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红池坝镇产业发展之路①:田间辣椒红村民腰包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31日7时05分讯(记者 冉长军)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如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发展产业来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在产业扶贫上有哪些举措,他们是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来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红池坝镇又有哪些妙招呢?
30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带着种种疑问深入红池坝镇,走进田间地头,和百姓面对面对话,通过看变化听故事来讲述红池坝镇的产业发展之路。接下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将陆续推出“聚焦红池坝镇产业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田间地头辣椒红 百姓腰包跟着鼓
初秋时节, 巫溪红池坝镇的盛夏余热还未褪去, 湛蓝的长空, 飘着几朵闲云, 晚风裹着暑气, 一阵身凉, 半分心热。
清晨6点,第一缕阳光唤醒了红池坝镇渔沙村,田间地头成片的火红辣椒肆意摇曳着;村民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收拾自家的前厅后院,吃过早饭便背起背篓上坡采摘辣椒了。
三五成群的采椒队伍,他们的身影在成了整个渔沙村最抢眼的一道风景,这也形成了一幅生动又和谐的丰收图。
在队伍中村民李进抄摘辣椒非常麻利,两只手如同机器般有规律的运作,哪怕藏在最低端的辣椒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不到1个小时,一背篓就装满了。
一背篓辣椒60斤,对李进抄来说背起来一点儿也不吃力,看见背篓满了就立马背到公路边装进口袋,等摘完所有辣椒后再去过称领取一天的工资。
“我们摘辣椒6角一斤,一天可以挣100多,补贴家用还是够了。”李进抄说,她家的田都流转给了专业合作社种植辣椒,自己留了几分地用来种点瓜果蔬菜供一家人使用。
跟李进抄一样,渔沙村5组的贫困户黄道荣也是队伍中的一员,今年68岁的黄道荣虽然手脚没有年轻人那么麻利,但她一天下来也能采摘近200斤的辣椒,也能收入100元。
黄道荣说,她家有5口人,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儿子在工地务工,儿媳在蔬菜基地务工,现在两个人的收入一年还有4万多,除去供两个小孩读书外还有些结余。而家里的3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还能收个1200元的租金。
“现在自己还养了两头猪,自己家吃一头年底卖一头。现在的生活好过多了,吃穿都不愁了,还是国家政策好啊。”说到这些黄道荣满脸都是幸福。
第一书记的“辣椒经”让老百姓有利可图
走在渔沙村成片的辣椒基地成了全村的风景,其实渔沙村发展辣椒产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个人——刘吉振。
2017年9月,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刘吉振被派驻到渔沙村任第一书记,初到渔沙村,看到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刘吉振有些不知所措。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才把全村的产业明确,那个时候村里就主导产业桃子,桃树下种辣椒,最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扩展村民收入。
产业明确了,刘吉振兴奋了几天几夜,可等到来落实时,麻烦也跟着降临, “这里交通不便,离县城又远,加上之前村民种了辣椒没人来收,提起种辣椒,都担心卖不出去。”第一年原本500亩的目标只完成了100亩。
而这一百多亩,一些还是村里辣椒经纪人发动的。一社的社长李志贤就是其中之一,李志贤因病致贫,再加上家里大女儿要读大学,小女儿读高中,急需用钱。“推广起来很难,社长在村民中有威信,他来当经纪人又发动村民种植,在收辣椒时,每斤提成5分钱。”刘吉振说。
当经纪人,当然自己家也要种,西瓜、生姜和辣椒,就有近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当经纪人,以及公益岗位的收入。2018年,李志贤的收入近三万元。
种辣椒,李志贤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看在眼里,行动在地里。“以前一亩地的收入也就1千元左右,现在种辣椒后,一亩地也有3000左右,好的能卖到4、5000元。”刘吉振说。
销路有了、收入增加了、品种选用的是市农科院自育“艳椒425”,技术由农科院专家做保障,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辣椒地里的桃子树明年也要挂果了,村民的收入也会多起来。
“规模大了,辣椒加工厂也建起来了。”有了加工厂,就不怕辣椒烂在地里,收购价格也自然增加,“去年是1.2元/斤,今年要增加到1.4元/斤,加工厂还将增加20多个就业岗位。”刘吉振说。
因地施策 产业扶贫见成效
在红池坝镇除了渔沙村外,茶山村、龙台村、金家村都有种植辣椒产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现在各村将辣椒采摘后,由巫溪县渝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统一开秤收购同样也是采取订单式收购,确保辣椒有销路,其中“艳椒425”每斤1.4元,“青红元帅”每斤1.5元。
其实发展辣椒产业也只是红池坝镇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巫溪县副县长、红池坝镇党委书记王仕杰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说,经过试点后在全镇推广种植市农科院自育的“艳椒425”和“青红元帅”,技术由农科院专家做保障。
如今辣椒地长势喜人,硕果累累,辣椒种植面积1280亩,预计今年收成240万斤,收入可达340万元,带动农户565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种植辣椒不仅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渠道,也将成为该镇特色种植发展的一大亮点。
王仕杰说,红池坝镇曾经受限于地形、气候等因素,农户只能靠种植三大坨即红薯、土豆、玉米维持生产生活,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投入产出率低,对农民脱贫增收的贡献极为有限。
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以来,红池坝镇坚持“调结构、引龙头、建组织、抓产业、全覆盖”的思路,坚持走“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研究制定了特色产业扶持办法,加快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做大茶叶、经果、蔬菜、中药材、中蜂、草食牲畜等6个“万级产业”,目前已将全镇粮经作物种植比由7:3调整至2:8,实现贫困户产业100%全覆盖,同时成功引入市县龙头企业20家,招引和培育专业合作社68个,将传统农业转变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让老百姓的农产品“不愁卖”。
红池坝镇在过去“农村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正在加快改变,充满希望的特色农业产业正在加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