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抓准病根 “无中生有”强产业 真情帮扶赢信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8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赵舒婷 兰浩)“这两年,我们村上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我很满意!”27日,说起近两年的变化,重庆酉阳丁市镇中坝村贫困户毛金华感慨万千。
短短两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以产业为抓手,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提升收入水平。”中坝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张池超道出缘由。

实地走访 了解情况
在到中坝村前,张池超对中坝村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是丁市镇面积最大的村,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收入较低。
不了解村里的真实具体情况,帮扶工作就无法有效开展。2018年1月,张池超按照组织安排,从酉阳政协办来到中坝村,正式开始驻村生活。
“张书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情况。”中坝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吴西华说,张池超了解情况的方式很简单,也很接地气,就是挨家挨户去走访,到老百姓家中、地里与他们拉家常,了解村里的真实情况和他们的真实诉求。
“没有产业,村民在家挣不到钱,致富也就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梦。”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张池超摸清了村里的情况,他意识到,没有支柱产业,在家村民只能靠着在附近打零工或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产业,成为制约中坝村发展的瓶颈。
抓准“病根” 无中生有
了解了“病根”,如何让产业“无中生有”成了张池超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苦苦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部分年轻人的外出务工,村里不少土地被荒废。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个主意在张池超心中渐渐成型——用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发展农业产业,让村民顺利脱贫。
在张池超的带领下,2018年2月,中坝村以村集体经济名义成立了熊天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可对于发展什么产业,村民委员会和驻村工作队众人商讨多次,却一直迟迟未定。
四处考察一个多月后,张池超将目光瞄准了中药材金荞麦。随后,他积极与太极集团联系,并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
有了产业、销路,村民们纷纷将土地入股,每年既可在基地务工挣取劳务费,又可在土地有收成后享受30%的分红。今年,光是劳务费,公司便发放了12万余元。
今年7月,金荞麦基地已经成型,即将迎来采收期,可张池超却另有打算。
“这300亩是一个试种基地,试种效果非常好,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来说,金荞麦管理成本更低、收入更高,销路也不成问题。”张池超笑呵呵地说,村上打算将金荞麦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只要贫困户有发展需要,村上就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同时负责收购。
采访过程中,张池超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名叫毛金华的贫困户打来的,他向张池超表达了自己愿意发展金荞麦的意愿。“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贫困户问我一些关于发展金荞麦的事情。”挂断电话,张池超告诉笔者,目前,村上已有近20户贫困户确定要发展金荞麦,今年底,就会把金荞麦苗发放到他们手中。
真情帮扶 因户施策
除了金荞麦,去年,中坝村还发展了400亩辣椒和300亩茶叶,贫困户刘敏就从中尝到了甜头。
2016年,刘敏家因学致贫。2017年底,她的丈夫周俊奎患上糖尿病和肾病综合症,再也无法干重活,一家人全靠刘敏种的4亩蔬菜勉强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她和丈夫从未失去过信念,也从未停下过奋斗的脚步。
2018年1月,在初次走访时,张池超了解到了刘敏家的情况后,他便着手为周俊奎申请并落实了大病医疗补助。
2018年,村集体经济流转土地种起了辣椒。考虑到刘敏家的情况,张池超便将12万余株辣椒育苗的活儿交给了她,到交苗时,刘敏领到了7200余元的劳务费。
今年,张池超为刘敏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信贷,利用这笔钱,刘敏又发展了5亩蔬菜,“张书记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我很感谢他。”对于未来,刘敏信心满满地表示,只要肯干、肯吃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年多时间,张池超用真心真情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他说,他会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村民们做更多的实事,让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