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这个村变“废”为宝 靠“捡桃子”实现多赢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8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亚军)昨(27)日,笔者来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彭水自治县石柳乡荞竹村,晨雾还未散去,整个村庄笼罩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分外美丽。“今天准备采摘猕猴桃,看这天气,怕是要推迟采摘了。”荞竹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世江说。
变“废”为宝
集体经济先行
杨世江口中的猕猴桃共有240亩,属于村集体经济所有。
今年8月,荞竹村成立了彭水家明农业有限公司,由村支部书记蔡盛家担任董事长,村民委主任廖帮明担任总经理,公司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公司有了,发展什么产业最合适?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走一条“捷径”。
“我们一定是村集体经济里收益见效最快的。”杨世江打趣道,虽然上个月刚成立,但是这个月已经开始产生收益了。
原来,村里有一片废弃的猕猴桃基地,基地原来的负责人发展了240亩红心猕猴桃,但是失败了。
没人管护的猕猴桃却依然“活着”,它重新长出了新枝,成了口感极佳的高山野生猕猴桃。
“眼看着挂果了,而且长势还不错,我们就有了初步打算。”杨世江说,嫁接失败和没有销路让基地原来的负责人已经放弃了这片基地,于是,驻村工作队决定和基地负责人“谈判”,将猕猴桃基地接管过来。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谈判”成功了,双方签订了代销协议,公司接管猕猴桃基地后,产品代销期间产生的劳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由公司在猕猴桃卖出资金中支出,除去代销猕猴桃所产生的成本(含劳务费、看管费、包装费、运输费等)后盈利五五分成。
就这样,前期零投入的集体经济“坐享其成”,走上一条增收“捷径”。
集体经济壮大
村民喜获增收
产业有了,如何打开销路,将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
“销路我们已经找好了,现在就等着天气好了进行采摘。”杨世江坦言,在“娘家”县民政局和石柳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已经接到了2100斤的订单,按7元一斤卖出,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杨世江算了一笔账,仅这2100斤订单的收入,除去包装费、劳务费等成本开支,分成以后,集体经济至少能收入5000元,而猕猴桃基地的产量预计在10000斤左右。
集体经济得到壮大,村民也实现了增收。
49岁的廖国胜是荞竹村里的贫困户,因妻子李贤凤患有宫颈癌,治病掏空了家底,生活很是拮据。
但现在,他有了新工作——猕猴桃基地的管理员。
“每天只负责看管,也不费事,一个月能拿到600元的工资,还有提成。”廖国胜笑着道,提成按斤算,一斤能拿到4角钱,看这结果的架势,4000元的提成没有问题。
“正式采摘后,还要请工人,我们鼓励贫困户到基地来务工。”杨世江介绍,劳务费按照采摘量计算,也是4角钱一斤,一天算下来,每人能拿到150元左右的工资,对于贫困户来说,也是不错的增收方式。
完善基础设施
村容村貌提升
村里有了集体产业,村民增收乐呵呵。而眼下村里基础设施的变化,更是让村民们欢喜得不得了。
行走在荞竹村,一条条水泥路环绕着荞竹,屋舍干净亮堂,村民们看着眼前这一切,无不点赞叫好!
50岁的黄朝芳是荞竹村3组的贫困户,对于荞竹村基础设施的变化,她很有发言权。
“我现在是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路面和清理边沟垃圾。”黄朝芳坦言,以前村里还是泥巴路的时候,下雨天都不敢出门,但现在,硬化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出行,更是让自己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我需要这份工作,所以我一定会把公路的清洁做好。”对于黄朝芳来说,打扫公路每月1000元的工资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现在赶场、买东西都方便了,人多也闹热,生活越过越安逸了。”家住马路边的廖邦登感触颇深。
廖邦登也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搬离了自家原本快垮掉的木房子,住进了现在两楼一底的砖瓦房。
“政策好,让我住上了新房;驻村工作队好,经常来问候我;环境好,村里变得更干净了,我觉得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更好了。”提起现在的生活,廖邦登用“什么都好”做了总结。
据廖帮明介绍,2016年硬化了公路8.3公里,2017年硬化了3.6公里,2018年硬化了970米,全村组组通畅率达100%,加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里的出行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发展得也更快了。
同时,“三改两硬化”的实施也让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房前屋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