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里刨出“金果果” 巫溪酒泉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4日7时讯(记者 冉长军 实习生 汤莉)脆李园里摘果忙,农民仓库选果忙,快递发货物流忙……7月底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山还处在一片寂静中,站在远处只能听见几声鸡鸣声。而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的脆李园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脆李压弯枝头,农民正在忙丰收,脸上的笑容难以言表。
其实这种场面近几年在酒泉村是年年上演,乡亲们做梦也没想到,石头山竟然会因一棵李子树造就他们的致富梦。石头缝里如何刨出“金果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带着疑问走进酒泉村一探究竟。
父子相依为命因脆李脱了贫
“5年前还是贫困村,如今大部分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真的没想到我们村能有今天。”村民贺大学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5年前还是贫困户,如今每年300多棵脆李树让他和儿子都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72的贺大学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土生土长的酒泉村人。20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贺大学就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如今女儿已经成家,可42岁的儿子贺国章由于十年前得了脑梗死导致身体半边瘫痪。年迈的贺大学不仅要伺候儿子还要种地,起初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但近几年来因为种植脆李,生活过得宽裕了不少,脆李园还聘请了工人帮忙打理。如今贺大学坐在家里就能收钱,儿子的身体也有了好转还能独立行走了。
“现在是吃穿不愁了,房子也有住的,儿子的病医保还可报销,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说到这些贺大学黝黑的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贺大学的家位于酒泉村的正中间,房屋周围被几米高的脆李树包围的严严实实,从远处看只能看到房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他家停留了近10分钟,到他家收购脆李的商人络绎不绝。虽然贺大学家的脆李早已被客商预定,但他都没有快速回绝,而是拿出家里上好的脆李先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今年的李子行情特别好,300多棵李子树已经卖了6000多斤,毛收入也有好两三万了,园子里预计还有2000斤,今年纯收入5万元应该不成问题。”贺大学说,虽然跟儿子以前过过苦日子,但他都没有放弃,因为在他看来国家一定会有好政策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家最老的一棵树有50多年了,每年还要产400多斤的脆李,30年以上的脆李树都有十几棵。”提到脆李,贺大学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酒泉村一直都有种植李子的传统,几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两颗李子树。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村里产业,酒泉村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脆李村,家家户户靠脆李“吃饭”,“如今一年李子的收成是往年的十倍,我如今身体还很健康,还想守着自己的脆李园和大儿子继续过幸福的生活。”
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都当了“逃兵”
站在贺大学的脆李园里,李子挂满了枝头。让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特别好奇的是,这些成片的李子树都是长在石头缝里的。“脚下踩的都是石头,这些农田都是我们自己刨出来的。”贺大学说。
其实,酒泉村是典型的山村,山大坡陡,土地贫瘠,成片的农田更是少之又少。同样,酒泉村在多年以前也是出了名的“贫瘠村”“困难村”“麻烦村”,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别人是在土地里刨食,我们是在石头缝里刨食。”
以前村里不通公路,村民去县城都要走八九公里的山路,虽然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县城,但走到县城需要两个小时,碰上雨天,一个来回摔十几个跟头是常事。
谈到这里,村民陶家银就更有话语权了。在2014年以前,陶家银主要靠种菜和养猪来维持一家的开支,每年蔬菜上市时,他和妻子每天一大早就挑着蔬菜往县城赶,一担蔬菜80斤,夫妻俩轮着挑,由于蔬菜利润薄,一开始每斤菜也就赚近1角钱,整天下来也就赚个90块钱。
在陶家银看来,有钱赚就非常不错了。卖菜是看季节说话,蔬菜季节一过,陶家银一家的收入就没了。“家里三个女儿都在念书,每到开学季我就开始发愁,学费和家里的开支都要靠亲戚朋友借,现在想想都头痛。”提起以前的生活,陶家银直摇头。
其实,在五六年前,酒泉村大部分村民都跟陶家银一家一样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年轻人在家看不到希望都外出务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和一大片撂荒的山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酒泉村了解到一组数据:2010年,酒泉村超过80%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村民年人均收入仅1242元,出行、就业、就医、增收、乡村治理无一不难。
面对遍布石头的大山,酒泉的水土却似乎很难养活酒泉人。酒泉村该如何改变?
发展青脆李遇村民反对村干部带头“试验”
要想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才是王道。以前的酒泉村民田地里都是种的“三大坨”,这些农作物在当地不仅卖不起价格,也很难发展的起来。所以对于全村人来说,只有发展产业全村人才能摆脱贫穷。
酒泉村的变化,还要从2007年的退耕还林说起,那个时候村里的领导干部们决定在经果林上下功夫,让林地也能“生钱”。
经过村干部多方调研,酒泉村最终决定栽植青脆李。“选择青脆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村自然条件适合青脆李生长,二是我们村本身就有种植青脆李的传统。”酒泉村村支书周定全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
然而,村里要发展青脆李的想法传播出去,得来的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
“一开始都反对,都在担心李子赚不到钱。”周定全说,村民们的担忧他很理解,当时市场上脆李并不值钱。面对乡亲们的质疑,村干部并没有跟村民们辩解。因为在村干部看来,这里的村民都穷怕了,村干部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从2009年到2014年,村干部周邦学参加了一场漫长“试验”。在自家的三亩地里种上了青脆李,又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管护。尽管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少村民不理解,但他始终坚持,“我以前就种过青脆李,技术上我有信心!而且这次试种采用的是标准化技术,一定没问题!”周邦学说,就算失败了也还能继续找其他项目、继续试。和周邦学一样,酒泉村全体村干部都在家里种上了青脆李。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试验田”的李子成熟。试种成功,村干部又开始琢磨如何让李子卖得起价。“试种”期间,酒泉村还注册了“酒泉香脆李”的商标。“商标有了,通过几次展销会,酒泉香脆李的名声也有了,不仅销路不愁,更是供不应求。”周定全说。
一颗李子带着全村走上致富路
5年前,作为首批“试验者”之一,青脆李大户陶家平在这一季赚了6万元。在自家李子收购点,他“别有用心”地将卖李子赚来的钞票堆在桌上,红艳艳的百元大钞,每一万元堆成一摞,摆了六大摞。来来往往的村民见了,那叫一个眼馋。
这一年,陶家平所在的酒泉村二组40余户村民,全都种上了青脆李,陶家银就是其中之一。听说别人种青脆李赚了钱,他一口气把自家的菜地全部换种成了李子树。本来,他还想流转些土地多种几亩,可到村里转了一圈才发现:全村1300多乡亲,都在自家土地上种满了李子树,再无田土可以流转。“就像一夜之间长出来的。”陶家银耸了耸肩,一脸遗憾地说。
到2018年,酒泉村李子专业合作实现总收入400多万元,盈利30余万元,帮助包括62户贫困户在内地180户农户户均增收14479元,助推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托了青脆李的福,在酒泉村贺大学、陶家银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2019年巫溪县在地果树约400万株,挂果李树约250万株,比去年增加100万株,年产量约8000吨,预计产值8000万元,比去年增长33%。
如今,酒泉已经成为巫溪县农民主动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酒泉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改变荒山,用双手建起金山银山的事迹正在全县广为流传,“酒泉精神”为巫溪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作为一种适合在石漠化山地生长的经济果树,遍地开花的李子树致富了一方父老,也绿化了一方山水。如今,曾经满目石头山的酒泉村,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现在政策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起来了。”贺大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