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速度和里程,是标记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地区区位格局,随它们的改变,可以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03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3日9时35分讯(记者 陈美西)速度和里程,是标记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地区区位格局,随它们的改变,可以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丰都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长度不到6公里,只能勉强通行黄包车;改革开放之初,碎石路通到52个公社,“汽车跳,丰都到”,成为一代人的归家记忆;90年代后,丰都交通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贯通,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一条快速铁路、两座跨江大桥、三条高速、四座客运港口、五条公路干线,以及不计其数的乡道、村道密织成网,奠定了丰都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从行路难到全国通达,今(3)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通过丰都三代交通人的脚下之路,串起一个道路改变时间、拉近空间的故事。

涪丰石高速。陈勇 摄

行路难 筑路艰

“爆破用‘土火药’,400米的路修了7个月”

“出行全靠走,运输全靠背”。70年前,代表丰都交通“速度”的,是长江摇摇晃晃的木船和脚步丈量道路的缓行。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到涪陵开会,要背一床被子。因为通不了汽车,头一天走路出发,第二天才能到,中间还有要休息一晚。”1951年,谭天官在丰都县茶园镇(现五坪镇)任干部,崎岖难行、山水横隔的道路,让他吃尽了苦头。

“到重庆就是乘船,去要6个小时,返回12个小时。”一天晚上,接到临时通知的谭天官要从北岸家中赶到南岸,处理村民纠纷:“冒雨跑了两个小时,到河边发现渡船已经停运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谭天官个人的苦,也是丰都县全域的痛。到1955年,全县才建成第一条泥结碎石路——丰垫路,只有15个公社通行了汽车。

晚霞中的长江二桥。林登周 摄

如果把地区看成一个生命体,那么交通就是贯通这个躯体的血脉,串连着区域间的发展脉络,指引着地区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在交通基础差、自然条件恶劣的前提下,丰都人以“誓将天堑变通途”的决心,开始了艰难的开山辟路之行。

87岁的陈金辉是最早参与公路建设的一批人。1958年,陈金辉作为丰都县“筑路委员会”成员,参与了丰都到狗子水场镇公路的修建。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哪有什么爆破设备,用的都是土火药!”陈金辉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开凿狗子水场镇隧道时,一声爆炸巨响引起山体垮塌,瞬间掩埋了18名热血男儿。

马厢路。黄白杨 摄

惨烈的事故发生后,公路选择了改道而行。但没有减弱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的劲头。“只有这条路通了,即将建好的竹片场才能将竹材运送出山。”陈金辉回忆,仅在地势险峻的狗子水场镇,一段400多米的路,就耗时7个月才打通。

路修到哪里,工人就住到哪里,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磨运进山。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领船票回家一次,但大家没有一句埋怨。

“谁都过怕了穷日子。”陈金辉和队友们知道,小小一条路,承载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路通 小路畅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经过老一辈的青春和血汗浇筑,到改革开放初,丰都已有近700公里的省县乡道泥结碎石路面公路。但落后的交通状况没有立即得到改善。

“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提速’成为丰都交通关键词。”68岁的蔡建荣是丰都交通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乡村道路密织成网。陈勇 摄

为了加速布局道路管网,上世纪80年代,蔡建荣天天领着一队人在农村勘测绘线。“到任命我为副局长了,有县领导问,这个蔡建荣,以前怎么没有见过?”蔡建荣这才从乡下赶回县里开会,此时,他已经在丰都的大小道路上奔走了15年。

“从2001年到2006年,全县第一条水泥硬化路、第一条柏油路、第一条城市景观大道迎宾大道相继建成通车。2010年,丰都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丰高路产业大道完工。次年,城市公交顺利开通。”谈起这些年交通进程,蔡建荣如数家珍。

“如果说高速、快速铁路和国道省道是支撑丰都交通的主要动脉,那么乡村公路就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毛细血管。血脉通畅,骨肉才能强健。”蔡建荣介绍。

在铺就康庄大道、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同时,丰都没有放松对乡道、村道的建设。

到2005年12月,村道路总里程由1998年的1325公里增至2741公里;2007年,1949年以来都督、太平坝、暨龙三个偏远乡镇不通客车情况成为历史。

新时代 新征途

“‘铁公水’立体互联,促就地区蝶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2012,蔡建荣退休,走下热爱的岗位。同年,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时代使命落在了当代交通人的肩膀。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丰都县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秦绍南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当下的丰都交通,除了速度,质量同样重要。

渝利铁路丰都段。陈勇 摄

“党的十九大以来,丰都每年4亿元用于投入交通建设。”秦绍南介绍,2013年,丰都第一条高速公路——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第一条快速铁路——渝利铁路丰都段,纷纷建成通车,实现了“1小时重庆、8小时上海”的目标。

高速汽车、动车风驰电挚而来,缩短了丰都与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标志着这座传统远郊县完成了标准近郊县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区位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截至2018年,丰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445公里,其中硬化或油化里程4326公里,年客运量724.9万人次,货运量724.9万人次,货运量64亿吨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公、水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如今,一条快速铁路、两座跨江大桥、三条高速、四座客运港口、五条公路干线贯穿丰都全境,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100%撤并村畅通,100%符合条件行政村通农客。”秦绍南说。

港口码头货运繁忙。陈勇 摄

放眼丰都人脚下的道路,在三合镇,一车车金黄的红心柚堆成小山,通过四好农村路运送出园;在南天湖,一批批游客经由马厢公路从四面八方赶来,赴美丽乡村之约;在湛普码头,一艘艘货运邮轮往来繁忙,将大宗货品送往全国……交通的跃动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正促成地区经济的蝶变。

“跑得再快,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秦绍南表示,下一步,丰都将奋力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让道路成为最美风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丰都之“道”】三代交通人砌出条条大路公路铁路越“跑”越快

2019-10-03 09:48:5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3日9时35分讯(记者 陈美西)速度和里程,是标记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地区区位格局,随它们的改变,可以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丰都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长度不到6公里,只能勉强通行黄包车;改革开放之初,碎石路通到52个公社,“汽车跳,丰都到”,成为一代人的归家记忆;90年代后,丰都交通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贯通,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一条快速铁路、两座跨江大桥、三条高速、四座客运港口、五条公路干线,以及不计其数的乡道、村道密织成网,奠定了丰都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

从行路难到全国通达,今(3)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通过丰都三代交通人的脚下之路,串起一个道路改变时间、拉近空间的故事。

涪丰石高速。陈勇 摄

行路难 筑路艰

“爆破用‘土火药’,400米的路修了7个月”

“出行全靠走,运输全靠背”。70年前,代表丰都交通“速度”的,是长江摇摇晃晃的木船和脚步丈量道路的缓行。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到涪陵开会,要背一床被子。因为通不了汽车,头一天走路出发,第二天才能到,中间还有要休息一晚。”1951年,谭天官在丰都县茶园镇(现五坪镇)任干部,崎岖难行、山水横隔的道路,让他吃尽了苦头。

“到重庆就是乘船,去要6个小时,返回12个小时。”一天晚上,接到临时通知的谭天官要从北岸家中赶到南岸,处理村民纠纷:“冒雨跑了两个小时,到河边发现渡船已经停运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谭天官个人的苦,也是丰都县全域的痛。到1955年,全县才建成第一条泥结碎石路——丰垫路,只有15个公社通行了汽车。

晚霞中的长江二桥。林登周 摄

如果把地区看成一个生命体,那么交通就是贯通这个躯体的血脉,串连着区域间的发展脉络,指引着地区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在交通基础差、自然条件恶劣的前提下,丰都人以“誓将天堑变通途”的决心,开始了艰难的开山辟路之行。

87岁的陈金辉是最早参与公路建设的一批人。1958年,陈金辉作为丰都县“筑路委员会”成员,参与了丰都到狗子水场镇公路的修建。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哪有什么爆破设备,用的都是土火药!”陈金辉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开凿狗子水场镇隧道时,一声爆炸巨响引起山体垮塌,瞬间掩埋了18名热血男儿。

马厢路。黄白杨 摄

惨烈的事故发生后,公路选择了改道而行。但没有减弱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的劲头。“只有这条路通了,即将建好的竹片场才能将竹材运送出山。”陈金辉回忆,仅在地势险峻的狗子水场镇,一段400多米的路,就耗时7个月才打通。

路修到哪里,工人就住到哪里,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磨运进山。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领船票回家一次,但大家没有一句埋怨。

“谁都过怕了穷日子。”陈金辉和队友们知道,小小一条路,承载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路通 小路畅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经过老一辈的青春和血汗浇筑,到改革开放初,丰都已有近700公里的省县乡道泥结碎石路面公路。但落后的交通状况没有立即得到改善。

“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提速’成为丰都交通关键词。”68岁的蔡建荣是丰都交通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乡村道路密织成网。陈勇 摄

为了加速布局道路管网,上世纪80年代,蔡建荣天天领着一队人在农村勘测绘线。“到任命我为副局长了,有县领导问,这个蔡建荣,以前怎么没有见过?”蔡建荣这才从乡下赶回县里开会,此时,他已经在丰都的大小道路上奔走了15年。

“从2001年到2006年,全县第一条水泥硬化路、第一条柏油路、第一条城市景观大道迎宾大道相继建成通车。2010年,丰都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丰高路产业大道完工。次年,城市公交顺利开通。”谈起这些年交通进程,蔡建荣如数家珍。

“如果说高速、快速铁路和国道省道是支撑丰都交通的主要动脉,那么乡村公路就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毛细血管。血脉通畅,骨肉才能强健。”蔡建荣介绍。

在铺就康庄大道、打通交通大动脉的同时,丰都没有放松对乡道、村道的建设。

到2005年12月,村道路总里程由1998年的1325公里增至2741公里;2007年,1949年以来都督、太平坝、暨龙三个偏远乡镇不通客车情况成为历史。

新时代 新征途

“‘铁公水’立体互联,促就地区蝶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2012,蔡建荣退休,走下热爱的岗位。同年,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时代使命落在了当代交通人的肩膀。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丰都县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秦绍南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当下的丰都交通,除了速度,质量同样重要。

渝利铁路丰都段。陈勇 摄

“党的十九大以来,丰都每年4亿元用于投入交通建设。”秦绍南介绍,2013年,丰都第一条高速公路——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第一条快速铁路——渝利铁路丰都段,纷纷建成通车,实现了“1小时重庆、8小时上海”的目标。

高速汽车、动车风驰电挚而来,缩短了丰都与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标志着这座传统远郊县完成了标准近郊县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区位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截至2018年,丰都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445公里,其中硬化或油化里程4326公里,年客运量724.9万人次,货运量724.9万人次,货运量64亿吨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公、水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如今,一条快速铁路、两座跨江大桥、三条高速、四座客运港口、五条公路干线贯穿丰都全境,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100%撤并村畅通,100%符合条件行政村通农客。”秦绍南说。

港口码头货运繁忙。陈勇 摄

放眼丰都人脚下的道路,在三合镇,一车车金黄的红心柚堆成小山,通过四好农村路运送出园;在南天湖,一批批游客经由马厢公路从四面八方赶来,赴美丽乡村之约;在湛普码头,一艘艘货运邮轮往来繁忙,将大宗货品送往全国……交通的跃动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正促成地区经济的蝶变。

“跑得再快,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秦绍南表示,下一步,丰都将奋力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让道路成为最美风景。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