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土家山寨有个“花椒大王” 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

黔江土家山寨有个“花椒大王” 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1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我们自身条件差,只能靠自力更生去硬拼。年纪大了打工困难,必须把挣到的钱拿回家,然后发展一个比较长远、还有效益的产业。”昨(16)日,在黔江区新华乡石钟村5组,正在烘焙花椒的郑仁超向笔者道出了边打工边创业的艰辛历程。

把花椒幼苗栽到土里后,郑仁超仍然坚持外出打工挣钱。这是因为花椒投产后,需要钱购买烘干设备,而且次年花椒正式投产后,他还需要找钱修建冻库,保证长年有鲜花椒对外供应。购买烘干设备和修建冻库,不是几千、几万元能够解决的,动辄需要数十万元的资金。郑仁超这个当地人公认的硬汉,通过一边打工一边创业,一步步实现了他自己定下的创业目标,成为黔江土家山寨的“花椒大王”。

郑仁超将鲜花椒用叉送到烘烤间。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今年49岁的郑仁超,1997年到新疆打工,干了2年挖煤工后,又到重庆主城区的建筑工地打工,期间学会工地上钉制门窗木模。2009年他开始带班,也顺便承接一些小工程自己干。逐渐有了经验后,他拉起一支木工队伍开始走南闯北做工程。2010年到贵州铜仁承包一些小区楼盘的木工活做,因诚实守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分段项目,得到建筑商的信赖,郑仁超至今在贵州扎根已近10年。郑仁超与其他小包工头不一样,他不当甩手掌柜。既是包工头,也是活路头。他每天带着工人一起做,除了购买一些相关材料的费用,他只从中多少抽取一些费用作为开支,很多工人愿意跟他一起挣钱。现在,他拥有一支70余人的木工队伍,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为石钟村村民。

“我承接的活路,每个环节不仅是监管到位,自己还要亲手做,质量要得到保障。每一处工程做完,没得一处返工的。”郑仁超说,这样一来,进度赶上了,结算也快。郑仁超靠诚信打拼,在贵州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黔江城区购买了商品房和小轿车,还将这些年打工的存款用于回家发展花椒产业,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拓宽增收路子。

发展产业 流转600余亩土地。“在建筑工地钉模,现在都是30层以上的高楼,年纪越大,风险就越高,况且还不能用机械操作,一钉一锤必需靠人工来完成。”郑仁超想到年龄大了,就吃不了这碗饭,他把打工多年的积蓄用于回家发展产业,为将来回家铺一条生存之路,也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烘干的花椒待去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回家做什么样的产业呢?郑仁超选择了当今有市场,且效益不错的花椒(青花椒)产业。2017年春节后,郑仁超开始在村里踩点,找到在家及外出打工回家过春节的村民,趁在一起摆家常时,便流转了该村1、2、3、4组土地600余亩。“这些地有很多是荒山和撂荒地,我请了2台挖机,挖了半个多月才把那些荒山荒地开垦出来。然后整理沟渠道路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直到5月才将花椒苗栽到土里。”郑仁超说,花椒苗栽到地里后,他没有闲下来,还到外地去学习花椒种植管理技术等。

学会技术,郑仁超没有天天守着花椒基地,他依然去贵州做他的老本行。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修枝,他都要按季节回家管理。“多年打工的心血全押在了地里,我绝不能拿钱打水漂!”郑仁超平常也对关心他的村民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产业,要做就做好。目前,郑仁超的花椒基地,长年解决当地30名在家村民的务工问题,其中有一半人以上为当地建卡贫困户。

花椒栽到地里要投入,购买相关机器设备需要钱。目前郑仁超的花椒产业还没到正式投产期,所需开支全靠郑仁超打工挣钱来解决。他的计划是今年再挣一个冻库钱,以便储存采摘鲜椒和满足餐饮企业所需。“我也曾经想过去贷款,但是万一产业做失败了,还要欠下一屁股债。靠自己打工挣钱来解决,这样没得风险,心也比较踏实。产业做成功了,既可以收回成本,也能收到效益,还能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郑仁超的言谈中,便可得知他是一个稳打稳扎干实事的人。

村民在为花椒去除籽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2019年,郑仁超又流转400亩土地种植花椒,成为新华乡千亩花椒示范产业。今年,郑仁超最先种植的花椒开始投产,采摘烘干的花椒达2000斤,收入8万多元。“花椒要4年才正式投产,第一年初投产,可以填补上土地一年的租金,还算是成功的。”郑仁超说,估计在明年,花椒的产量多出10倍,其产值基本可以把前期的投入扯平。

建冻库也是郑仁超通过走出去,对市场的了解后作出的决定,卖鲜椒比出售干花椒划算。他大致作了一个对比,一亩地可采摘鲜椒250斤左右,一般鲜花椒至少要6斤才能烘干1斤,还有机器烘干,人工传送、风车去叶等工序,需要更多的成本。而1斤鲜花椒市场价7元,从树上采摘下来就可以卖钱,能够节省很多劳动力。“我反复思考,还是花钱建个冻库,在鲜花椒大规模采摘期间方便储存,以后还可以扩大种植规模。”郑仁超说,种花椒1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如有农户愿意种,他可以帮忙联系种苗、提供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储存,让他们也找到一条增收的渠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土家山寨有个“花椒大王” 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

2019-09-17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我们自身条件差,只能靠自力更生去硬拼。年纪大了打工困难,必须把挣到的钱拿回家,然后发展一个比较长远、还有效益的产业。”昨(16)日,在黔江区新华乡石钟村5组,正在烘焙花椒的郑仁超向笔者道出了边打工边创业的艰辛历程。

把花椒幼苗栽到土里后,郑仁超仍然坚持外出打工挣钱。这是因为花椒投产后,需要钱购买烘干设备,而且次年花椒正式投产后,他还需要找钱修建冻库,保证长年有鲜花椒对外供应。购买烘干设备和修建冻库,不是几千、几万元能够解决的,动辄需要数十万元的资金。郑仁超这个当地人公认的硬汉,通过一边打工一边创业,一步步实现了他自己定下的创业目标,成为黔江土家山寨的“花椒大王”。

郑仁超将鲜花椒用叉送到烘烤间。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今年49岁的郑仁超,1997年到新疆打工,干了2年挖煤工后,又到重庆主城区的建筑工地打工,期间学会工地上钉制门窗木模。2009年他开始带班,也顺便承接一些小工程自己干。逐渐有了经验后,他拉起一支木工队伍开始走南闯北做工程。2010年到贵州铜仁承包一些小区楼盘的木工活做,因诚实守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分段项目,得到建筑商的信赖,郑仁超至今在贵州扎根已近10年。郑仁超与其他小包工头不一样,他不当甩手掌柜。既是包工头,也是活路头。他每天带着工人一起做,除了购买一些相关材料的费用,他只从中多少抽取一些费用作为开支,很多工人愿意跟他一起挣钱。现在,他拥有一支70余人的木工队伍,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为石钟村村民。

“我承接的活路,每个环节不仅是监管到位,自己还要亲手做,质量要得到保障。每一处工程做完,没得一处返工的。”郑仁超说,这样一来,进度赶上了,结算也快。郑仁超靠诚信打拼,在贵州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黔江城区购买了商品房和小轿车,还将这些年打工的存款用于回家发展花椒产业,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拓宽增收路子。

发展产业 流转600余亩土地。“在建筑工地钉模,现在都是30层以上的高楼,年纪越大,风险就越高,况且还不能用机械操作,一钉一锤必需靠人工来完成。”郑仁超想到年龄大了,就吃不了这碗饭,他把打工多年的积蓄用于回家发展产业,为将来回家铺一条生存之路,也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烘干的花椒待去叶。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回家做什么样的产业呢?郑仁超选择了当今有市场,且效益不错的花椒(青花椒)产业。2017年春节后,郑仁超开始在村里踩点,找到在家及外出打工回家过春节的村民,趁在一起摆家常时,便流转了该村1、2、3、4组土地600余亩。“这些地有很多是荒山和撂荒地,我请了2台挖机,挖了半个多月才把那些荒山荒地开垦出来。然后整理沟渠道路整整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直到5月才将花椒苗栽到土里。”郑仁超说,花椒苗栽到地里后,他没有闲下来,还到外地去学习花椒种植管理技术等。

学会技术,郑仁超没有天天守着花椒基地,他依然去贵州做他的老本行。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修枝,他都要按季节回家管理。“多年打工的心血全押在了地里,我绝不能拿钱打水漂!”郑仁超平常也对关心他的村民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产业,要做就做好。目前,郑仁超的花椒基地,长年解决当地30名在家村民的务工问题,其中有一半人以上为当地建卡贫困户。

花椒栽到地里要投入,购买相关机器设备需要钱。目前郑仁超的花椒产业还没到正式投产期,所需开支全靠郑仁超打工挣钱来解决。他的计划是今年再挣一个冻库钱,以便储存采摘鲜椒和满足餐饮企业所需。“我也曾经想过去贷款,但是万一产业做失败了,还要欠下一屁股债。靠自己打工挣钱来解决,这样没得风险,心也比较踏实。产业做成功了,既可以收回成本,也能收到效益,还能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郑仁超的言谈中,便可得知他是一个稳打稳扎干实事的人。

村民在为花椒去除籽粒。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2019年,郑仁超又流转400亩土地种植花椒,成为新华乡千亩花椒示范产业。今年,郑仁超最先种植的花椒开始投产,采摘烘干的花椒达2000斤,收入8万多元。“花椒要4年才正式投产,第一年初投产,可以填补上土地一年的租金,还算是成功的。”郑仁超说,估计在明年,花椒的产量多出10倍,其产值基本可以把前期的投入扯平。

建冻库也是郑仁超通过走出去,对市场的了解后作出的决定,卖鲜椒比出售干花椒划算。他大致作了一个对比,一亩地可采摘鲜椒250斤左右,一般鲜花椒至少要6斤才能烘干1斤,还有机器烘干,人工传送、风车去叶等工序,需要更多的成本。而1斤鲜花椒市场价7元,从树上采摘下来就可以卖钱,能够节省很多劳动力。“我反复思考,还是花钱建个冻库,在鲜花椒大规模采摘期间方便储存,以后还可以扩大种植规模。”郑仁超说,种花椒1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如有农户愿意种,他可以帮忙联系种苗、提供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储存,让他们也找到一条增收的渠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