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上)

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上)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01

核心提示:

龙腾盛世,普天同庆。今(1)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启幕。来自北京东城和西城、重庆、广东、山西、河北等地的近10万名群众参加联欢,代表重庆群众联欢参演的是铜梁龙舞和大足的鲤鱼灯队伍,他们参加的是群众联欢中心区第二篇章演出。

这是铜梁龙继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之后,又一次晋京在天安门参加演出,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铜梁为何能够四次参加国庆演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相继推出《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上、下),为广大网友进行深度解析。

铜梁龙舞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联欢活动表演。通讯员 唐彬 摄
铜梁龙舞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晚会上表演。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日21时20分讯(记者 李黎 见习记者 袁舒含)今(1)晚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如同欢乐的海洋,近10万名群众激情澎湃地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联欢活动的第二篇章“山笑水笑人欢笑”演出过程中,铜梁代表重庆参演了大蠕龙。演出龙共9条,每条长60米,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金、银等9种色彩。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铜梁龙舞队244名演职人员激情满怀。近10分钟表演很快结束。铜梁龙先后做出了在天上舞、在地上舞和在水中舞的系列精彩绝伦表演,以排山倒海猛烈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世界一流的总体效果,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铜梁龙舞训练中,九龙交汇形成的同心圆。通讯员  唐彬 摄

从民间杂耍变身文化名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铜梁龙,在天安门广场面向全球观众演出,用文化自信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当亿万观众为铜梁龙舞的精彩表演喝彩时,铜梁扎龙人周合平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由周合平扎制的龙舞道具第三次登上国庆盛典舞台。

铜梁龙舞曾多次晋京参演。通讯员 郭洪 摄

周合平是已故铜梁龙三大彩扎老艺人之一的周均安的孙子。

“我十五六岁就跟爷爷学习扎龙技艺……”周合平说,铜梁自古以来就有扎龙的习俗,他爷爷从小就有一手扎龙的绝活。

铜梁区文化馆馆长宗和云处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铜梁民间在明清时期便有耍龙灯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梁龙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机,成为铜梁的一张文化名片。

提到铜梁龙,铜梁人黄廷炎感慨万千。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其回忆,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9条长70米的铜梁龙在天安门广场翩翩起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是铜梁龙第一次参加国庆庆典,从此名扬海外。

铜梁龙舞参加山西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灯彩扎工艺”“铜梁火龙”“铜梁彩灯舞”被公布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项殊荣成为铜梁龙舞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推动龙文化发展,从1995年开始,铜梁龙灯会演变成“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开展和推动,铜梁龙灯舞蹈已形成了“大龙”“正龙”“竞技龙”“荷花龙”“竹梆龙”“稻草龙”“高台龙狮舞”“竹笋龙”“扁担龙”“滚地龙”“笋壳龙”“龙舟竞渡”等30多个品牌。

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庆祝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铜梁龙赴法国展演。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如今,铜梁龙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国家级文化品牌,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龙的传人不断传承龙文化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铜梁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铜梁立足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保护好龙文化资源,让龙文化千年永续,健康发展。

铜梁龙舞总导演秦启江说,今年6月5日,铜梁正式接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表演任务。根据安排,需要组织9条、每条长60米的大蠕龙进行表演,而这要求舞龙队员的人数超过200人。

铜梁二中将龙舞教学纳入每一个班的体育课。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以区职教中心和铜梁二中为基础,从中挑选优秀学生,同时在区内各个学校遴选一批体育教师充当骨干,再从龙舞非遗传承人中挑选一批充当核心队员。”秦启江介绍,接到演出任务后,短短几天时间便迅速组建起200多人的演出队伍。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组建起队伍,得益于铜梁对龙舞人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在全区中小学开展龙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更多青年学生感受龙舞民间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发扬龙舞艺术和精神。

铜梁二中学生表演竞技龙龙舞。特约通讯员 赵武强 摄

从2014年开始,铜梁二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全面启动了“人人会龙舞”校园行动,让龙舞走进校园,走进班级,以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在铜梁二中,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一支舞龙队。

铜梁二中组织编写了《龙舞教学校本教材》,将龙舞教学纳入每一个班的体育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舞龙。同时,每个班都精挑细选学生组成班级龙舞队,按照国家竞技龙舞的要求进行训练。

铜梁二中只是铜梁培养龙舞人才的缩影。

宗和云介绍,2006年以来,铜梁组织专家先后编写了《铜梁龙舞艺术》和《铜梁龙灯》校本教材,纳入了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从2008年开始,铜梁政府又命名了一批大、中、小学为铜梁龙舞艺术传承实验基地,由此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舞龙队员。至今,铜梁接受龙舞艺术知识普及的中小学生累计达到15万人,基本掌握舞龙技艺的中小学生近1万人,常年保持学生舞龙队50支左右,诞生了铜梁中学舞龙队等5支全国竞技舞龙冠军队伍。

在铜梁,龙文化不仅走进了校园,各镇街还广泛组建舞龙队等文艺团队,培养持续推动“一镇一品”龙文化特色精品项目传承发展队伍。

如今,铜梁村村都有舞龙队,镇镇都有扎龙村,校校都有舞龙课,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少年,都能拿起龙舞道具舞弄一番。

龙舞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铜梁人的心里。

脊梁精神支撑城市发展

“闻所未闻、前所未有。世界一流、历史最好。”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导演组对演出节目的总要求,也是对铜梁龙舞的要求。

为此,在训练期间,铜梁龙舞队多次进行难度提升训练。

高强度的训练,受伤是常事。铜梁龙舞队总教练周可吉说,训练不到两天时间,不少队员手指和脚指都磨起了水泡。“两天用了2000张创可贴,完成基础动作训练用了1万张创可贴。”周可吉说。

队员被磨起泡用创可贴包扎后的双手。通讯员  唐彬 摄

尤其是增加站腿登肩舞龙高难度动作,更是让队员苦不堪言。训练中,从别人腿上摔下的队员不在少数,龙头郑世家肩膀被队员踩得几乎红肿……尽管如此,队员们从未放弃过训练。

铜梁龙的精神象征着执着、勇敢、开放,是一种“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

2017年,脊梁精神被明确为铜梁的城市人文精神——“靠得住”即忠诚和诚信,“顶得起”即担当和作为,“过得硬”即干净和自律,“容得下”即包容和团结。

在铜梁,靠得住、顶的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体现在众多普通的铜梁儿女身上。

退休校长吴定富,拾荒20余年,帮助一百多名大学生,自己却住在简陋的公租房。问及原因,他只回答一句,“因为他们需要”。

最美职工杨发英,怀抱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热情,用一名法医的谨慎和冷静,侦破命案、告慰亡灵。她用双手,破译了一个又一个死亡密码,在多年的法医工作中作出卓越贡献。

最美职工——铜梁法医杨发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以及替子还债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陈淑梅、李其云夫妇;30余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摆渡人旷万华;带领村民修路、助推乡村振兴的“夫妻社长”陈志荣;20余年不离不弃,背夫求医的孝老爱亲模范张均……

脊梁精神已经融进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融进了铜梁儿女的血液,并薪火相传。

以小而见大。铜梁区通过大力弘扬龙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陈淑梅和李其云卖包子赚钱替儿子还债。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近年来,铜梁工业发展迅猛,农业发展特色鲜明,城市人气不断聚集,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卫生城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铜梁龙如何在创新中发展?敬请关注《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上)

2019-10-01 21:24:15 来源:

核心提示:

龙腾盛世,普天同庆。今(1)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启幕。来自北京东城和西城、重庆、广东、山西、河北等地的近10万名群众参加联欢,代表重庆群众联欢参演的是铜梁龙舞和大足的鲤鱼灯队伍,他们参加的是群众联欢中心区第二篇章演出。

这是铜梁龙继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之后,又一次晋京在天安门参加演出,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铜梁为何能够四次参加国庆演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相继推出《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上、下),为广大网友进行深度解析。

铜梁龙舞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联欢活动表演。通讯员 唐彬 摄
铜梁龙舞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晚会上表演。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日21时20分讯(记者 李黎 见习记者 袁舒含)今(1)晚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如同欢乐的海洋,近10万名群众激情澎湃地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联欢活动的第二篇章“山笑水笑人欢笑”演出过程中,铜梁代表重庆参演了大蠕龙。演出龙共9条,每条长60米,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金、银等9种色彩。

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表演区,铜梁龙舞队244名演职人员激情满怀。近10分钟表演很快结束。铜梁龙先后做出了在天上舞、在地上舞和在水中舞的系列精彩绝伦表演,以排山倒海猛烈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世界一流的总体效果,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铜梁龙舞训练中,九龙交汇形成的同心圆。通讯员  唐彬 摄

从民间杂耍变身文化名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铜梁龙,在天安门广场面向全球观众演出,用文化自信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当亿万观众为铜梁龙舞的精彩表演喝彩时,铜梁扎龙人周合平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由周合平扎制的龙舞道具第三次登上国庆盛典舞台。

铜梁龙舞曾多次晋京参演。通讯员 郭洪 摄

周合平是已故铜梁龙三大彩扎老艺人之一的周均安的孙子。

“我十五六岁就跟爷爷学习扎龙技艺……”周合平说,铜梁自古以来就有扎龙的习俗,他爷爷从小就有一手扎龙的绝活。

铜梁区文化馆馆长宗和云处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铜梁民间在明清时期便有耍龙灯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梁龙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机,成为铜梁的一张文化名片。

提到铜梁龙,铜梁人黄廷炎感慨万千。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其回忆,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9条长70米的铜梁龙在天安门广场翩翩起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是铜梁龙第一次参加国庆庆典,从此名扬海外。

铜梁龙舞参加山西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灯彩扎工艺”“铜梁火龙”“铜梁彩灯舞”被公布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项殊荣成为铜梁龙舞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推动龙文化发展,从1995年开始,铜梁龙灯会演变成“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开展和推动,铜梁龙灯舞蹈已形成了“大龙”“正龙”“竞技龙”“荷花龙”“竹梆龙”“稻草龙”“高台龙狮舞”“竹笋龙”“扁担龙”“滚地龙”“笋壳龙”“龙舟竞渡”等30多个品牌。

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庆祝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铜梁龙赴法国展演。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如今,铜梁龙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国家级文化品牌,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龙的传人不断传承龙文化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铜梁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铜梁立足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保护好龙文化资源,让龙文化千年永续,健康发展。

铜梁龙舞总导演秦启江说,今年6月5日,铜梁正式接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表演任务。根据安排,需要组织9条、每条长60米的大蠕龙进行表演,而这要求舞龙队员的人数超过200人。

铜梁二中将龙舞教学纳入每一个班的体育课。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以区职教中心和铜梁二中为基础,从中挑选优秀学生,同时在区内各个学校遴选一批体育教师充当骨干,再从龙舞非遗传承人中挑选一批充当核心队员。”秦启江介绍,接到演出任务后,短短几天时间便迅速组建起200多人的演出队伍。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组建起队伍,得益于铜梁对龙舞人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在全区中小学开展龙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更多青年学生感受龙舞民间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发扬龙舞艺术和精神。

铜梁二中学生表演竞技龙龙舞。特约通讯员 赵武强 摄

从2014年开始,铜梁二中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全面启动了“人人会龙舞”校园行动,让龙舞走进校园,走进班级,以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在铜梁二中,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一支舞龙队。

铜梁二中组织编写了《龙舞教学校本教材》,将龙舞教学纳入每一个班的体育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舞龙。同时,每个班都精挑细选学生组成班级龙舞队,按照国家竞技龙舞的要求进行训练。

铜梁二中只是铜梁培养龙舞人才的缩影。

宗和云介绍,2006年以来,铜梁组织专家先后编写了《铜梁龙舞艺术》和《铜梁龙灯》校本教材,纳入了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从2008年开始,铜梁政府又命名了一批大、中、小学为铜梁龙舞艺术传承实验基地,由此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优良的舞龙队员。至今,铜梁接受龙舞艺术知识普及的中小学生累计达到15万人,基本掌握舞龙技艺的中小学生近1万人,常年保持学生舞龙队50支左右,诞生了铜梁中学舞龙队等5支全国竞技舞龙冠军队伍。

在铜梁,龙文化不仅走进了校园,各镇街还广泛组建舞龙队等文艺团队,培养持续推动“一镇一品”龙文化特色精品项目传承发展队伍。

如今,铜梁村村都有舞龙队,镇镇都有扎龙村,校校都有舞龙课,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少年,都能拿起龙舞道具舞弄一番。

龙舞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铜梁人的心里。

脊梁精神支撑城市发展

“闻所未闻、前所未有。世界一流、历史最好。”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导演组对演出节目的总要求,也是对铜梁龙舞的要求。

为此,在训练期间,铜梁龙舞队多次进行难度提升训练。

高强度的训练,受伤是常事。铜梁龙舞队总教练周可吉说,训练不到两天时间,不少队员手指和脚指都磨起了水泡。“两天用了2000张创可贴,完成基础动作训练用了1万张创可贴。”周可吉说。

队员被磨起泡用创可贴包扎后的双手。通讯员  唐彬 摄

尤其是增加站腿登肩舞龙高难度动作,更是让队员苦不堪言。训练中,从别人腿上摔下的队员不在少数,龙头郑世家肩膀被队员踩得几乎红肿……尽管如此,队员们从未放弃过训练。

铜梁龙的精神象征着执着、勇敢、开放,是一种“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

2017年,脊梁精神被明确为铜梁的城市人文精神——“靠得住”即忠诚和诚信,“顶得起”即担当和作为,“过得硬”即干净和自律,“容得下”即包容和团结。

在铜梁,靠得住、顶的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体现在众多普通的铜梁儿女身上。

退休校长吴定富,拾荒20余年,帮助一百多名大学生,自己却住在简陋的公租房。问及原因,他只回答一句,“因为他们需要”。

最美职工杨发英,怀抱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热情,用一名法医的谨慎和冷静,侦破命案、告慰亡灵。她用双手,破译了一个又一个死亡密码,在多年的法医工作中作出卓越贡献。

最美职工——铜梁法医杨发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石涛 摄

以及替子还债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陈淑梅、李其云夫妇;30余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摆渡人旷万华;带领村民修路、助推乡村振兴的“夫妻社长”陈志荣;20余年不离不弃,背夫求医的孝老爱亲模范张均……

脊梁精神已经融进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融进了铜梁儿女的血液,并薪火相传。

以小而见大。铜梁区通过大力弘扬龙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陈淑梅和李其云卖包子赚钱替儿子还债。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近年来,铜梁工业发展迅猛,农业发展特色鲜明,城市人气不断聚集,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卫生城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铜梁龙如何在创新中发展?敬请关注《龙腾盛世耀四方 铜梁龙为何能够四次亮相天安门?(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