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碚城往事 网媒行记者走进北碚触摸历史脉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4日18时30分讯(记者 陈星)今(4)日,“壮丽70周年 点赞山城之美—2019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记者重庆行”活动走进北碚,来自全国60余家中央、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记者在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感知北碚的历史脉络。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每座博物馆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之路。在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千余件文物再现碚城古今,网媒记者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感受北碚往昔岁月,领略卢作孚等一批身在北碚的名人忧国忧民的历史情怀。
从巴国的石雕、碑刻到清代的团龙纹纱服、凑成湾碗椁墓;从三线建设的机器到再现冯玉斋开设的玉大茶庄,北碚近2000年的文脉,在这里都有迹可循。
下沉式微缩景观是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一大亮点。近百平的面积,向网媒行记者展示了一个“袖珍”北碚,1:500的比例还原了上个世纪40年代北碚乡村建设运动后的城市风貌。
说到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得不说的是卢作孚,北碚城市的建设,从卢作孚开始。
92年前,担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的卢作孚初到北碚,1930年在此创建中国西部科学院,开启用科学促发展的先河。在他的影响下,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名人也齐聚北碚,与卢作孚并称“乡建四杰”,他们这样一批人让特殊年代的北碚熠熠生辉。
时光荏苒,网媒记者走进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重温北碚乡村建设时期取得的科学成果。
在惠宇楼一层,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举办有《科学魂 强国梦》展览,200余件历史文献和动植物标本等在这里集中展出,展示了中国西部早期科技发展史、科学普及发展史以及抗战内迁科技史。
如果说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西部科学院让网媒记者看到了北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成果,那么南京路则让网媒记者见证了北碚人对国家民族的血性担当。
抗战时期,中国每沦陷一座城市,北碚人就修建或改建一条街道,并用沦陷城市的名称为街道命名。
时过境迁,北碚的发展日新月异,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又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面世。
2017年6月,北碚投资1.2亿元,对位于老城区核心位置的南京路片区实施风貌改造,意在保护传统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挖掘城市文脉,让老城区既跟得上发展,又留得住乡愁。
在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色调古朴的红色砖楼与街边百年梧桐树相映成趣,干净的市容与古朴建筑和谐天成,网媒行记者纷纷感叹,仿佛置身“上海老巷”。
国际在线副总编辑邓三忠表示,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突出因地制宜的方针,街区的改造,花最小的力气,用最短的时间,让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让历史文化街区名副其实。
乡村建设的点点滴滴,抗战文化的苦难辉煌,一座座博物馆、一条条老街,迸发出了北碚这座城市朝气蓬勃的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