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准婆婆出嫁 不离不弃奉养“妈妈”40年

她带着准婆婆出嫁 不离不弃奉养“妈妈”40年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8-0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日14时25分讯(通讯员 刘鹏儒 梁剑 尧华燕)“妈,快来打扮一下,马上照相了。”袁玉兰拉着袁和菊的手,揽着她的腰,向亮敞一点的屋外走去,扶她坐在木椅上。袁玉兰掏出梳子,一只手摩挲着袁和菊的头,一只手梳理老人花白的头发。

7月31日,这一幕发生在万州区武陵镇将军路57号。时光在此刻仿佛静止,定格这一幅动人的画面。66岁的袁玉兰额头爬满皱纹,两鬓已经斑白,但眼里尽是爱意。90岁的袁和菊面色红润,一脸祥和,安详的目光中透出她对生活的满足。

不知情的人,定以为她们是亲母女。实际上,两人毫无血缘关系。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无言的大爱……

五十年前,忠县石宝镇百安公社晨溪大队,袁玉兰和张宜华经媒人介绍确立了恋爱关系。袁玉兰家住晨溪大队1组,张宜华家住晨溪大队6组,两家距离仅需步行20来分钟。加上两人是小学同窗,他们对彼此的家庭情况都十分了解。

彼时,袁玉兰家有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老大,父母均健在。而张宜华家只有他和母亲袁和菊相依为命。

彭国政袁玉兰夫妇与“妈妈”合影。通讯员 梁剑 摄

“他本来有个妹妹,几岁就夭折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他爸爸也去世了。”袁玉兰回忆起张宜华的家境,不禁眼眶发红。正因为如此,袁玉兰和张宜华都非常珍惜这段感情,两颗年轻的心也认定了彼此。

1975年,20岁的张宜华应征入伍。善解人意的袁玉兰虽心有不舍,但还是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临行之前,两人许下爱的誓言:退伍荣归之时,就是两人结婚成家之日。

张宜华在部队表现优秀,很快当上副班长、班长。4年间,袁玉兰和张宜华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依靠书信传递着彼此真心,一起期待着美好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2月18日,张宜华壮烈牺牲。消息传回后,袁玉兰和袁和菊心痛欲裂、几近崩溃。

“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悲伤之余,袁玉兰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的闲言碎语,毅然搬到张宜华家,认袁和菊为“妈”,代未婚夫尽孝。

随着袁玉兰主动上门“认亲”,袁和菊突然多了个“亲女儿”。自此,袁玉兰不仅帮着袁和菊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一个家,还用她的实际行动,慢慢抚平老人心中的伤痛。

“她的一生太苦,年轻时丧女又丧夫。本来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儿子却牺牲了。”袁玉兰说,从小目睹袁和菊带着张宜华艰难度日,却从没被困难打垮,心里十分敬佩。在和张宜华恋爱时,她与袁和菊已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婆媳之情”。搬去和袁和菊一起居住,可以让饱经磨难的老人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可以更好照料她的生活。

袁玉兰(左)给袁和菊梳头。通讯员 梁剑 摄

可以想象,两个女人组成的“家”,面对的将是重重困难。而这时,袁玉兰已经26岁了。

“给玉兰找个好婆家吧,不能把她的青春耽误了!”不久后,张宜华的舅舅主动提出这个想法。

“我要是嫁人了,妈怎么办呢?她一个人过不下去的。”袁玉兰一开始极力反对。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她提出一个条件:带着袁和菊一起出嫁。

这样的条件几乎没有男青年愿意接受,但家住万州武陵镇的彭国政却欣然同意了。

彭国政比袁玉兰大1岁,是武陵搬运队的一名搬运工,家里还有5个弟弟妹妹。张宜华的舅舅见他踏实本分,就主动为他和袁玉兰牵线做媒。

“听人介绍了袁玉兰的情况后,我当时就认定她是个好姑娘啊。”彭国政说,初见袁玉兰,就被她深深打动。

1979年10月,袁玉兰和彭国政结婚。简单的婚礼办在袁和菊家,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丝喜气。婚后,彭国政尊重袁玉兰的决定,搬进袁家当了“上门女婿”。孩子出生后,一直叫袁和菊“奶奶”,彭国政又从“女婿”变成了“儿子”。

那几年,彭国政虽然仍在武陵镇当搬运工,但为了帮家里多做点活,让全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他隔三差五就要步行2个多钟头回家,然后摸黑干家里的重活累活,第二天再步行2个多钟头到武陵上班。

尽管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袁玉兰和彭国政从没怠慢过袁和菊,农活尽量让她少做,好吃的总是让她先吃。一家人和和睦睦,相敬相爱。

1984年,土地下放后,彭国政决定回武陵镇做生意,袁和菊和袁玉兰都非常支持。当年,夫妻俩带着老人和孩子搬到武陵老街。2000年,随着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小家再次易址,搬到了如今的武陵镇将军路57号。

袁和菊凝视儿子的遗像。通讯员 梁剑 摄

40年来,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无论搬到哪里,彭国政和袁玉兰始终把袁和菊带在一起,为她筑起温暖有爱的家。

“他们两口子真是好人,换了其他人很难做到。”

“袁和菊能活到90岁,全靠他们照顾得好。”

见笔者前来,邻居向丽珍、袁素云等纷纷围拢过来,对彭国政和袁玉兰赞不绝口,夸他们有孝心。

当年搬回武陵老街后,彭国政继续在搬运队上班,袁玉兰则接过彭国政家的祖传手艺,做起了白糕生意。每天天不亮,袁玉兰就要起床做饭,安排好家里的老小后,背着糕点走街串村去叫卖。虽然袁和菊身体还很硬朗,但袁玉兰生怕她累着,总是抢着把家里的活都做了。

在生活艰难的岁月,袁玉兰和彭国政依靠勤劳的双手,让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袁和菊的身体没出现过大毛病,一直健康硬朗。

袁和菊唯一一次住院,是4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骨折。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老人置换股骨头后出院,并可以下地正常行走。如此高龄在手术后能迅速恢复,连医生都惊奇不已。而更让医生感动的是,每天坚持为病人喂饭、擦拭身体、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抚慰的袁玉兰和彭国政,竟然与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同病室的其他病人家属也纷纷感叹:“很多亲生子女都做不到这么好,太难得了!”

在邻居眼里,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看出夫妻俩对袁和菊的尊敬和关爱:袁和菊爱吃鸡蛋,袁玉兰每天早上都会给她煮一个;一日三餐,不论荤素都要尽量照顾到袁和菊的口味;袁和菊怕寂寞,夫妻俩几乎没出过远门,家里始终都要留一个人守着;袁和菊爱凑热闹,两人经常陪她逛街、走亲戚……袁玉兰和彭国政的血亲,对他们的行为全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在袁玉兰和彭国政心中,张宜华是保家卫国的英雄,袁和菊既是英雄的母亲,也是他们最亲的亲人,照顾好亲人般的英雄母亲,是一件光荣的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她带着准婆婆出嫁 不离不弃奉养“妈妈”40年

2019-08-02 14:2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日14时25分讯(通讯员 刘鹏儒 梁剑 尧华燕)“妈,快来打扮一下,马上照相了。”袁玉兰拉着袁和菊的手,揽着她的腰,向亮敞一点的屋外走去,扶她坐在木椅上。袁玉兰掏出梳子,一只手摩挲着袁和菊的头,一只手梳理老人花白的头发。

7月31日,这一幕发生在万州区武陵镇将军路57号。时光在此刻仿佛静止,定格这一幅动人的画面。66岁的袁玉兰额头爬满皱纹,两鬓已经斑白,但眼里尽是爱意。90岁的袁和菊面色红润,一脸祥和,安详的目光中透出她对生活的满足。

不知情的人,定以为她们是亲母女。实际上,两人毫无血缘关系。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无言的大爱……

五十年前,忠县石宝镇百安公社晨溪大队,袁玉兰和张宜华经媒人介绍确立了恋爱关系。袁玉兰家住晨溪大队1组,张宜华家住晨溪大队6组,两家距离仅需步行20来分钟。加上两人是小学同窗,他们对彼此的家庭情况都十分了解。

彼时,袁玉兰家有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老大,父母均健在。而张宜华家只有他和母亲袁和菊相依为命。

彭国政袁玉兰夫妇与“妈妈”合影。通讯员 梁剑 摄

“他本来有个妹妹,几岁就夭折了。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他爸爸也去世了。”袁玉兰回忆起张宜华的家境,不禁眼眶发红。正因为如此,袁玉兰和张宜华都非常珍惜这段感情,两颗年轻的心也认定了彼此。

1975年,20岁的张宜华应征入伍。善解人意的袁玉兰虽心有不舍,但还是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临行之前,两人许下爱的誓言:退伍荣归之时,就是两人结婚成家之日。

张宜华在部队表现优秀,很快当上副班长、班长。4年间,袁玉兰和张宜华虽然没有机会见面,但依靠书信传递着彼此真心,一起期待着美好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2月18日,张宜华壮烈牺牲。消息传回后,袁玉兰和袁和菊心痛欲裂、几近崩溃。

“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悲伤之余,袁玉兰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的闲言碎语,毅然搬到张宜华家,认袁和菊为“妈”,代未婚夫尽孝。

随着袁玉兰主动上门“认亲”,袁和菊突然多了个“亲女儿”。自此,袁玉兰不仅帮着袁和菊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一个家,还用她的实际行动,慢慢抚平老人心中的伤痛。

“她的一生太苦,年轻时丧女又丧夫。本来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儿子却牺牲了。”袁玉兰说,从小目睹袁和菊带着张宜华艰难度日,却从没被困难打垮,心里十分敬佩。在和张宜华恋爱时,她与袁和菊已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婆媳之情”。搬去和袁和菊一起居住,可以让饱经磨难的老人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可以更好照料她的生活。

袁玉兰(左)给袁和菊梳头。通讯员 梁剑 摄

可以想象,两个女人组成的“家”,面对的将是重重困难。而这时,袁玉兰已经26岁了。

“给玉兰找个好婆家吧,不能把她的青春耽误了!”不久后,张宜华的舅舅主动提出这个想法。

“我要是嫁人了,妈怎么办呢?她一个人过不下去的。”袁玉兰一开始极力反对。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她提出一个条件:带着袁和菊一起出嫁。

这样的条件几乎没有男青年愿意接受,但家住万州武陵镇的彭国政却欣然同意了。

彭国政比袁玉兰大1岁,是武陵搬运队的一名搬运工,家里还有5个弟弟妹妹。张宜华的舅舅见他踏实本分,就主动为他和袁玉兰牵线做媒。

“听人介绍了袁玉兰的情况后,我当时就认定她是个好姑娘啊。”彭国政说,初见袁玉兰,就被她深深打动。

1979年10月,袁玉兰和彭国政结婚。简单的婚礼办在袁和菊家,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丝喜气。婚后,彭国政尊重袁玉兰的决定,搬进袁家当了“上门女婿”。孩子出生后,一直叫袁和菊“奶奶”,彭国政又从“女婿”变成了“儿子”。

那几年,彭国政虽然仍在武陵镇当搬运工,但为了帮家里多做点活,让全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他隔三差五就要步行2个多钟头回家,然后摸黑干家里的重活累活,第二天再步行2个多钟头到武陵上班。

尽管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但袁玉兰和彭国政从没怠慢过袁和菊,农活尽量让她少做,好吃的总是让她先吃。一家人和和睦睦,相敬相爱。

1984年,土地下放后,彭国政决定回武陵镇做生意,袁和菊和袁玉兰都非常支持。当年,夫妻俩带着老人和孩子搬到武陵老街。2000年,随着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小家再次易址,搬到了如今的武陵镇将军路57号。

袁和菊凝视儿子的遗像。通讯员 梁剑 摄

40年来,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无论搬到哪里,彭国政和袁玉兰始终把袁和菊带在一起,为她筑起温暖有爱的家。

“他们两口子真是好人,换了其他人很难做到。”

“袁和菊能活到90岁,全靠他们照顾得好。”

见笔者前来,邻居向丽珍、袁素云等纷纷围拢过来,对彭国政和袁玉兰赞不绝口,夸他们有孝心。

当年搬回武陵老街后,彭国政继续在搬运队上班,袁玉兰则接过彭国政家的祖传手艺,做起了白糕生意。每天天不亮,袁玉兰就要起床做饭,安排好家里的老小后,背着糕点走街串村去叫卖。虽然袁和菊身体还很硬朗,但袁玉兰生怕她累着,总是抢着把家里的活都做了。

在生活艰难的岁月,袁玉兰和彭国政依靠勤劳的双手,让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袁和菊的身体没出现过大毛病,一直健康硬朗。

袁和菊唯一一次住院,是4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骨折。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老人置换股骨头后出院,并可以下地正常行走。如此高龄在手术后能迅速恢复,连医生都惊奇不已。而更让医生感动的是,每天坚持为病人喂饭、擦拭身体、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抚慰的袁玉兰和彭国政,竟然与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同病室的其他病人家属也纷纷感叹:“很多亲生子女都做不到这么好,太难得了!”

在邻居眼里,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看出夫妻俩对袁和菊的尊敬和关爱:袁和菊爱吃鸡蛋,袁玉兰每天早上都会给她煮一个;一日三餐,不论荤素都要尽量照顾到袁和菊的口味;袁和菊怕寂寞,夫妻俩几乎没出过远门,家里始终都要留一个人守着;袁和菊爱凑热闹,两人经常陪她逛街、走亲戚……袁玉兰和彭国政的血亲,对他们的行为全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在袁玉兰和彭国政心中,张宜华是保家卫国的英雄,袁和菊既是英雄的母亲,也是他们最亲的亲人,照顾好亲人般的英雄母亲,是一件光荣的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