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买到任意购 70年潼南市民都经历了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日9时40分讯(记者 欧武夷 通讯员 黎昭 张峻豪)从物资匮乏的票证时代,到便捷的移动支付,从乡村集市到大型商超,从统购统销到天南海北随意购……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重庆潼南市民的购物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资匮乏凭票购物
今年62岁的傅德明,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
“国家在1955年实行计划经济以后,全国粮票发行进行计划购买,潼南在1970年的时候,还设计发行了一套购粮证,这套购粮证非常能够体现我们潼南的特色。”
在老傅的收藏册里,除了潼南本地“粮票”,还有全国“通用粮票”。
20世纪50年代末,傅德明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傅德明切身感受到了各种票证的重要。
“那个时候,买肉要肉票,买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煤炭要煤炭票,买酒要酒票,甚至买一包烟都要拿票证买。你一家五口就只发五张票,一家八口就发八张票。”提起以前的生活,傅德明拿着一小沓的粮票感慨万千。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国家需要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限制消费,才能保证全民供应。
1955年,我国全面推行粮票制度,由此开启了长达39年的票证经济时代。
支付使用“票证+现金”,票证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现金刷卡大行其道
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慢慢活跃,物质资源逐步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逐渐松动,布票在1984年停止使用,粮票也在1993年7月1日终止流通。
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1993年后废除了票证制。因为国家发展了,形势好了,生产的东西,也就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些票就慢慢失去用武之地了。”傅德明说,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各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票证也完成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傅德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每月工资从40多元涨到200多元,出门必随身携带现金。买“大件”时,还习惯将百元大钞抖一抖、听听声,再对着亮光看看钞票上的防伪印记。
再后来,“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最响亮的广告语。
移动支付未来可期
伴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移动支付在潼南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出门在外,可以不带钱包,也可以没有现金和银行卡,手机却要牢牢攥在手里。
这几年,爱学习的傅德明把网购玩得得心应手,除了收藏票证,老傅还喜欢收藏报纸,为此他经常从网上购买了不少报纸。
如今,“扫一扫”一词高度概括了我们今天的支付生活。移动支付生态圈正逐步形成。
7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用于购物的“票证”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连“钞票”都很少使用,足不出户在家里“购遍全球”,进口商品社区随便买,付款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购物方式的“变奏曲”,浓缩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的是潼南商业70年发展的繁荣篇章,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