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煤灰蒙尘的土地 万盛在湖光山色中绘出美丽乡村样本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9日13时40分讯(记者 陈美西 李佳妮)9月18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场会在万盛经开区召开。重庆各区县农委、扶贫办、财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万盛,参观、交流、学习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大会为何选址万盛?万盛有哪些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做法?今(19)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带你走进万盛,去看看绿水环绕的人居环境。
奇观——桑田变沧海 金沙滩边淘真金
“咋来了这么多人!”9月18日上午,65岁的万盛板辽村村民蓝代智和乡亲们站在家门口看“稀奇”——板辽湖边,十几辆中巴车从石林镇庙坝村方向源源不断驶来。
这次涌入村庄的,不是蓝代智习以为常的城市游客,而是由重庆各区县农委、扶贫办、财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观摩考察团,他们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场会召开期间齐聚万盛经开区,参观、交流、学习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2018年,万盛接待游客2207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631万人次,做到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力结合。成效背后,除了依托黑山谷、万盛石林等自然资源禀赋,更有人的能动力量——青年镇板辽村就是典型。
从庙坝村驾车出发,穿过云雾弥漫的连绵青山,在抵达板辽村之前约2公里,视野会突然变得开阔。居高处俯瞰,夹在群山之间的板辽湖秀色如画,一片金色沙滩和多功能步道环绕在绿水之岸,热带植物、休闲设施相映成趣,营造出浓郁的异域风情。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沙滩边还配套了房车露营基地等现代化设施。
重庆的大山深处,怎么会形成一片度假沙滩?这不是空中蜃楼,而是当地创新转型打造的乡村旅游典范。
“板辽湖是上世纪因煤而生的水库,蓄水后周边都是农民耕种的稻田。”蓝代智回忆,2016年,政府工作人员开始动员村民,流转湖边的土地,说是要打造名为金沙滩的景区。
种了一辈子田的蓝代智,不敢奢望能吃上旅游饭。流转土地一亩每年虽有600元收入,但家里的三亩良田产量也不错,一开始,他并不领情。
村委工作人员多次找上门,帮老蓝算账:“除去肥料、种苗成本和时间、人力成本,种稻谷一年谈不上收成,还要靠天吃饭。流转土地就不一样了,是纯利润,景区引来游客后,还可以拓宽收入渠道……”
就这样,抱着半推半就的心态,看着村干部期盼的目光,蓝代智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乘上了农旅融合的东风。
两年后,他的田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内最大内陆人工沙滩的一部分,项目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吸引了重庆主城、四川、贵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今年8月底,改造升级的金沙滩露营基地正式开门迎客,目前,营业额已超过10万元。
旺盛的人气很快转化成了收入红利。景区带动了板辽湖周边42家农家乐、旅游商户的发展。蓝代智家的蜂蜜、土鸡等土货备受追捧,一个周末就可以销上千元。
“明年我也打算把农家乐搞起来!”这一次,蓝代智没有再因陈守旧,他表示,自己要趁着“干得动”,为美好生活拼一把。
类似的故事,也在石林镇庙坝村上演。这里的村民,从脱贫到致富,只走了“一座桥”的距离。
2014年,庙坝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两年后,奥陶纪旅游项目正式投运,凭借“天空悬廊”玻璃栈桥等高空特色体验项目,开业半年,景区就吸引游客30万人。
2018年,奥陶纪接待游客200万人,通过带动就业、发展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助村民持续增收。如今庙坝村27户88人脱贫,村庄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快速转变。
奇速——小蘑菇孕育大产业 亿级工厂不到半年建成
无论是乡村旅游产业,还是特色效益农业,只有建立好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反哺耕耘乡村的人民。
对此,万盛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走进丛林镇绿水村,菌菇元素无处不在——金针菇造型的路灯,香菇模样的垃圾桶,甚至从居民房前屋后芭蕉林中,都可以偶遇突然“冒出”的各种蘑菇塑像。
置身这个童话王国,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发现,当地人酷爱蘑菇,不是在于其造型可爱,而是因为小小蘑菇,孕育出了支撑地区经济社会的大产业。
去年,绿水村丛林菌公园旁,迎来了一位体量庞大“外地”邻居——占地234亩的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
“公司集食用菌研发、工厂化栽培、销售为一体,是西部规模最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工厂化项目。项目一期投资4.2亿元,日产优质金针菇150吨,年产值3.05亿元。”公司负责人余清介绍,2017年,位于江苏的总公司和万盛一拍即合,敲订了招商引资合作。
令余清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庞大的工厂建设体量,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速度之快——不到半年时间,工厂就投入试生产,建成了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的金针菇生产线,并立足西南,将产品远销到了越南、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这是华绿在全国工厂建设中,推进最快的一个项目!”余清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得益于此,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不断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大量收购麸皮、玉米芯等下脚料,并将清洗罐体瓶盖等劳务用工,承包给村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稳定收入。”余清介绍。
目前,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的400余个就业岗位中,80%的一线员工都来自周边镇、村,为了方便村民上下班,万盛专门协调公交经过厂区,全程票价1元。
而这样的便民公交,在万盛已经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以前进城做环卫,总想着家里。现在每天坐公交上下班,过的简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村民李明会乐不可支,如今在菌菇包装车间,她每个月能领到约4000元的工资。
据了解,除了食用菌,万盛还培育发展了茶叶、猕猴桃、方竹笋、蜜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实践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培育龙头企业、涉农小微企业800余家。
奇闻——拆猪圈修花园 选美大赛让村庄变样
如果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那么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乡村生态文明的进步,则是乡村振兴更持久、更深沉的内生力量。
家住青年镇堡堂村的陈禄永,是村里最早受此理念感染的一批人。激发她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热情的,源于一场“选美大赛”。
堡堂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村内自来水、电、路、讯、气实现户户通,累计完成雨污水管网改建7000米,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为了调动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堡堂村制定了庭院保洁村规民约,开展“美丽家庭”评选,加强村民自我管理,并实现村庄绿化保洁费用自收自支,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评上“美丽家庭”,不仅可以摘得“荣誉牌”,还将获得生活用品等物质奖励,这对在家务农的陈禄永来说很有吸引力。
“从前,我们家的猪圈就修在进院坝的门口,过路人都要捏着鼻子走,我们听了不少埋怨。”陈禄永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家里不养猪后,又脏又臭的猪圈既成了闲置资源,又影响环境。于是,她做通丈夫工作,主动拆去了猪圈顶篷,将其改造成了院坝花园。
别致的鱼池设计,加上鲜花簇拥,如今有游客到到村里观光采摘,路过陈禄永的家门,总要多转上两圈。
美丽乡村需要整洁的人居环境衬托,更需要文明新风的引领。为此,陈禄永自发维护起了院坝周边环境,带领邻居一同装扮家园,成为了“美丽家庭”的榜上常客。
村委工作人员趁势而上,动员陈禄永家完成了厕改,并在村里建起了有机垃圾堆肥池,加强资源利用。
“如今,堡堂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91%,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了分类垃圾箱,屋后的杂物、垃圾被微型菜园、花园代替,院坝干净整洁,鸡鸭鹅有序圈养。村里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村、市级生态卫生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万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万盛每年安排7000万元用于镇街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尤其是在厕所革命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农村厕改2.6万户。
奇路——山水不变思路变 乡村“稀奇”事不稀奇
作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地区,万盛的城市和乡村,一度被蒙上厚重的煤灰。拭去煤灰蒙尘的土地,古老的村庄的将以何种面目示人?
从石林镇庙坝村的网红景点,到青年镇板辽村的露营沙滩;从关坝镇凉风村的生态鱼塘,到丛林镇绿水村的菌菇产业……乡村振兴正形成以点穿线、连线成面的立体格局。
其实,山水依旧,思路一转,山沟里上演的“稀奇事”都有迹可循。
凭着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坚持和信念,近年来,万盛紧紧围绕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定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以此破题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困局。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万盛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肖猛明确提出,贯彻“二十字”总要求,聚焦“五个振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书写“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万盛答卷。
转型十年,万盛煤炭产值占比由最高72%下降到5%,打造全域旅游景点22个,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的理念蔚然成风……随着乡村振兴的全域铺开、全面推进、全民参与,万盛努力书写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