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踏上解放重庆之路 乡音无改鬓毛衰
8月20日,重庆酉阳县城闹市区,一排街边座椅上,一位头发花白、年逾八旬的老人手摇蒲扇,正和旁人聊天,他气质平静而祥和,笑看人来人往,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老人的女儿说,父亲在酉阳已生活了70个年头。可是当老人一开口说话,却是满口的胶东方言。“我这才真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啊!”老人笑着说。
老人名叫原春,今年已87岁,祖籍山东烟台。说起和重庆的不解之缘,老人可谓感慨万千。
原春出生在山东烟台的大海边,抗日战争时期就当过儿童团员,淮海战役时,他跟随着支前大队,帮忙给前线送粮食、抬伤员。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编入二野三兵团。
1949年11月,刘邓大军吹响了进军大西南的号角,原春当时所在部队正驻扎在安徽安庆,接到命令后,他随部队一起踏上了征程。
原春清楚地记得,部队在入川之前,曾在湖南常德休整了一个月,那段时间,部队反复向他们宣讲民族政策,一再强调,将要进入的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一定不要违反群众纪律。之前从未到过西南地区的原春将这些都牢记在心,这片土地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充满了神秘感。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后人生的大部分岁月,将和这片土地紧紧捆绑在一起。
11月7日,原春所在的二野三兵团攻克了解放重庆的第一站——秀山,随后,大军继续推进,11月12日,酉阳也获得了解放。
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的贺龙早年间曾多次转战酉阳等地,对酉阳一带的历史地理人文情况非常熟悉。他向二野建议,酉阳、秀山、黔江这几个县从历史上讲情况就比较复杂,从满清末年起就匪患猖獗,基本没平静过,所以应设专门机构管辖这个地方。
刘伯承、邓小平对贺龙的建议非常重视,在经过仔细研究后,二野司令部决定组建酉阳地委,并成立酉阳军分区,以稳定酉阳、秀山、黔江以及广大武陵山区的政治军事形势。
因此,原春等一批干部按照组织安排,留在了酉阳。1950年-1952年,原春曾在酉阳军分区侦察队当书记,负责剿匪等工作,可以说,走遍了酉阳的山山水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1952年8月转业,原春本想回老家山东,但是组织上认为他熟悉酉阳情况,希望他留在当地工作,他又服从组织安排,从此在酉阳扎根,娶妻生子。他的爱人是重庆人,两人育有7个子女。
转业后,原春曾在酉阳县税务局和县供销社等单位工作,继续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当年那个17岁参军就远离家乡的小伙子,在重庆一待就是70年。他说:“我们都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党需要我去哪里,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