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印盒因“李”而美 小小歪嘴李引出4000万大产业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5日16时55分讯(记者 陈美西 通讯员 刘虹均)近年来,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抢抓乡村振兴机遇,通过壮大李子产业,不断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今(25)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获悉,2019年印盒村歪嘴李产销两旺,实现销售额近4000万元。
小小歪嘴李,如何成为致富大产业?立足李树资源,印盒农旅融合有哪些新思考和想法?印盒村村支书周恒举讲述了村庄因“李”而美的背后故事……
修好致富路 打通产销“血脉”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印盒村同样适用。
“印盒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庄,崎岖山路多凼凼,出门就要杵棒棒。”这首歌谣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时印盒村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的生动写照。
“综合印盒村的土壤气候条件,上世纪80年代,村支两委想发展种植产业,品种以脆甜多汁的歪嘴李为主。”周恒举介绍。
“路修好了,李子销售才能畅通。”为此,村支两委下定决心修路。
修路涉及到占地、出钱等尖锐问题,一开始,有的村民并不支持,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村民家太贫穷,大家就到处‘化缘’把钱垫上;有的村民家缺乏劳动力,村干部就主动把活揽过来自己干……经过努力,印盒村出村的公路终于打通了。
公路打通后,村干部们趁热打铁,自掏腰包买回树苗、肥料,动员村里有胆识的党员示范种植李树。
几年后,歪嘴李开始挂果丰收,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见种李树确实比种庄稼挣钱,都纷纷开垦荒山种植李树……
不久,歪嘴李作为重庆市著名果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得益于歪嘴李的味美、多产,渝北区则被评为“中国李之乡”。
李树结果赚了钱 李花还有文章作
每年7月上旬,歪嘴李进入成熟期,印盒村的村民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歪嘴李个大如婴儿拳,顶部歪斜、形似寿桃是最大的特点。今年的市场行情普遍在5——8元一斤。”周恒举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印盒全村李种植面积达万余亩,产值达到4000万元。
“李子销售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要让这片李树林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得在乡村旅游上作文章。”周恒举说,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印盒村的老支书——周德文。
“印盒村的李树种植规模大,每年三月李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飞雪’的美景总会吸引一些城里的摄影爱好者、画家前来采风,如果把前来拍照、画画的人群进一步扩大,村民们是不是能从中发掘出更多致富的机会?”2011年,在周德文的倡导下,印盒举办了第一届李花节。
李花节期间,村里为了让游客待的久,动员村民们发展农家乐。可当村干部把农家乐的牌匾做好送到村民手中时,却没人愿意接——原来大家都怕亏本,不敢干。
为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李花节结束后,周德文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农家乐——周家庄。
周家庄开业一年,就给周德文带来了22万元的收入。在老周的带动下,如今,印盒村已经发展农家乐30余家。
完善基础设施 做靓景区品牌
数据显示,每年印盒李花盛开的近20天时间内,印盒村可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单日车流量约4000辆次,带动景区内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160余万元。
经济发展带来思想的转变。村民们渐渐明白,发展乡村旅游,仅是种几棵李树、建几所农家乐是不够的,需要更靓丽的农村环境和良好的乡风文明来支撑。
近年来,伴随着印盒景区的建设,景区内的车行道拓宽,新增多个停车场,观赏点的人行步道、观景亭相继建成。
为了配合景区打造,印盒村还借由渝北区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契机,在印盒最佳观景区之一——茅岭坡旁边盖起了居民新村。
白墙、琉璃瓦的小洋房,墙面上还描绘着李花盛开的美景,搭配周围起伏的山势,宛如一副山水画卷。
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旅游秩序,印盒村村委会还组建了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向过往游客散发《文明旅游公约》,主动宣传文明旅游理念;在游客集中地段设置监督岗位,温馨提示和劝导不文明行为。
“通过这些举措,景区不文明行为逐步减少,印盒的乡村也越扮越靓。”周恒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