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50亩桑园喂养蚕宝宝 两残障老人年收入7万元

黔江:50亩桑园喂养蚕宝宝 两残障老人年收入7万元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7-2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7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近日拂晓,重庆市黔江县的张桂培和刘培香夫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绿油油的桑园里,传出采摘桑叶的“沙沙”声响。昨(26)日,笔者了解到这两位老人,一个视力残疾、一个背部残疾。家里栽有蚕桑50亩,每年喂养的蚕宝宝,要为老两口“吐”出7万多元收入。养蚕季节忙不过来,他们还要请5个人来打突击,每人务工收入在3000元以上。

栽桑养蚕11年

“老张,你家里的责任地用来种蚕桑,保证比种红苕苞谷强!”“不了,还是我这老行业稳当!”2006年,白土乡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乡村干部上门给张桂培作工作时,面对几十年一直靠种传统农作物的犟拐拐张桂培,没有说进油盐。

张桂培老人采摘桑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别人在做,他也在看。张桂培做事牢靠,虽然嘴上在犟,但他也想找到一个见效快、来钱多的产业,就是不愿打头阵,担风险。

时间过了两年,张桂培看到栽桑养蚕,不是好麻烦,效益也可观,他开始红眼了。

2008年过完春节,张桂培终于坐不住了,吃完早饭来到乡政府,找到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要栽蚕桑,今年给我计划5亩!”

张桂培老人负责将摘下的蚕果集中一处。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将情况汇报给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后,在大年十五就将5亩地的桑苗送到张桂培家。张桂培当时笑得合不拢嘴,赶忙端茶递烟,热情招呼送桑苗的政府工作人员。

“想不到这么快就把桑苗送上门来,让我感到很突然!”张桂培说,因为当初乡、村干部上门动员我不做,还以为要给他小鞋穿呢。

“老张,你喊几个劳动力尽快把桑苗栽下去,我现场给你们讲栽培技术。”技术人员对张桂培说。

“没想到你们还这么贴心!”张桂培边说边打电话。

不到20分钟,来了6个人,都是与张桂培年龄相近的村民。

大家来不及坐下,扛着锄头、背着桑苗走到地里,技术员讲解栽培技术后,大家仅在1天半时间,就将5亩地的桑苗栽完。

自己尝到甜头

由于初栽桑,自己没技术,张桂培家的桑园从种到管理,技术人员隔三差五又来到田间指导。在养蚕期间,从小蚕喂养的几个周期,技术人员也为他严格把关,张桂培只负责卖茧收钱。

“第一年,桑叶的叶片少而小,我分季喂了3张蚕,经镇科协、农业服务中心、蚕茧站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收入了4000多元。”张桂培说,对比之前的传统农业,栽桑划得来!

张桂培尝到了甜头,增添了他对养蚕的信心,他平常有空就跑到附近的养蚕大户家里讨教经验,为来年养蚕打下基础。

第二年,张桂培从桑园的管理和小蚕的喂养都积累了很多经验,自己能单打独斗。他还专门买了个智能手机,遇到疑难问题,就拍照片发给帮他指导养蚕的技术人员,打电话咨询解决方法。

当地贫困户在张桂培养蚕大棚摘蚕果。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第二年,我共养了5张蚕,当年收入了8000多元。”张桂培说,这是他从传统农业转型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

2016年,当地政府针对张桂培夫妇均有残疾,妻子刘培香长期患病,儿子在上学,被定为建卡贫困户。张桂培又有养蚕经验,动员他把蚕桑产业做大,张桂培也盯上这个“吐”钱比较快的“蚕宝宝”。于是,把附近常年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流转25亩栽桑。2016年,当年在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张桂培在公路沿线修建其两楼一底的新房,并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补贴。

2018年,张桂培的蚕茧收入了7万多元。今年又流转土地20亩栽桑,为明年的10万元蚕桑收入奋斗。

村民也挣了钱

张桂培的居住地位于黔江区白土乡白土社区5组的一个半坡上,出门不是爬坡就是下坎,他感到幸运的是,2016年,一条新修的水泥公路连通到家门口,为他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方便。

张桂培今年65岁,刘培香55岁,虽然视力和肢体上受到残疾,生活在大山里,凭着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通过产业栽桑养蚕,修建了新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改变了困苦的环境。

养蚕收入修建起新楼房。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这条水泥路,平常人少车少,算是政府专门为我铺的致富路。”张桂培笑呵呵地说,今年这批是养的第二季蚕,养蚕季节,采桑叶、喂食料、摘蚕果,他至少要请5个人帮忙。

他请的人都是附近的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每天每人工资开100元,比其他基地上给的工价要髙,他们每人一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

栽桑养蚕11年,张桂培从一个新手变成老手,他还学会小蚕共育技术,每年负责附近10家人的小蚕供养。

“我丈夫和儿子都是残疾,出不了门,只好把土地租给张桂培家发展蚕桑,我就来他的基地打工,一年土地收入加务工收入,比自己耕种起收入要多些。”在养蚕大棚里摘蚕茧的李菊香说。

李菊香家是2014年建卡贫困户,其丈夫大脑、脚损伤,为肢体二级残疾;她儿子今年31岁,为肢体四级残疾,父子皆丧失劳动力,家庭主要收入靠李菊香打工维持,她最近5年都在张桂培的蚕桑基地务工。

“我栽桑养蚕有了收入,还要让乡邻们在基地上挣到钱。”只要他们哪天说把土地收回去、不租了,除现成的桑园拱手相送外,他还要送给他们技术,让大家一起把蚕桑产业做大,一起共同发家致富,为振兴乡村出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50亩桑园喂养蚕宝宝 两残障老人年收入7万元

2019-07-27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7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近日拂晓,重庆市黔江县的张桂培和刘培香夫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绿油油的桑园里,传出采摘桑叶的“沙沙”声响。昨(26)日,笔者了解到这两位老人,一个视力残疾、一个背部残疾。家里栽有蚕桑50亩,每年喂养的蚕宝宝,要为老两口“吐”出7万多元收入。养蚕季节忙不过来,他们还要请5个人来打突击,每人务工收入在3000元以上。

栽桑养蚕11年

“老张,你家里的责任地用来种蚕桑,保证比种红苕苞谷强!”“不了,还是我这老行业稳当!”2006年,白土乡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乡村干部上门给张桂培作工作时,面对几十年一直靠种传统农作物的犟拐拐张桂培,没有说进油盐。

张桂培老人采摘桑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别人在做,他也在看。张桂培做事牢靠,虽然嘴上在犟,但他也想找到一个见效快、来钱多的产业,就是不愿打头阵,担风险。

时间过了两年,张桂培看到栽桑养蚕,不是好麻烦,效益也可观,他开始红眼了。

2008年过完春节,张桂培终于坐不住了,吃完早饭来到乡政府,找到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要栽蚕桑,今年给我计划5亩!”

张桂培老人负责将摘下的蚕果集中一处。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将情况汇报给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后,在大年十五就将5亩地的桑苗送到张桂培家。张桂培当时笑得合不拢嘴,赶忙端茶递烟,热情招呼送桑苗的政府工作人员。

“想不到这么快就把桑苗送上门来,让我感到很突然!”张桂培说,因为当初乡、村干部上门动员我不做,还以为要给他小鞋穿呢。

“老张,你喊几个劳动力尽快把桑苗栽下去,我现场给你们讲栽培技术。”技术人员对张桂培说。

“没想到你们还这么贴心!”张桂培边说边打电话。

不到20分钟,来了6个人,都是与张桂培年龄相近的村民。

大家来不及坐下,扛着锄头、背着桑苗走到地里,技术员讲解栽培技术后,大家仅在1天半时间,就将5亩地的桑苗栽完。

自己尝到甜头

由于初栽桑,自己没技术,张桂培家的桑园从种到管理,技术人员隔三差五又来到田间指导。在养蚕期间,从小蚕喂养的几个周期,技术人员也为他严格把关,张桂培只负责卖茧收钱。

“第一年,桑叶的叶片少而小,我分季喂了3张蚕,经镇科协、农业服务中心、蚕茧站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收入了4000多元。”张桂培说,对比之前的传统农业,栽桑划得来!

张桂培尝到了甜头,增添了他对养蚕的信心,他平常有空就跑到附近的养蚕大户家里讨教经验,为来年养蚕打下基础。

第二年,张桂培从桑园的管理和小蚕的喂养都积累了很多经验,自己能单打独斗。他还专门买了个智能手机,遇到疑难问题,就拍照片发给帮他指导养蚕的技术人员,打电话咨询解决方法。

当地贫困户在张桂培养蚕大棚摘蚕果。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第二年,我共养了5张蚕,当年收入了8000多元。”张桂培说,这是他从传统农业转型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

2016年,当地政府针对张桂培夫妇均有残疾,妻子刘培香长期患病,儿子在上学,被定为建卡贫困户。张桂培又有养蚕经验,动员他把蚕桑产业做大,张桂培也盯上这个“吐”钱比较快的“蚕宝宝”。于是,把附近常年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流转25亩栽桑。2016年,当年在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张桂培在公路沿线修建其两楼一底的新房,并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补贴。

2018年,张桂培的蚕茧收入了7万多元。今年又流转土地20亩栽桑,为明年的10万元蚕桑收入奋斗。

村民也挣了钱

张桂培的居住地位于黔江区白土乡白土社区5组的一个半坡上,出门不是爬坡就是下坎,他感到幸运的是,2016年,一条新修的水泥公路连通到家门口,为他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方便。

张桂培今年65岁,刘培香55岁,虽然视力和肢体上受到残疾,生活在大山里,凭着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通过产业栽桑养蚕,修建了新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改变了困苦的环境。

养蚕收入修建起新楼房。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这条水泥路,平常人少车少,算是政府专门为我铺的致富路。”张桂培笑呵呵地说,今年这批是养的第二季蚕,养蚕季节,采桑叶、喂食料、摘蚕果,他至少要请5个人帮忙。

他请的人都是附近的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每天每人工资开100元,比其他基地上给的工价要髙,他们每人一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

栽桑养蚕11年,张桂培从一个新手变成老手,他还学会小蚕共育技术,每年负责附近10家人的小蚕供养。

“我丈夫和儿子都是残疾,出不了门,只好把土地租给张桂培家发展蚕桑,我就来他的基地打工,一年土地收入加务工收入,比自己耕种起收入要多些。”在养蚕大棚里摘蚕茧的李菊香说。

李菊香家是2014年建卡贫困户,其丈夫大脑、脚损伤,为肢体二级残疾;她儿子今年31岁,为肢体四级残疾,父子皆丧失劳动力,家庭主要收入靠李菊香打工维持,她最近5年都在张桂培的蚕桑基地务工。

“我栽桑养蚕有了收入,还要让乡邻们在基地上挣到钱。”只要他们哪天说把土地收回去、不租了,除现成的桑园拱手相送外,他还要送给他们技术,让大家一起把蚕桑产业做大,一起共同发家致富,为振兴乡村出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