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经开区:创新医养结合 “双一流”康养服务为桑榆增辉

双桥经开区:创新医养结合 “双一流”康养服务为桑榆增辉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7-1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7日10时22分讯(通讯员 漆佩月)在重庆双桥经开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支持三线建设来到双桥,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全部老龄化,厂矿社区的人员结构将导致10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双桥经开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医养结合方式,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守护他们的健康,同时继续探索“医养结合”新发展,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继续做好“双一流”康养服务,为桑榆增辉。

“医养结合”找思路

“如何将医和养结合?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双桥经开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江波说,“在这条路上我们趟出了一条医养结合一体化的路子。”

全国65岁以上老人老龄化比率为17.4%,龙滩子辖区达22.6%,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占了很大比例。60、70年代为支持三线建设来到双桥的广大青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全部老龄化,厂矿社区的人员结构将导致10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现状却是养老机构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前身是原四川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因为改制走上了社区医院之路,病人减少、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王江波为了留住医护人员,经过调研发现开展医养结合符合群众的需求,于是借助充足的业务用房以公立医院身份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建集养生文化、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星级综合性养老机构——龙福老年护理中心,延伸医疗服务,拓展业务范围。

因为中心有几十年厂矿医院的运营经验,积累起来的企业文化随之转变成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医院文化。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有市场。医院辖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随着企业改组,青壮年大部分离开,随之出现了家庭空心化。王江波说:“辖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占了很大比例,我们想利用医疗优势、空置的业务用房,接收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的老人,传承敬老爱老文化,建立养老中心。”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足行政区、双桥经开区的大力支持,全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走民营之路的“院办养老机构”。就这样,2014年6月28日龙福老年护理中心正式运营,32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6张养老床位,由日间(居家)养护区、普通养护区、半自理养护区和特级护理养护区等组成。内设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和中医养生馆,依托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管理团队、秉承“健康、养生、仁爱、护养”的服务宗旨,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乐园。针对居家养老辐射辖区五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指导。

护理中心运营前,医护人员们还参观过“高大上”的青杠养老中心,也考察过无借鉴之处的纯养老院。区人民医院也曾过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因为老年护理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政策扶持力度尚不大等国家政策层面的原因而放弃,还因为公立医院只管“医”的观念根深蒂固,“养”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加之又无行业标准,公立医院转型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在全国,医疗机构主动尝试‘医养结合’的案例都很少,没有现成经验,全部都要自己摸索。所以这条路我们走得并不轻松,因为这涉及到养老、医疗、消费理念的重大转变。”王江波说到。

后来护理中心以“传承孝心、爱老尽心、老人舒心、儿女放心、社会安心”的“五心”理念慢慢发展起来,通过建立由医生、护士、社工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专业照护团队,为社区独居、空巢等老人提供了7个档次的养老服务,吸引了区内外的医院前来参观学习,正式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双一流”守护老人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了内、外、妇、全科、传染、五官、特检、检验等11个科室,拥有呼吸机、胃镜、除颤仪、颈腰椎牵引仪等先进医疗设备;二楼的住院区域一半供护理中心的老人使用,一半向辖区居民开放;三楼、四楼就是护理中心的老人生活的地方。“医务人员在楼下就是医生护士,在楼上就是志愿者,陪老人们娱乐、活动。”中心护士长唐军告诉笔者。

由6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营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医疗技术团队,以及养老护理精细化管理、“慢病管理示范区”的创建,中心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守护老人健康。

一流技术让老人放心

护理中心建立了一支由医生、护士、社工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专业照护团队,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健康、快乐的养生文化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医护养结合。敬老服务由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志愿者服务形成长效机制。中心开展以中医养生为特色的“医护养”,探索了中医参与养老、保健、养生等健康产业新模式。

打造了中医药诊疗区、中药植物园、中医养生馆和中医药展览室,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对老人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结合中医药管理工作,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治疗;以中医养生为特色探索出中医参与养老、保健、养生等健康产业新模式。

笔者了解到,中心创新设立了居家养老、自理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七个层次的养老模式,并指导五个居委会的老年护养站,实现社区就近“老有所养”,拓展了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为托养老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医生、护士组织开展老人常见病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让老人了解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加强对中心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不断完善和改造中心环境硬件建设,“以前医院留下来的很多硬件设备都可以用,我们又逐渐添置了各种老人人专用康复器材,设施在不断的完善,中心现在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王江波向笔者介绍到。

一流服务让老人满意

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拓宽老人的文娱活动,保障老人物质文化生活;认真做好敬老爱老工作,形成各界关心支持养护中心工作态势,全力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在春节、中秋及重阳节等节日,组织老人参加在院内举行歌唱比赛及敬老联欢会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老人对文体活动兴趣,增进老人之间友谊。

原四川汽车制造厂的退休工人们,是中心运营时住进来的首批老人,年轻人就业随着厂区搬迁转移,辖区内家庭呈现出空心化,空巢老人增多,失能失智并且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住进了护理中心。

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头等要务抓紧抓实。中心梳理了服务老人的23 个流程,明确了工作节点;先后建立健全了福利院服务、管理、护理、保障、安全、党务、文体、医疗等8 个方面的150 余项工作制度,制定岗位职责50余项。

早上5:30,照顾老人的护工就要准备起床了;6点左右去帮老人穿衣服、洗漱,7:30护工把早饭从食堂端到老人生活的区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护工还要给他们喂饭;上午医生会根据老人的情况给他们安排理疗项目,午饭过后护工们还要照顾老人们睡午觉。唐军告诉笔者:“我们的用餐安排都是根据老人的作息时间来制定的,每天三顿都要准时开饭。”午觉过后,护工们开始给老人们穿衣,带他们进行功能锻炼。时间充足,护工在下午就开始依次给老人们洗脚,照顾老人的罗云芳说:“我们给老人洗脚都是端盆水慢慢给他们搓,全都集中在晚饭后洗会搞不赢,耽误老人睡觉的时间。”对于卧床的老人,他们更是悉心照顾,两小时一次翻身按摩,“有几个老人身体半边都不能动,一直躺着不动对身体恢复不好,所以看好时间就会端热水去给他们擦一擦,按摩一下,再配合医生中频理疗,多做几次雷火灸提中气,增强免疫力,好几个老人慢慢都能在轮椅上坐了。”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2015年重阳节前入住龙福中心的李保云说,“我们两口儿都来了,隔壁房间也是老两口儿。”笔者了解到李保云为支持三线建设,1967年到原四川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工作,曾是内科护士长。她说:“我们儿女又不在身边,在家里担心生病思想压力很大,现在好了,哪里不舒服按一下铃护士就来了。”

正是这种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医疗型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了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安全的就医养老环境,这种养老模式契合了老人的需要。中心在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同时,还指导了社区5个居委会的老年护养站,实现了社区就近“老有所养”,拓展了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反响较好。

“医养结合”新发展

对于护理中心来说,要实现医养深度结合,并非只是简单的1+1,尚有漫漫长路要走,前行的动力便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中心创新思维、拓展服务,全力打好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老年养护三张惠民牌。

抓基础,规范医院管理。狠抓医疗基础质量管理,进一步细化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并注重落实。强化院长行政大查房,将各项制度“接地”落实,规范了诊疗护理行为,真正形成“以病人为中心”长效机制。笔者了解到,每天医生都会3次查房,发现老人有情况立即诊断,病情较轻的拿些药吃,重一点的立即安排住院。“中心除了在各个区域安装摄像头以外,还建立了护工、医生、家属、老人自己四个层面的保障,有什么情况医生从一楼上来也方便。”查房医生告诉笔者。

扎实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心采用医护一体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倡导“女儿式”亲情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就医体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定期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换位思考讨论和体验活动,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

抓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研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授课等方式,培养“本土专家”,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实施“三名”战略,返聘名老中医等老专家,开展名医带徒工作,创造“小庙有大神”的名医效应。

争取对口支持,增强服务能力。整合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打造百姓放心、满意的医院,中心善于“借机、借势、借力”,积极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和重庆中医研究所等“大牌”合作,通过预约邀请医疗专家开展查房、会诊和指导,又好又快地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

延伸医疗服务,拓展业务范围。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健康、快乐的养生文化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医护养结合。

抓亮点,打造中医特色。中心积极做好中医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中医氛围,打造中医团队,不断创新和提升中医技术;有序做好居民中医健康体检和管理工作,率先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的电脑软件全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工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范围覆盖老、中、青、幼;开展技术创新,引进治疗新技术,购置自动煎药机,方便患者即开即食。

用先进理念打造医院文化。用“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医院,鼓励继续教育;用“创新”理念打造医院品牌;用“励志”理念打造医院廉政文化;用“仁爱”理念打造医院孝文化,在创建重庆市“敬老文明号”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敬老文明号”。用“模范”带动医护人员对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保障辖区人民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中心已成为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养老服务、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基层医疗机构。

社会各界聚焦医养结合

给老人梳头需要几个步骤?清洗一副假牙,都有哪些要领?高位截瘫老人的康复护理,有何禁忌……吃喝拉撒睡,看似琐碎,可一旦放在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身上,便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8位护理人员面对54位老人,喂饭、喂水果、热辅食、换尿布、翻身、做康复训练、调解老人纠纷……

工作是很辛苦,有时还得不到家属的理解,但是一起工作的护工们还是很团结友善,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照看老人,“这份工作是很累,但是跟老人们相处久了对他们有感情,我给几个阿姨喂水果她们都喊我先吃,还说我走上走下的辛苦了让我坐着休息。”工作一年多的护工罗阿姨说,“有些家属来看望老人还会特意感谢我们把老人照顾的这么好,听到这些就感觉还是值得。”

随着养老有医疗保障,医疗提升养老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医养模式渐渐走上正轨,中心吸引了远近各地的老人入住。唐军说:“我们中心从来都没有出去打过广告宣传,都是朋友们知道医养结合的模式后相互介绍,然后从潼南、贵阳等各地把老人送过来。”无障碍的出入通道,齐全的康复设施,多样化的娱乐设备,温暖的布置风格,各式各样的盆景艺术,中心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所有到我们这里来的老人都可以先适应两天,如果满意就住进来,不喜欢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虽然现在社会各界开始慢慢接受医养结合的方式,但是还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所以相关部门应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转变养老、医疗、消费理念。

明确医养结合的内涵。医养结合“医”的内涵不仅是医疗,而应是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重点是长期照护。医养结合的本质是服务的结合,要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明确医养结合的目标。给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这其中包括:日常的健康素养与习惯;病时方便、及时的治疗和病后恢复、舒适、尊严这三点要求。树立老龄工作命运共同体观念。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树立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理念。使人民“生得要优”“养的要壮”“过得要好”“活得要长”“老得要慢”“病得要晚”“走得要有尊严”,到最终实现“一辈子活得有意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双桥经开区:创新医养结合 “双一流”康养服务为桑榆增辉

2019-07-17 10:2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7日10时22分讯(通讯员 漆佩月)在重庆双桥经开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支持三线建设来到双桥,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全部老龄化,厂矿社区的人员结构将导致10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双桥经开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医养结合方式,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守护他们的健康,同时继续探索“医养结合”新发展,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继续做好“双一流”康养服务,为桑榆增辉。

“医养结合”找思路

“如何将医和养结合?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双桥经开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江波说,“在这条路上我们趟出了一条医养结合一体化的路子。”

全国65岁以上老人老龄化比率为17.4%,龙滩子辖区达22.6%,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占了很大比例。60、70年代为支持三线建设来到双桥的广大青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全部老龄化,厂矿社区的人员结构将导致10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现状却是养老机构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前身是原四川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因为改制走上了社区医院之路,病人减少、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王江波为了留住医护人员,经过调研发现开展医养结合符合群众的需求,于是借助充足的业务用房以公立医院身份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建集养生文化、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星级综合性养老机构——龙福老年护理中心,延伸医疗服务,拓展业务范围。

因为中心有几十年厂矿医院的运营经验,积累起来的企业文化随之转变成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医院文化。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有市场。医院辖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随着企业改组,青壮年大部分离开,随之出现了家庭空心化。王江波说:“辖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占了很大比例,我们想利用医疗优势、空置的业务用房,接收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的老人,传承敬老爱老文化,建立养老中心。”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足行政区、双桥经开区的大力支持,全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走民营之路的“院办养老机构”。就这样,2014年6月28日龙福老年护理中心正式运营,32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6张养老床位,由日间(居家)养护区、普通养护区、半自理养护区和特级护理养护区等组成。内设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和中医养生馆,依托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管理团队、秉承“健康、养生、仁爱、护养”的服务宗旨,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乐园。针对居家养老辐射辖区五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指导。

护理中心运营前,医护人员们还参观过“高大上”的青杠养老中心,也考察过无借鉴之处的纯养老院。区人民医院也曾过创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因为老年护理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政策扶持力度尚不大等国家政策层面的原因而放弃,还因为公立医院只管“医”的观念根深蒂固,“养”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加之又无行业标准,公立医院转型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在全国,医疗机构主动尝试‘医养结合’的案例都很少,没有现成经验,全部都要自己摸索。所以这条路我们走得并不轻松,因为这涉及到养老、医疗、消费理念的重大转变。”王江波说到。

后来护理中心以“传承孝心、爱老尽心、老人舒心、儿女放心、社会安心”的“五心”理念慢慢发展起来,通过建立由医生、护士、社工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专业照护团队,为社区独居、空巢等老人提供了7个档次的养老服务,吸引了区内外的医院前来参观学习,正式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双一流”守护老人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了内、外、妇、全科、传染、五官、特检、检验等11个科室,拥有呼吸机、胃镜、除颤仪、颈腰椎牵引仪等先进医疗设备;二楼的住院区域一半供护理中心的老人使用,一半向辖区居民开放;三楼、四楼就是护理中心的老人生活的地方。“医务人员在楼下就是医生护士,在楼上就是志愿者,陪老人们娱乐、活动。”中心护士长唐军告诉笔者。

由6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营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医疗技术团队,以及养老护理精细化管理、“慢病管理示范区”的创建,中心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守护老人健康。

一流技术让老人放心

护理中心建立了一支由医生、护士、社工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专业照护团队,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健康、快乐的养生文化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医护养结合。敬老服务由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志愿者服务形成长效机制。中心开展以中医养生为特色的“医护养”,探索了中医参与养老、保健、养生等健康产业新模式。

打造了中医药诊疗区、中药植物园、中医养生馆和中医药展览室,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对老人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结合中医药管理工作,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治疗;以中医养生为特色探索出中医参与养老、保健、养生等健康产业新模式。

笔者了解到,中心创新设立了居家养老、自理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七个层次的养老模式,并指导五个居委会的老年护养站,实现社区就近“老有所养”,拓展了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为托养老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医生、护士组织开展老人常见病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让老人了解如何进行预防、保健。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加强对中心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不断完善和改造中心环境硬件建设,“以前医院留下来的很多硬件设备都可以用,我们又逐渐添置了各种老人人专用康复器材,设施在不断的完善,中心现在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王江波向笔者介绍到。

一流服务让老人满意

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拓宽老人的文娱活动,保障老人物质文化生活;认真做好敬老爱老工作,形成各界关心支持养护中心工作态势,全力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在春节、中秋及重阳节等节日,组织老人参加在院内举行歌唱比赛及敬老联欢会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老人对文体活动兴趣,增进老人之间友谊。

原四川汽车制造厂的退休工人们,是中心运营时住进来的首批老人,年轻人就业随着厂区搬迁转移,辖区内家庭呈现出空心化,空巢老人增多,失能失智并且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住进了护理中心。

建章立制、规范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头等要务抓紧抓实。中心梳理了服务老人的23 个流程,明确了工作节点;先后建立健全了福利院服务、管理、护理、保障、安全、党务、文体、医疗等8 个方面的150 余项工作制度,制定岗位职责50余项。

早上5:30,照顾老人的护工就要准备起床了;6点左右去帮老人穿衣服、洗漱,7:30护工把早饭从食堂端到老人生活的区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护工还要给他们喂饭;上午医生会根据老人的情况给他们安排理疗项目,午饭过后护工们还要照顾老人们睡午觉。唐军告诉笔者:“我们的用餐安排都是根据老人的作息时间来制定的,每天三顿都要准时开饭。”午觉过后,护工们开始给老人们穿衣,带他们进行功能锻炼。时间充足,护工在下午就开始依次给老人们洗脚,照顾老人的罗云芳说:“我们给老人洗脚都是端盆水慢慢给他们搓,全都集中在晚饭后洗会搞不赢,耽误老人睡觉的时间。”对于卧床的老人,他们更是悉心照顾,两小时一次翻身按摩,“有几个老人身体半边都不能动,一直躺着不动对身体恢复不好,所以看好时间就会端热水去给他们擦一擦,按摩一下,再配合医生中频理疗,多做几次雷火灸提中气,增强免疫力,好几个老人慢慢都能在轮椅上坐了。”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2015年重阳节前入住龙福中心的李保云说,“我们两口儿都来了,隔壁房间也是老两口儿。”笔者了解到李保云为支持三线建设,1967年到原四川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工作,曾是内科护士长。她说:“我们儿女又不在身边,在家里担心生病思想压力很大,现在好了,哪里不舒服按一下铃护士就来了。”

正是这种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医疗型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了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安全的就医养老环境,这种养老模式契合了老人的需要。中心在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同时,还指导了社区5个居委会的老年护养站,实现了社区就近“老有所养”,拓展了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反响较好。

“医养结合”新发展

对于护理中心来说,要实现医养深度结合,并非只是简单的1+1,尚有漫漫长路要走,前行的动力便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中心创新思维、拓展服务,全力打好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老年养护三张惠民牌。

抓基础,规范医院管理。狠抓医疗基础质量管理,进一步细化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并注重落实。强化院长行政大查房,将各项制度“接地”落实,规范了诊疗护理行为,真正形成“以病人为中心”长效机制。笔者了解到,每天医生都会3次查房,发现老人有情况立即诊断,病情较轻的拿些药吃,重一点的立即安排住院。“中心除了在各个区域安装摄像头以外,还建立了护工、医生、家属、老人自己四个层面的保障,有什么情况医生从一楼上来也方便。”查房医生告诉笔者。

扎实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心采用医护一体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倡导“女儿式”亲情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就医体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定期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换位思考讨论和体验活动,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

抓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研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授课等方式,培养“本土专家”,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实施“三名”战略,返聘名老中医等老专家,开展名医带徒工作,创造“小庙有大神”的名医效应。

争取对口支持,增强服务能力。整合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打造百姓放心、满意的医院,中心善于“借机、借势、借力”,积极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和重庆中医研究所等“大牌”合作,通过预约邀请医疗专家开展查房、会诊和指导,又好又快地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

延伸医疗服务,拓展业务范围。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健康、快乐的养生文化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医护养结合。

抓亮点,打造中医特色。中心积极做好中医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中医氛围,打造中医团队,不断创新和提升中医技术;有序做好居民中医健康体检和管理工作,率先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的电脑软件全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工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范围覆盖老、中、青、幼;开展技术创新,引进治疗新技术,购置自动煎药机,方便患者即开即食。

用先进理念打造医院文化。用“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医院,鼓励继续教育;用“创新”理念打造医院品牌;用“励志”理念打造医院廉政文化;用“仁爱”理念打造医院孝文化,在创建重庆市“敬老文明号”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敬老文明号”。用“模范”带动医护人员对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保障辖区人民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中心已成为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养老服务、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基层医疗机构。

社会各界聚焦医养结合

给老人梳头需要几个步骤?清洗一副假牙,都有哪些要领?高位截瘫老人的康复护理,有何禁忌……吃喝拉撒睡,看似琐碎,可一旦放在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身上,便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8位护理人员面对54位老人,喂饭、喂水果、热辅食、换尿布、翻身、做康复训练、调解老人纠纷……

工作是很辛苦,有时还得不到家属的理解,但是一起工作的护工们还是很团结友善,大家都是互相帮助照看老人,“这份工作是很累,但是跟老人们相处久了对他们有感情,我给几个阿姨喂水果她们都喊我先吃,还说我走上走下的辛苦了让我坐着休息。”工作一年多的护工罗阿姨说,“有些家属来看望老人还会特意感谢我们把老人照顾的这么好,听到这些就感觉还是值得。”

随着养老有医疗保障,医疗提升养老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医养模式渐渐走上正轨,中心吸引了远近各地的老人入住。唐军说:“我们中心从来都没有出去打过广告宣传,都是朋友们知道医养结合的模式后相互介绍,然后从潼南、贵阳等各地把老人送过来。”无障碍的出入通道,齐全的康复设施,多样化的娱乐设备,温暖的布置风格,各式各样的盆景艺术,中心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所有到我们这里来的老人都可以先适应两天,如果满意就住进来,不喜欢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虽然现在社会各界开始慢慢接受医养结合的方式,但是还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所以相关部门应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转变养老、医疗、消费理念。

明确医养结合的内涵。医养结合“医”的内涵不仅是医疗,而应是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重点是长期照护。医养结合的本质是服务的结合,要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明确医养结合的目标。给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这其中包括:日常的健康素养与习惯;病时方便、及时的治疗和病后恢复、舒适、尊严这三点要求。树立老龄工作命运共同体观念。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树立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理念。使人民“生得要优”“养的要壮”“过得要好”“活得要长”“老得要慢”“病得要晚”“走得要有尊严”,到最终实现“一辈子活得有意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