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有支田坎上的医疗队:他们用脚走出“健康地图”

永川有支田坎上的医疗队:他们用脚走出“健康地图”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8-0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6日18时26分讯(记者 陈星 实习生 左艳)每个月总有一些日子,在通往永川三教镇各个村庄的田间路上,村民们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白大褂的人。

他们路过田坎,向村民宣传免费体检政策;走进村寨,挨家挨户发放家庭医生签约及扶贫相关政策宣传资料;在贫困户家中,还会为其免费体检、排忧解难。

他们是永川三教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他们中,有医生、有护士、也有乡村医生。

这些年,他们用脚丈量乡间道路,绘制了一张三教镇的“健康地图”。

陈其华老人的家庭签约医生正在为其测血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田坎上的“白大褂”

“得抓紧时间,老人还在家等着我们。”8月5日一大早,三教镇卫生院的医生曹小容催促着同行伙伴加快步伐。这次,他们要去石龙村的贫困户陈其华家,前一天,陈其华的儿子陈昌忠刚出院,此行目的就是去做一个回访,了解其住院报销情况。

盛夏时节的石龙村,成片稻田翻着金浪,阵阵稻香扑面而来,在公路拐角处,陈其华家的房子映入眼帘。

“来了啊。”听到汽车的轰鸣声,陈其华赶忙走到院坝,热络地打起招呼。

老人显然认得这些多次上门的“白大褂”,高兴地舞动着满是皱纹的手,转身进屋搬来板凳,招呼“客人”就坐。

很快,简陋的农舍变成了临时诊所。同行村医易元鑫一边热络地与老人拉家常,一边熟练地取出袋子里的血压计,挽起老人的衣服测血压,“身体保持不错,还是要注意饮食,少吃盐。” 

体检完,陈其华发出感叹,“现在政策好着咧!”

这句话仿佛成了陈其华的口头禅,每次到他家,医护人员总会听到这样的唠叨。

“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让更多贫困家庭重拾希望。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陈其华今年78岁,患有慢支炎肺气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肺部感染。大儿子陈昌忠患有慢阻肺、慢支炎肺气肿、肺部感染。父子俩疾病缠身,导致家里经济困难。

“以前不敢生病,没钱。哪像现在,还有医生主动上门服务。”陈其华口中的“上门服务”,即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16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随即,三教镇卫生院成立健康扶贫医疗工作组,由副院长曾宪敏任组长,相关医务工作人员为小组成员。工作组下设有9小分队,每个小队人数约5至6人,成员由公共卫生、医生、护士、村医等构成。

小分队成员常年奔赴在村里,为贫困户进项家庭医生签约及服务,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宣传,了解贫困患者患病情况。

石龙村村医易元鑫便是陈其华的家庭签约医生,每当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陈其华都会打电话咨询,易元鑫会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

自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成立以来,每个月,村民们总能看到这群身穿白大褂的人,他们已经成了活跃在三教镇乡间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村民家里都发放有健康扶贫资料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用脚走出“健康地图”

因重庆话“药”和“约”发音相似,三教镇石龙村的村民因此闹过不少笑话。

3年前,村医易元鑫向村民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有位村民一个劲地摆手,“我没生病,签啥子‘药’,我不拿药也不吃药。”

易元鑫只好拿着签约协议,不厌其烦地入户给村民解释。

易元鑫今年56岁,这是他在石龙村做村医的第30个年头。年轻时一场意外,导致右臂截肢。这些年,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找脉插针,这些动作,他全靠一只手完成。

在自身残疾的情况下,易元鑫积极带领扶贫小分队人员冒着酷暑走村入户,在几次中暑后仍然坚持完成走访工作。

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走在田坎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三台村距离三教镇较远,很多村民家车辆不能直达。翻山越岭是常态,有时去较远的村民家,下车后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小分队成员曹小容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时常要自备干粮,饿了吃几块饼干又继续上路,有时上午七点出发,晚上七点才回家。

三教镇建卡立卡贫困人口中,患病17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76名,糖尿病14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2人,需进行上门服务的村民较多,这使得小分队成员的工作量很大,基本处于没有固定节假日及周末的状况。

王胜康是三教镇牌坊村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70岁,家徒四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年初,王盛康因身体不适,突然晕倒,幸亏乡村医生唐富智将其及时送到三教镇卫生院抢救,才捡回性命。这次住院,卫生院为其报销了90%的医药费,王盛康只付了300多元。

小分队成员了解陈其华老人的身体情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以前病了不敢去医院,更不要说住院了!”在一次回访中,王胜康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眼泪在眼眶直打转,“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啊,感谢你们!”

送别时,王胜康跟着医护队走了很远,目送他们直到看不见人影。

这一刻,深深打动了曹小容,“当看到村民得到我们帮助后,流露出感激之情,你就不会在乎有没有节假日这些小事了,这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责任。”

这些年,小分队成员用脚绘制了一张三教镇的“健康地图”。通过反复摸底调查,全面建档立卡。今年以来,三教镇卫生院再次对照民政办反馈贫困户名单,公共卫生科人员、乡村医生积极对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深入调查贫困户中患病人员,确保了扶贫对象识别准确、真实、可靠。

截至目前,三教镇卫生院医务科、公共卫生科及乡村医生到每个村卫生室摸排贫困建卡人员患病情况,排查慢病、普通患者174人,体检162人,并针对慢病贫困患者制定了专属治疗方案。

小分队成员每天将巡查情况在三教卫生院扶贫群里汇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健康扶贫把“脉”开方

“一人得病,拖垮一家”是很多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

“因病致贫已成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关涉群众生活品质,关乎全面小康质量。”三教镇卫生院院长杨盛坤坦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艰巨任务,健康扶贫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坚中之坚。

2017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部署和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三教镇实行了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健康扶贫政策像曙光般照进像王盛康一样的贫困家庭,让更多不堪重负的家庭重拾希望。

5月15日,三教镇三台村的建卡贫困户曾庆才感觉身体不适,被邻居送到三教镇卫生院。由于走得匆忙,邻居没带钱,在被告知需住院治疗后,曾庆才犯了难。

“医院实行的是‘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你就安心住院,不用担心费用问题。” 医生的一句话瞬间打消了曾庆才的顾虑。

医疗小分队成员记录回访情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出院时,77岁高龄的曾庆才感慨道,“没得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我哪敢到医院看病啊。”

据杨盛坤介绍,为了做好“先诊疗后付费”工作,三教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了农村贫困人口就诊时身份识别,确保不漏一人,解决了农村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确保农村贫困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近年来,三教镇卫生院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结算、实行慢病签约服务、成立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力求基础建设的配套化、扶贫攻坚的精准化、联系群众的制度化,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三教镇卫生院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患重大疾病住院,及门诊医疗费用额度高的患者无一例发生,健康扶贫取得了不错成效。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旬,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更新后,三教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0人,针对系统的490人,签约率85.31%,在家且有意愿签约人数417人,在家且有意愿签约率达100%。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永川有支田坎上的医疗队:他们用脚走出“健康地图”

2019-08-06 18:31:0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6日18时26分讯(记者 陈星 实习生 左艳)每个月总有一些日子,在通往永川三教镇各个村庄的田间路上,村民们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白大褂的人。

他们路过田坎,向村民宣传免费体检政策;走进村寨,挨家挨户发放家庭医生签约及扶贫相关政策宣传资料;在贫困户家中,还会为其免费体检、排忧解难。

他们是永川三教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他们中,有医生、有护士、也有乡村医生。

这些年,他们用脚丈量乡间道路,绘制了一张三教镇的“健康地图”。

陈其华老人的家庭签约医生正在为其测血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田坎上的“白大褂”

“得抓紧时间,老人还在家等着我们。”8月5日一大早,三教镇卫生院的医生曹小容催促着同行伙伴加快步伐。这次,他们要去石龙村的贫困户陈其华家,前一天,陈其华的儿子陈昌忠刚出院,此行目的就是去做一个回访,了解其住院报销情况。

盛夏时节的石龙村,成片稻田翻着金浪,阵阵稻香扑面而来,在公路拐角处,陈其华家的房子映入眼帘。

“来了啊。”听到汽车的轰鸣声,陈其华赶忙走到院坝,热络地打起招呼。

老人显然认得这些多次上门的“白大褂”,高兴地舞动着满是皱纹的手,转身进屋搬来板凳,招呼“客人”就坐。

很快,简陋的农舍变成了临时诊所。同行村医易元鑫一边热络地与老人拉家常,一边熟练地取出袋子里的血压计,挽起老人的衣服测血压,“身体保持不错,还是要注意饮食,少吃盐。” 

体检完,陈其华发出感叹,“现在政策好着咧!”

这句话仿佛成了陈其华的口头禅,每次到他家,医护人员总会听到这样的唠叨。

“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让更多贫困家庭重拾希望。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陈其华今年78岁,患有慢支炎肺气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肺部感染。大儿子陈昌忠患有慢阻肺、慢支炎肺气肿、肺部感染。父子俩疾病缠身,导致家里经济困难。

“以前不敢生病,没钱。哪像现在,还有医生主动上门服务。”陈其华口中的“上门服务”,即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16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随即,三教镇卫生院成立健康扶贫医疗工作组,由副院长曾宪敏任组长,相关医务工作人员为小组成员。工作组下设有9小分队,每个小队人数约5至6人,成员由公共卫生、医生、护士、村医等构成。

小分队成员常年奔赴在村里,为贫困户进项家庭医生签约及服务,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宣传,了解贫困患者患病情况。

石龙村村医易元鑫便是陈其华的家庭签约医生,每当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陈其华都会打电话咨询,易元鑫会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

自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成立以来,每个月,村民们总能看到这群身穿白大褂的人,他们已经成了活跃在三教镇乡间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村民家里都发放有健康扶贫资料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用脚走出“健康地图”

因重庆话“药”和“约”发音相似,三教镇石龙村的村民因此闹过不少笑话。

3年前,村医易元鑫向村民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有位村民一个劲地摆手,“我没生病,签啥子‘药’,我不拿药也不吃药。”

易元鑫只好拿着签约协议,不厌其烦地入户给村民解释。

易元鑫今年56岁,这是他在石龙村做村医的第30个年头。年轻时一场意外,导致右臂截肢。这些年,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找脉插针,这些动作,他全靠一只手完成。

在自身残疾的情况下,易元鑫积极带领扶贫小分队人员冒着酷暑走村入户,在几次中暑后仍然坚持完成走访工作。

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走在田坎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三台村距离三教镇较远,很多村民家车辆不能直达。翻山越岭是常态,有时去较远的村民家,下车后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小分队成员曹小容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时常要自备干粮,饿了吃几块饼干又继续上路,有时上午七点出发,晚上七点才回家。

三教镇建卡立卡贫困人口中,患病17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76名,糖尿病14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2人,需进行上门服务的村民较多,这使得小分队成员的工作量很大,基本处于没有固定节假日及周末的状况。

王胜康是三教镇牌坊村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70岁,家徒四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

年初,王盛康因身体不适,突然晕倒,幸亏乡村医生唐富智将其及时送到三教镇卫生院抢救,才捡回性命。这次住院,卫生院为其报销了90%的医药费,王盛康只付了300多元。

小分队成员了解陈其华老人的身体情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以前病了不敢去医院,更不要说住院了!”在一次回访中,王胜康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眼泪在眼眶直打转,“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啊,感谢你们!”

送别时,王胜康跟着医护队走了很远,目送他们直到看不见人影。

这一刻,深深打动了曹小容,“当看到村民得到我们帮助后,流露出感激之情,你就不会在乎有没有节假日这些小事了,这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责任。”

这些年,小分队成员用脚绘制了一张三教镇的“健康地图”。通过反复摸底调查,全面建档立卡。今年以来,三教镇卫生院再次对照民政办反馈贫困户名单,公共卫生科人员、乡村医生积极对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深入调查贫困户中患病人员,确保了扶贫对象识别准确、真实、可靠。

截至目前,三教镇卫生院医务科、公共卫生科及乡村医生到每个村卫生室摸排贫困建卡人员患病情况,排查慢病、普通患者174人,体检162人,并针对慢病贫困患者制定了专属治疗方案。

小分队成员每天将巡查情况在三教卫生院扶贫群里汇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健康扶贫把“脉”开方

“一人得病,拖垮一家”是很多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

“因病致贫已成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群众身体健康水平关涉群众生活品质,关乎全面小康质量。”三教镇卫生院院长杨盛坤坦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艰巨任务,健康扶贫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坚中之坚。

2017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部署和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三教镇实行了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健康扶贫政策像曙光般照进像王盛康一样的贫困家庭,让更多不堪重负的家庭重拾希望。

5月15日,三教镇三台村的建卡贫困户曾庆才感觉身体不适,被邻居送到三教镇卫生院。由于走得匆忙,邻居没带钱,在被告知需住院治疗后,曾庆才犯了难。

“医院实行的是‘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你就安心住院,不用担心费用问题。” 医生的一句话瞬间打消了曾庆才的顾虑。

医疗小分队成员记录回访情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出院时,77岁高龄的曾庆才感慨道,“没得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我哪敢到医院看病啊。”

据杨盛坤介绍,为了做好“先诊疗后付费”工作,三教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了农村贫困人口就诊时身份识别,确保不漏一人,解决了农村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确保农村贫困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近年来,三教镇卫生院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结算、实行慢病签约服务、成立健康扶贫医疗巡回小分队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力求基础建设的配套化、扶贫攻坚的精准化、联系群众的制度化,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三教镇卫生院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患重大疾病住院,及门诊医疗费用额度高的患者无一例发生,健康扶贫取得了不错成效。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旬,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更新后,三教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0人,针对系统的490人,签约率85.31%,在家且有意愿签约人数417人,在家且有意愿签约率达100%。

[责任编辑: 董霞]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