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芒康】芒康盐井盐田: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板”
走进盐井千年盐田,在阳光与风的伴行中,体验制盐过程,聆听盐田的动人传说。

【“醉”美芒康】芒康盐井盐田: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板”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2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3日18时30分讯(记者 王庆炼)今(23)日,在2019年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品牌推广暨第五届重走茶马古道旅游节(以下简称“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推广节”)期间,全国主流媒体、企业家代表、自驾车协会、旅行社、旅游大咖等从西藏芒康曲孜卡乡出发,走进盐井千年盐田,在阳光与风的伴行中,体验制盐过程,聆听盐田的动人传说。

当地村民在盐田里收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一片千年盐田就隐藏在这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登高俯瞰,数千块盐田依着河谷山势的大曲线,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层层叠叠,犹如一面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炫目色块,勤劳的晒盐女零星地散在这些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

媒体、嘉宾们参观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位于芒康盐井澜沧江边的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卤泉,芒康盐井乡的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晒盐历史。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盐田里,晒盐女劳作中影影绰绰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独具风情的人文风景线。

制盐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而制盐的方式则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制盐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在澜沧江边远眺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每天清晨时分,井里的卤水最为充盈,盐井乡的女人们早早地就带着简单的干粮,赶到盐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晒盐女们先要把卤水从井里汲上来,注入盐田,让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自然结晶。一般情况下,春夏风高日烈,晒盐最多只需一周时间;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可能要半个月甚至更长。

搭建在澜沧江边一层层的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盐晒好后,盐田里会凝结一层厚厚的结晶盐,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村民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

据当地居民透露,每块盐田产盐四五十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

盐田下析出的盐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女人在家辛苦晒盐,男人就要到外面卖盐。在茶马互市的时代,卖盐人要赶好几匹骡马出门,除了去到邻近的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地,还要远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一走几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风餐露宿。盐也不是直接销售,而是以物易物,价格随行就市。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

这种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红盐产生的原因是加达村盐田用当地的红粘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紫红色;与之相对的纳西村盐田,使用白砂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白色。

相关链接>>>

【“醉”美芒康】挖掘西藏芒康葡萄产业 全国网媒记者赴约感受“醉”美风情

【“醉”美芒康】吃一口加一口摆石子计数 芒康“加加面”有人连吃147碗

【“醉”美芒康】做好“泉”文章  西藏芒康曲孜卡乡大力建设温泉小镇

【“醉”美芒康】借问酒家何处有?西藏芒康百年葡萄酒香飘高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醉”美芒康】芒康盐井盐田: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板”

2019-09-23 18:32:42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3日18时30分讯(记者 王庆炼)今(23)日,在2019年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品牌推广暨第五届重走茶马古道旅游节(以下简称“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推广节”)期间,全国主流媒体、企业家代表、自驾车协会、旅行社、旅游大咖等从西藏芒康曲孜卡乡出发,走进盐井千年盐田,在阳光与风的伴行中,体验制盐过程,聆听盐田的动人传说。

当地村民在盐田里收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一片千年盐田就隐藏在这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登高俯瞰,数千块盐田依着河谷山势的大曲线,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层层叠叠,犹如一面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炫目色块,勤劳的晒盐女零星地散在这些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

媒体、嘉宾们参观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位于芒康盐井澜沧江边的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卤泉,芒康盐井乡的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晒盐历史。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盐田里,晒盐女劳作中影影绰绰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独具风情的人文风景线。

制盐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而制盐的方式则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制盐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在澜沧江边远眺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每天清晨时分,井里的卤水最为充盈,盐井乡的女人们早早地就带着简单的干粮,赶到盐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晒盐女们先要把卤水从井里汲上来,注入盐田,让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自然结晶。一般情况下,春夏风高日烈,晒盐最多只需一周时间;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可能要半个月甚至更长。

搭建在澜沧江边一层层的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盐晒好后,盐田里会凝结一层厚厚的结晶盐,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村民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

据当地居民透露,每块盐田产盐四五十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

盐田下析出的盐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女人在家辛苦晒盐,男人就要到外面卖盐。在茶马互市的时代,卖盐人要赶好几匹骡马出门,除了去到邻近的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地,还要远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一走几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风餐露宿。盐也不是直接销售,而是以物易物,价格随行就市。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

这种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红盐产生的原因是加达村盐田用当地的红粘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紫红色;与之相对的纳西村盐田,使用白砂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白色。

相关链接>>>

【“醉”美芒康】挖掘西藏芒康葡萄产业 全国网媒记者赴约感受“醉”美风情

【“醉”美芒康】吃一口加一口摆石子计数 芒康“加加面”有人连吃147碗

【“醉”美芒康】做好“泉”文章  西藏芒康曲孜卡乡大力建设温泉小镇

【“醉”美芒康】借问酒家何处有?西藏芒康百年葡萄酒香飘高原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