既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如今扶贫车间吸纳了17个村民务工,包括两个贫困户。
曾经,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贫困户受益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紫照镇搭台架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其在产业发展中获取利益,促进稳定增收。
在紫照镇桂香村7、8组,村民最近有件大喜事,380多亩的青脆李已经成熟,等待上市。2015年,栽种的这些李树是由村民自行管护,但大多数并未重视,产业发展未成气候。2018年4月,为巩固之前的产业发展,村集体决定负责统一运营管护,请来科技农业专家“把脉问诊”,380多亩的李树今年迎来了丰收。为了解决销售问题,驻村干部还联系上了广东梁平商会,以2.3元每斤的价格一次性销售出去,直接为村民带来10万多元的收入。这是“村集体+农户”普惠发展模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黄桃、青脆李等产业,村集体负责统一运营管护、品牌建设、销售等,实现效益分成。此外,还针对贫困户,专门建立了“村集体+贫困户”定向发展模式。村集体为贫困户脱贫搭建平台,引导指导发展黄金梨、托管养殖中蜂、订单喂养土鸡等帮助贫困户增加增收渠道。同时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深化对接,发展榨菜、南瓜、辣椒等订单农业,让贫困户在企业带动下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