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上)

【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上)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20

相关链接>>

【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下)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巴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市的品质越来越好。

从今(20)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特别推出【山城记忆】系列策划报道,将镜头聚焦十八梯、朝天门、江北机场、江北嘴等地,去品味最重庆的生活品质,去感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去触摸跃动的城市文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0日6时30分讯(记者 羊华 见习记者 袁舒含)十八梯,抬头一城,低头又一城。这个连接上下半城的“梯城”,正在闭门重构。

繁华渝中半岛,曾经因为十八梯的连片棚户而“减分”。然而,十八梯的烟火气,却折射出最重庆的韵味。试想没有十八梯,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半岛,上半城与下半城的故事如何书写?

如果你想找到记忆中的山城,到十八梯去吧。这里的时间似乎走得很慢,人们延续着几十年前的生活。生活在十八梯的居民,习惯以最小的成本维持生计,于是其它地方已经淡出的手工艺,在这里都能找到。

这样的生活图景一直延续到九年前,十八梯“累了”,风雨飘摇的棚舍、时常梗阻的管网,还有脏乱差的环境……居民经过投票,决定给自己和十八梯一个机会,人搬走,房拆掉,新的十八梯,将会是新的故事。

过去的三天,重庆秋雨绵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连续奔走十八梯,去寻找旧时十八梯的18种生活方式。今(20)日,请跟随华龙网的视线,一起感知城市与人的温情故事。

第一种生活 小面

老杜在十八梯旁的街口开面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当年的十八梯,因原住民多,从较场口到储奇门,十八梯是一条捷径。

在上半城与下半城之间,十八梯如同一道天然的石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脚步。

因为过往人多,十八梯养活了很多面馆。这里的面馆普遍环境不怎么样,但是味道不错。因为地方窄,有的面馆老板就在路边支个摊,随意摆上两张桌子,热气腾腾的汤气冒起,伴随时有时无的吆喝声,十八梯的生活味,就这样有了。

这种味道很特别,只有走过十八梯的人才会明白。

面馆还是那个面馆,人还是那个人,十八梯还是那个十八梯。在十八梯经营面馆的老杜,舍不得离开十八梯,就在十八梯附近的街口开了一家面馆,名字还是叫“十八梯邓凳面”。

“来,吃一碗小面,麻辣鲜香,包你吃了安逸。”秋风细雨,天气有点凉。看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到面馆,老杜热情招呼。

“我离不开十八梯了。”老杜说,他要一直把面馆开下去,也算是对十八梯故事的一种延续。

第二种生活 古玩

十八梯山城记忆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十八梯的原生态,带火了古玩行当,曾经有过几家古玩店铺,也有摆地摊的文物小贩。贵的、便宜的,一大堆任你随便挑。

对于十八梯原住民来说,每天在这里看稀奇,就算不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时间很容易打发。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了。

在古玩市场,你会知道什么才是休闲的生活。

十八梯“累”了,要换“新装”。于是,露天练摊的古玩小贩开始散去,给那些喜欢古玩的人留下一个回味无穷的背影。

在较场口,有两家古玩店铺,是从十八梯搬上来的。

经营古玩店铺的老板,怕那些老顾客找不到十八梯的感觉。想了想,还是在靠近十八梯的地方另起炉灶。

老板还是那个老板,顾客来来往往,有新顾客,也有老顾客。只要有人在,有十八梯在,生意照常做。

第三种生活 赶场

十八梯老行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十八梯的赶场很热闹,也很出名。

十年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第一次来十八梯。遗憾的是未遇上赶场天。

十年后,再次到十八梯,当然不可能遇上赶场天。

十八梯的改造,工地上的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总之,每天都有新变化。毕竟,很多人期待着十八梯华丽转身惊鸿一瞥的时刻。

在守备街卖烧白的杨姓女老板一直与十八梯为邻。据其透露,其实十八梯的“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地方,规模小了很多,以淘旧货为主。周末过来,或许会有所收获。

第四种生活 麻将

摆在十八梯菜市场门口的台球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十八梯除了饮食起居必备的行当,工作机会并不多。年轻人拾阶而上,在不远处的解放碑等地谋生,“留守”的家人,则很容易聚在一起,玩儿中式大众娱乐——打麻将。

十八梯的麻将馆没了,但需求还在。

十八梯的老张,原先是搞手搓麻将的,离开十八梯后,他就在附近租门面开茶馆,同时将手搓麻将升级为机麻。老张说,来消遣的很多都是十八梯的老街坊。

第五种生活 力哥


还在十八梯一带游走的挑货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穿行上下半城,十八梯离不开一个特殊群体——力哥。身强力壮的力哥,与棚户时期的十八梯相依为命。如今,力哥少了,这是因为力哥群体一天天变老,年轻人不愿意再干这个。加上城市发展太快,居民们的生活已是现代化节奏,传统的靠下力吃饭的老行当,慢慢远去。

在十八梯附近的街巷,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力哥,坐在边路,或发呆,或打盹,等着业务上门。

一个力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很多同行不再用棒棒挑货,而是到各大市场当搬运工去了。

第六种生活 理发

修表匠的摊位也没有走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一推一剪一刮,理发完成,干这种行当的被称之为剃头匠。如今,操起电动剪、电吹风的后生,则以发型师自居。十八梯剃头匠并未将手艺传下来,主要是其招式已经跟不上了。

在守备街摆台球摊的老刘说,十八梯老剃头匠还是会来,但不像当年坐摊,改为流动理发了,老居民还是认这个。

第七种生活 掏耳

掏耳是一种慢生活,各种夸张的工具,令人惊奇。但对于快节奏的重庆人而言,掏耳是个小众的行当。在重庆随时能掏耳的地方,莫过于十八梯。

这一次重走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转了附近几条街,也未碰上掏耳的匠人。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节假日比较容易见到掏耳人,平时的话就要看运气。

第八种生活 推拿

围档内就是正在建设的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当年求医问药也很方便,有中医馆,也有摆摊卖药材的,但推拿正骨是这里的特色。十年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曾带母亲来十八梯号过脉。

你别说,有些偏方还有点管用。要不然,十八梯那些推拿正骨的“赤脚医生”怎么生活?

如今,十八梯的“赤脚医生”已不知去向。下半城的储奇门药材市场搬迁后,临街门面仍有做药材生意的。

第九种生活 看相

石板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的错落地形,很容易聚集人气,看相算运势就有了市场。在此摆摊看相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地上摆一块布,坐一张小凳,这生意气场就有了,有些看相老人凳子都不带,盘坐在树荫底下,气定神闲地等生意上门。

大家都知道,看相看不出个名堂来,也不会是真的。看相者,口若悬河看似很玄乎,其实“机关”只有一个:假的。

看相的有两类人,一是生意人,二是其他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看相,只是图一个心理安慰。除此之外,啥也没有。

如今,十八梯的看相者,早已不复存在。

第十种生活 裁缝

正在施工的十八梯工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在其他地方,裁缝通常依附于大超市或干洗店,这种小本生意,独立门店并不划算。

但在十八梯,裁缝店却很好找,有些就在家中接活,有些干脆把老式缝纫机摆在梯坎边,从此经过,脚踏缝纫机的声音,会让你的思绪回到以前,这就是乡愁的味道。

如今,在较场口一带的居民区里,老式的缝补店还能找到。

第十一种生活 修脚

吊脚楼重现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在十八梯,修脚是要排队的,可见生意多么的好。队伍排得再长,修脚师傅也不紧不慢地一边修脚,一边与顾客吹龙门阵。

修脚的隐性乐趣,就是能够听修脚师傅讲一些“江湖八卦”,如今,他们已经消失在十八梯的“江湖”。

第十二种生活 编织


转战它处的十八梯编织店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编竹筐的、编草席的、编铁丝笼子的,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编织起了十八梯的过去。

这次重访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幸在下守备街梯坎时,遇到一个从十八梯迁来的编织店铺,女店主正在用铁丝编一个笼子。

她说,搬了之后,生意淡了一些,毕竟老街坊散了,重新起来还需要时间。但是,她相信今后的十八梯,精彩会“昨日重现”。

第十三种生活 卤菜

十八梯古树迎来新“伙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菜市场和十八梯,隔了个守备街。

菜市场里面有两家卤菜摊位,守店的都是嬢嬢,她们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不论是从情感还是生意考虑,她们更怀念十八梯时期,彼时的老街坊走过路过,一边打招呼一边切几块卤菜带走。现在的摊位在菜市场内,缺失了过去的那种市井气息。

新十八梯街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第十四种生活 烧饼

十八梯老烧饼,也是当地的一景,炉子由油桶改装,做烧饼的老人拿捏之间,将面饼贴到炉壁,烟火气和面的香气,在十八梯袅袅升腾,这就是记忆中的烟火气。

在储奇门和较场口的老居民区,还能见到烧饼摊,却没了十八梯当年那种梯坎边和屋檐下围炉炊饼的感觉。因为十八梯独特的梯级地貌,更容易聚集人流。

第十五种生活 饭馆

迁往新家的十八梯居民。摄影师 马力 摄

十八梯的馆子,除了小面,就是一些特色餐饮,典型的“苍蝇馆子”,环境不怎么样 ,菜色却回味悠长。

这里的餐馆,多半都有一两个拿手菜,并以此作为店招。此外,就是用自己的绰号来给馆子命名,满满的“江湖风”。

他们也不见了,但这对于从来不缺美食的重庆,影响看上去不大。

第十六种生活 木匠

告别十八梯入住新家,孃嬢笑开颜。摄影师 马力 摄

木匠曾是十八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木结构的棚屋年久失修,家什也以木制为主,所以有维修的需求。老木匠使用的是传统木作工具,效率不高,修了却很坚实;他们也会打一些老式家具或者木艺品卖。

再后来,年老的木匠收山养老,徒弟们则加入了现代装修大军的行列。

第十七种生活 维修

新的生活,比十八梯安逸。摄影师 马力 摄

除了木匠,十八梯还衍生了很多维修行当,修电器的、修钟表的、修沙发的、修棕垫的、修首饰的,你能想到的维修活路,这里都有。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随着十八梯的重塑,这些手艺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人们也很难识辩其出自哪里。

第十八种生活 旅馆

新家新气象,练个瑜伽。摄影师 马力 摄

到十八梯住宿的唯一理由,就是便宜。虽然整体环境欠佳,且入住旅店还要爬坡上坎,对住客来说缺乏吸引力,当住宿价格低至十元,这一切便会逆转。

根据规划,十八梯“七街六巷”的格局将会保留,突出展现传统巴渝文化。最快到2020年末,整个十八梯风貌区就会以全新形象回到公众面前。

到那个时候,去十八梯入住的人可能会更多。当然,价格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宜,因为是一种城市品质生活。

十八梯还是那个十八梯,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样。旧的是古董,新的是时尚。一个值得回味,一个值得期待,这就是十八梯之于老重庆人的念想。

十八梯重塑后的面貌如何?敬请关注【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上)

2019-09-20 06:30:00 来源:

相关链接>>

【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下)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巴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市的品质越来越好。

从今(20)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特别推出【山城记忆】系列策划报道,将镜头聚焦十八梯、朝天门、江北机场、江北嘴等地,去品味最重庆的生活品质,去感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去触摸跃动的城市文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0日6时30分讯(记者 羊华 见习记者 袁舒含)十八梯,抬头一城,低头又一城。这个连接上下半城的“梯城”,正在闭门重构。

繁华渝中半岛,曾经因为十八梯的连片棚户而“减分”。然而,十八梯的烟火气,却折射出最重庆的韵味。试想没有十八梯,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半岛,上半城与下半城的故事如何书写?

如果你想找到记忆中的山城,到十八梯去吧。这里的时间似乎走得很慢,人们延续着几十年前的生活。生活在十八梯的居民,习惯以最小的成本维持生计,于是其它地方已经淡出的手工艺,在这里都能找到。

这样的生活图景一直延续到九年前,十八梯“累了”,风雨飘摇的棚舍、时常梗阻的管网,还有脏乱差的环境……居民经过投票,决定给自己和十八梯一个机会,人搬走,房拆掉,新的十八梯,将会是新的故事。

过去的三天,重庆秋雨绵绵,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连续奔走十八梯,去寻找旧时十八梯的18种生活方式。今(20)日,请跟随华龙网的视线,一起感知城市与人的温情故事。

第一种生活 小面

老杜在十八梯旁的街口开面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当年的十八梯,因原住民多,从较场口到储奇门,十八梯是一条捷径。

在上半城与下半城之间,十八梯如同一道天然的石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脚步。

因为过往人多,十八梯养活了很多面馆。这里的面馆普遍环境不怎么样,但是味道不错。因为地方窄,有的面馆老板就在路边支个摊,随意摆上两张桌子,热气腾腾的汤气冒起,伴随时有时无的吆喝声,十八梯的生活味,就这样有了。

这种味道很特别,只有走过十八梯的人才会明白。

面馆还是那个面馆,人还是那个人,十八梯还是那个十八梯。在十八梯经营面馆的老杜,舍不得离开十八梯,就在十八梯附近的街口开了一家面馆,名字还是叫“十八梯邓凳面”。

“来,吃一碗小面,麻辣鲜香,包你吃了安逸。”秋风细雨,天气有点凉。看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到面馆,老杜热情招呼。

“我离不开十八梯了。”老杜说,他要一直把面馆开下去,也算是对十八梯故事的一种延续。

第二种生活 古玩

十八梯山城记忆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十八梯的原生态,带火了古玩行当,曾经有过几家古玩店铺,也有摆地摊的文物小贩。贵的、便宜的,一大堆任你随便挑。

对于十八梯原住民来说,每天在这里看稀奇,就算不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时间很容易打发。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了。

在古玩市场,你会知道什么才是休闲的生活。

十八梯“累”了,要换“新装”。于是,露天练摊的古玩小贩开始散去,给那些喜欢古玩的人留下一个回味无穷的背影。

在较场口,有两家古玩店铺,是从十八梯搬上来的。

经营古玩店铺的老板,怕那些老顾客找不到十八梯的感觉。想了想,还是在靠近十八梯的地方另起炉灶。

老板还是那个老板,顾客来来往往,有新顾客,也有老顾客。只要有人在,有十八梯在,生意照常做。

第三种生活 赶场

十八梯老行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十八梯的赶场很热闹,也很出名。

十年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第一次来十八梯。遗憾的是未遇上赶场天。

十年后,再次到十八梯,当然不可能遇上赶场天。

十八梯的改造,工地上的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总之,每天都有新变化。毕竟,很多人期待着十八梯华丽转身惊鸿一瞥的时刻。

在守备街卖烧白的杨姓女老板一直与十八梯为邻。据其透露,其实十八梯的“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地方,规模小了很多,以淘旧货为主。周末过来,或许会有所收获。

第四种生活 麻将

摆在十八梯菜市场门口的台球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十八梯除了饮食起居必备的行当,工作机会并不多。年轻人拾阶而上,在不远处的解放碑等地谋生,“留守”的家人,则很容易聚在一起,玩儿中式大众娱乐——打麻将。

十八梯的麻将馆没了,但需求还在。

十八梯的老张,原先是搞手搓麻将的,离开十八梯后,他就在附近租门面开茶馆,同时将手搓麻将升级为机麻。老张说,来消遣的很多都是十八梯的老街坊。

第五种生活 力哥


还在十八梯一带游走的挑货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穿行上下半城,十八梯离不开一个特殊群体——力哥。身强力壮的力哥,与棚户时期的十八梯相依为命。如今,力哥少了,这是因为力哥群体一天天变老,年轻人不愿意再干这个。加上城市发展太快,居民们的生活已是现代化节奏,传统的靠下力吃饭的老行当,慢慢远去。

在十八梯附近的街巷,有几个四五十岁的力哥,坐在边路,或发呆,或打盹,等着业务上门。

一个力哥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很多同行不再用棒棒挑货,而是到各大市场当搬运工去了。

第六种生活 理发

修表匠的摊位也没有走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摄

一推一剪一刮,理发完成,干这种行当的被称之为剃头匠。如今,操起电动剪、电吹风的后生,则以发型师自居。十八梯剃头匠并未将手艺传下来,主要是其招式已经跟不上了。

在守备街摆台球摊的老刘说,十八梯老剃头匠还是会来,但不像当年坐摊,改为流动理发了,老居民还是认这个。

第七种生活 掏耳

掏耳是一种慢生活,各种夸张的工具,令人惊奇。但对于快节奏的重庆人而言,掏耳是个小众的行当。在重庆随时能掏耳的地方,莫过于十八梯。

这一次重走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转了附近几条街,也未碰上掏耳的匠人。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节假日比较容易见到掏耳人,平时的话就要看运气。

第八种生活 推拿

围档内就是正在建设的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当年求医问药也很方便,有中医馆,也有摆摊卖药材的,但推拿正骨是这里的特色。十年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曾带母亲来十八梯号过脉。

你别说,有些偏方还有点管用。要不然,十八梯那些推拿正骨的“赤脚医生”怎么生活?

如今,十八梯的“赤脚医生”已不知去向。下半城的储奇门药材市场搬迁后,临街门面仍有做药材生意的。

第九种生活 看相

石板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的错落地形,很容易聚集人气,看相算运势就有了市场。在此摆摊看相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地上摆一块布,坐一张小凳,这生意气场就有了,有些看相老人凳子都不带,盘坐在树荫底下,气定神闲地等生意上门。

大家都知道,看相看不出个名堂来,也不会是真的。看相者,口若悬河看似很玄乎,其实“机关”只有一个:假的。

看相的有两类人,一是生意人,二是其他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看相,只是图一个心理安慰。除此之外,啥也没有。

如今,十八梯的看相者,早已不复存在。

第十种生活 裁缝

正在施工的十八梯工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在其他地方,裁缝通常依附于大超市或干洗店,这种小本生意,独立门店并不划算。

但在十八梯,裁缝店却很好找,有些就在家中接活,有些干脆把老式缝纫机摆在梯坎边,从此经过,脚踏缝纫机的声音,会让你的思绪回到以前,这就是乡愁的味道。

如今,在较场口一带的居民区里,老式的缝补店还能找到。

第十一种生活 修脚

吊脚楼重现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在十八梯,修脚是要排队的,可见生意多么的好。队伍排得再长,修脚师傅也不紧不慢地一边修脚,一边与顾客吹龙门阵。

修脚的隐性乐趣,就是能够听修脚师傅讲一些“江湖八卦”,如今,他们已经消失在十八梯的“江湖”。

第十二种生活 编织


转战它处的十八梯编织店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见习记者 袁舒含 摄

编竹筐的、编草席的、编铁丝笼子的,这些传统手工艺人,编织起了十八梯的过去。

这次重访十八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幸在下守备街梯坎时,遇到一个从十八梯迁来的编织店铺,女店主正在用铁丝编一个笼子。

她说,搬了之后,生意淡了一些,毕竟老街坊散了,重新起来还需要时间。但是,她相信今后的十八梯,精彩会“昨日重现”。

第十三种生活 卤菜

十八梯古树迎来新“伙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十八梯菜市场和十八梯,隔了个守备街。

菜市场里面有两家卤菜摊位,守店的都是嬢嬢,她们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不论是从情感还是生意考虑,她们更怀念十八梯时期,彼时的老街坊走过路过,一边打招呼一边切几块卤菜带走。现在的摊位在菜市场内,缺失了过去的那种市井气息。

新十八梯街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摄

第十四种生活 烧饼

十八梯老烧饼,也是当地的一景,炉子由油桶改装,做烧饼的老人拿捏之间,将面饼贴到炉壁,烟火气和面的香气,在十八梯袅袅升腾,这就是记忆中的烟火气。

在储奇门和较场口的老居民区,还能见到烧饼摊,却没了十八梯当年那种梯坎边和屋檐下围炉炊饼的感觉。因为十八梯独特的梯级地貌,更容易聚集人流。

第十五种生活 饭馆

迁往新家的十八梯居民。摄影师 马力 摄

十八梯的馆子,除了小面,就是一些特色餐饮,典型的“苍蝇馆子”,环境不怎么样 ,菜色却回味悠长。

这里的餐馆,多半都有一两个拿手菜,并以此作为店招。此外,就是用自己的绰号来给馆子命名,满满的“江湖风”。

他们也不见了,但这对于从来不缺美食的重庆,影响看上去不大。

第十六种生活 木匠

告别十八梯入住新家,孃嬢笑开颜。摄影师 马力 摄

木匠曾是十八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木结构的棚屋年久失修,家什也以木制为主,所以有维修的需求。老木匠使用的是传统木作工具,效率不高,修了却很坚实;他们也会打一些老式家具或者木艺品卖。

再后来,年老的木匠收山养老,徒弟们则加入了现代装修大军的行列。

第十七种生活 维修

新的生活,比十八梯安逸。摄影师 马力 摄

除了木匠,十八梯还衍生了很多维修行当,修电器的、修钟表的、修沙发的、修棕垫的、修首饰的,你能想到的维修活路,这里都有。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随着十八梯的重塑,这些手艺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人们也很难识辩其出自哪里。

第十八种生活 旅馆

新家新气象,练个瑜伽。摄影师 马力 摄

到十八梯住宿的唯一理由,就是便宜。虽然整体环境欠佳,且入住旅店还要爬坡上坎,对住客来说缺乏吸引力,当住宿价格低至十元,这一切便会逆转。

根据规划,十八梯“七街六巷”的格局将会保留,突出展现传统巴渝文化。最快到2020年末,整个十八梯风貌区就会以全新形象回到公众面前。

到那个时候,去十八梯入住的人可能会更多。当然,价格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便宜,因为是一种城市品质生活。

十八梯还是那个十八梯,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样。旧的是古董,新的是时尚。一个值得回味,一个值得期待,这就是十八梯之于老重庆人的念想。

十八梯重塑后的面貌如何?敬请关注【山城记忆①】十八梯的烟火气(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