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前路·悟初心|70年前解放綦江的感人故事至今在流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8日18时讯(记者 余春兰)70年前,綦江石角一带流传着谣言:“共产党见人就杀”,谣言来自国民党反动派。与此同时,一种响亮的声音也在迅速传递:“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老百姓很好”。
1949年11月下旬,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在解放綦江过程中,当地老百姓亲身感受到解放军的严明军纪,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真的。
8月26日,“重走刘邓大军解放重庆之路”全媒体宣传活动在綦江区开展。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深入采访,听当地群众讲述解放军解放綦江时的真实感人故事。
一顿晚饭 深受群众爱戴
1949年11月下旬,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经过武隆白马山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从武隆、南川、万盛逃到綦江石角一带负隅顽抗。
1949年11月26日深夜,一支国民党残余部队达到石角蒲河场。据当地村民回忆,几个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到了潘学会(已过世)家,逼着她煮饭。
当时,潘学会家中仅有几斤大米。在枪口威逼之下,潘学会不得不去煮饭。
饭要煮熟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解放军要打过来了”。那几个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听到后,饭也顾不上吃,赶紧仓皇逃窜。
国民党军队一走,浩浩荡荡的解放军就来到了蒲河。
谈起70年前解放军过境的场景,蒲河场上了年纪的村民们仍然激动万分,今年82岁的邹信华努力回忆当年的细节。
邹信华说,当时的蒲河、石角一带流传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国民党军队造谣的“共产党见人就杀”,一种是地下党员宣传的“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据邹信华回忆,当时,解放军到了蒲河场,晚上向村民们借宿时军纪严明,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邹信华家也住了几名解放军战士。让他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年轻的战士对他很和蔼,借用厨房煮饭,米却是战士们自己随身带的。
“解放军战士把饭煮好后,叫我去吃锅巴饭。”邹信华说,解放军战士的一言一行打消了他的害怕和顾虑,就与他们坐在了一起,开心地吃起锅巴饭。
在吃饭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和邹信华聊起了家常:“你家生活得怎么样?一家有几口人?长大后想做什么?”温暖的话语让邹信华很感动。他大起胆子说,“我长大后也想当解放军”。
吃过晚饭,解放军战士们准备睡觉,有的把门板和凳子当床铺,有的直接睡在地上。邹信华请他们到家中的床铺上睡,也被婉言谢绝。
第二天凌晨,解放军战士们在临别之际,不仅将借用的门板、板凳送回原处,还仔细打扫屋内的卫生,主动挑水将他家中的水缸装满。
这次经历深深影响了邹信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邹信华说,他长大后,真的光荣参加了解放军。
就是这顿晚饭,解放军深受当地群众爱戴。
除了邹信华外,黄书吉、李永昌等耄耋老人,提到当年的解放军,就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一双草鞋 凝聚军民情谊
邹信华与解放军战士们的故事虽然平常,却很温暖。
在石角场镇,还流传着一个罗婆婆与解放军战士的故事。
石角镇的村民胡再友,尽管已有83岁,依然显得精神奕奕,脚步快速平稳。
在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胡再友慢悠悠地摇着蒲扇,讲述着他知道的关于解放军与群众间的难忘故事。
胡再友说,当年,受国民党军队的造谣影响,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听说解放军要来了,就赶紧跑到山里躲。但是,他不相信谣言,硬是不躲不搬家。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一双草鞋都甚为珍惜。
11月26日,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派了五六名战士先期到达石角。当时,胡再友的邻居罗婆婆家门前挂着一双草鞋,引起了解放军战士的注意。
“有人在家吗?”解放军战士轻轻敲开罗婆婆家的门,表示想买下那双草鞋。
看到门外站着几名军人,罗婆婆有些害怕,走路战战兢兢。
“老人家,我们想买那双草鞋,可以吗?”站在门外的一位解放军战士一边说,一边将手伸进衣袋准备掏钱。
罗婆婆没有听清楚,看到解放军战士将手伸进衣袋以为是掏枪,立即吓得赶紧跪下:“饶了我吧,我就一个老太婆。”
解放军战士见状感到有些吃惊,立即上前将罗婆婆扶起:“老人家,你别害怕,我们只是想买你的草鞋。”话毕,解放军战士将钱递给罗婆婆,希望她收下。
罗婆婆一见那钱,又准备再次跪下。解放军战士再次把罗婆婆扶住,递上钱说声“谢谢”转身就走了。
看着解放军战士远去的背影,罗婆婆这才回过神来:“他们很客气呢。”
胡再友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罗婆婆和他说起这件事情,感到很不好意思。可能是她之前被国民党军队欺负怕了,看到军人就条件反射害怕得很,哪里想到解放军战士对她会那么好。
在胡再友的指引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了罗婆婆家当年挂草鞋的地方。
如今,罗婆婆早已去世,原来的木房地基上也重建了小砖房。岁月更替,一双草鞋的感人故事却在一直流传。
保护大桥 顺利解放綦江
綦江石角镇,地处刘罗坪与老瀛山两山之间的蒲河岸边。水陆交通发达,又是老川湘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想在此依据天险负隅顽抗。
据綦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平介绍,1949年11月2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轰炸蒲河大桥,妄图阻断解放军的挺进之路。
当时,国民党军队投了两颗炸弹,一颗落在石家垭口,炸死了一人,另一颗落在山顶上。
蒲河大桥安然无恙,国民党军队的如意算盘落空。
随后,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二军大部队穿越蒲河,经过三江大桥,分三路向綦江进发。一路沿着川湘过路直抵綦江县城,一路经隆盛、三角、通惠,包抄县城;一路从三江乘船沿綦江顺流而下抵达下城,至此,解放军兵不血刃进入綦江县城,綦江宣告解放。
在綦江,国民党敌军还有一次炸桥失败的经历。
1949年11月25日晚,国民党的宋希濂率残部溃退至綦江,下令当时的县保安警察中队许涤民派人到北渡大桥,待宋希濂残部逃过北渡大桥后,立即将大桥炸毁,以此阻挡解放军的攻势。
宋希濂下完命令后立即带着残部逃离綦江。许涤民对国民党军队的所做所为早就深恶痛绝,已在暗中保护北渡大桥。随后,他赶紧与与中共地下党员联系,想方设法保住了北渡大桥,为解放军顺利解放綦江提供了交通保障。
顺势而为 践行初心使命
位于綦江三江街道的重庆电化冶炼厂遗址,也与解放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重庆电化冶炼厂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修建,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个月关停,再次复工则和解放军过三江有关。
三江街道文化中心主任蒋焰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1949年11月26日,解放军先头部队从石角到达重庆电化冶炼厂后,门岗守卫喜出望外,立即打开大门,宣告此厂由解放军接管。
10天之后,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代表来到了重庆电化冶炼厂,部署恢复生产事宜。
1950年1月,重庆电化冶炼厂复工,积极参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化建设进程。
重庆电化冶炼厂繁盛之时,职工达到2000多人。
2012年底,重庆电化冶炼厂因经营困难停产。如今,重庆电化冶炼厂凤凰涅槃,成了綦江具有浓郁怀旧和工业风味的电影拍摄基地。
“綦江有68处革命遗址。”綦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萍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綦江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英烈王良、邹进贤的家乡,还是红军长征途中在重庆唯一留下印记的地方,而且邓小平、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到过綦江。
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綦江顺势而为。
近年来,綦江区一方面坚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着力传播红色文化,大力推进“旅游+”发展。
孙萍说,目前,原红四军军长王良将军故居已完成陈列布展并正式对外开放,石壕“红魂小镇”已启动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綦江正在永城中华村着手建设集教学、遗址、故居、住宿、展览馆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传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