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临江镇:因村施策念好“脱贫致富经 ”
扶贫“有枝可依”
特色产业走出致富路
盛夏的天星村,处处充满生机,站在花椒基地一眼望去,嫩绿的枝桠在微风中轻摆,迸发出蓬勃的生机。
“三月底种下去的花椒苗,现在已经长到了小腿这么高,以前这片地还是一片荒地。”看着成片的花椒苗长势良好,永川区临江镇天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赵治国尤为感慨。
这位到岗刚满一年的驻村“第一书记”,亲历了天星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对于扛起全村扶贫工作的这面“大旗”信心满满。信心的来源,一方面是多措并举积极落地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是群众自身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
天星村距离临江场镇约3公里,是目前临江镇唯一的相对滞后村。受基础设施薄弱、集体产业匮乏等因素影响,天星村发展起点较低,贫困程度较深,是临江镇脱贫攻坚的重点村。
要振兴天星村,从哪起步?赵治国坦言,“必须得有产业!”
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精准是保障、活力是源泉、产业是支撑。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研判,今年3月,天星村召开了产业发展工作会,确定了大力发展柑橘、花椒的“主基调”。
4月,土地宜机化改造完成,600亩花椒、110多亩柑橘在天星村相继下苗。种下还得管好,在区政府副区长、扶贫工作团团长任伯平的积极协调下,区农委经作专家、重庆文理学院专家定期到天星村开展花椒、柑橘种植技术培训。
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村民李佑昌按捺不住了,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2万元种起了花椒。平时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李佑昌会通过赵治国联络永川区农委、重庆文理学院有关专家。
花椒树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打药,身为“门外汉”的赵治国一来二去也成了半个专家。
作为扶贫工作“火力”最集中的“主战场”之一,天星村在2018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11公里乡村主干道硬化工程实施完毕,从距离场镇较远的村社出发,到镇上的时间只需要过去的五分之一;住房安全问题有保障,实施“三类人员”D级危房改造17户,特色产业开始呈现,1000亩精准产业扶贫基地已经“蓝图绘就”,优质花椒、柑橘基地已经“应声而起”,长出了希望的“新芽”。
变换思路“一村一品”消灭空壳村
在临江镇,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方案背后,都有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思路,越来越多的“空壳村”变成了产业村。
临江镇龙洞桥村,地处云雾山脉延伸段,拥有发展特色农业先天优越条件,但多年来,产业一直没发展起来。
种什么?怎么种?2017年,在临江镇党委统筹谋划,人大监督把关下,龙洞桥村因地制宜,巧妙结合本地优势,产量高、见效快、管护难度小的“臭黄荆”,成为当地产业扶贫项目的首选。
2017年,重庆洪水沟林木种植股份合作社在龙洞桥村成立,在桢楠地间种臭黄荆300亩,其中示范面积50亩。如今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面积150亩,农户土地入股面积1080亩,已签订入股协议 50份,发展合作社成员188人。
合作社正式启动种植“臭黄荆”以来,镇人大代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土专家”便深入田间地头,传授“臭黄荆”的种植要点,实现“臭黄荆”种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
两年时间的沉淀,龙洞桥村的“臭黄荆”产值已经实现翻番,2018年逼近百万元。
“臭黄荆”全身都是宝,一条集产、供、销、研等环节于一体的“臭黄荆”产业链在当地形成,成为龙洞桥村拿得出手的“名片”。
在“臭黄荆”产业成功的前提下,镇人大代表们拓宽思路、优化资源利用,提出了综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建议。
接下来,龙洞桥村还将依托臭黄荆产业发展体验式农业,进一步完善基地设施,引进烘干设备,开发臭黄荆系列产品,对臭黄荆进行深加工,做强臭黄荆品牌。同时,还将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第三产业,利用闲置房屋出租打造民宿、农家乐,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乡贤+”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关键在人。
炎炎夏日,临江镇隆顺村燕子岩的50亩糯包谷拔地而起,阵阵清香从泥土里钻出来,从嫩绿的包谷叶子里挤出来,这片地属于正在如火如荼筹备中的“临江镇九叔农业股份合作社”。
近年来,临江镇隆顺村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经过不断的探索,乡贤文化的“红利”得以显现,“乡贤+”的模式为维护隆顺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陈久述就是乡贤评理员典型的代表。2019年初,在陈久述的组织下,该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目前该村组33户村民采取“全组合一社”的方式,将50亩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土地入股的村民们每年每亩有200元保底,待合作社有收益后,还将获得40%的收益分红。
撂荒地变成瓜果产业园,乡贤代表托起的“致富梦”如今在隆顺村有声有形。
带领村民致富,首先要算好“经济账”,陈久述盯准了效益好、产量高的福寿瓜。
“福寿瓜亩产量就有8000多斤,临近的双福农贸城一天就能发20吨,明年开年后就种,把基地建起来,一亩地收入保底6000元。”为了保障土壤的肥力,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陈久述表示,目前50亩地种上了晚熟批次的糯包谷,之后还会种上一季儿菜。
照这样计划,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村民,经济收入会比自己打理的时候起码翻上4番。
助力乡村振兴,还要算上一笔“生态账”,20亩藕塘要种上观赏性荷花、人行步道建哪里、观景平台怎么搭,这些让环境生态宜居的“新点子”在陈久述脑中层出不穷。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也是摆在眼前要思考的问题。”陈久述表示,当务之急要用好乡贤评理员公信力高、认可度高这块“活招牌”,探索更多“乡贤+”文化经济新路子。
记者手记
盛夏时节,临江镇的村落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还弥漫着清新的乡野味道。
天星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条条灰白色的玉带,缠绕在山间,通达村民家门口;龙洞桥村栽植的“臭黄荆”,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在地头、山间,欣然露出娇嫩的腰肢;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危旧民居改造正在持续推进;一条条蜿蜒的硬化路,拉近了偏远村落和场镇的距离,更连通了村民们的致富之路。
在扶贫春风的吹拂下,这里,每天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集体经济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