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开展住房保障惠民生工作 托起百姓安居梦

渝北区开展住房保障惠民生工作 托起百姓安居梦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2日11时56分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杨青)7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受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等多种因素制约,住房供应无法满足当时需求。

今(1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渝北区获悉,70年间,渝北这座临空之城的住房保障与经济高速发展交汇互见,见证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建设597.97万平方米,分配保障性住房8.1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15.7%……从危旧住房改造到棚户区改造,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实物租赁到补贴租赁,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揭示了渝北区住房保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织起一张密实的住房保障网。从延续城市文脉到留住美丽乡愁,这张保障网还在越织越大、越织越密。

千百年前诗人杜甫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如今在渝北人身边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从“有住的”迈向“住得好”

城市发展更温暖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渝北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5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0平方米。近8倍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住房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

从福利分房的“僧多粥少”开始,居民忍受过筒子楼、大杂院、集体宿舍等窘迫的居住环境。随着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商品住房发展迅速,人们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而不具备买房条件的老百姓则需要保障房来改善生活。

住房,始终牵动着无数城乡居民的心。2008年起,渝北区委、区政府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廉租房保障制度。城市困难居民通过廉租房开始认识住房保障。

今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渝北区宝环路金石小区5幢1单元,70多岁的王奶奶从附近广场锻炼身体后,沿着即将建成的轻轨9号线走回家,在楼下一刷脸,智能门禁就打开了,她坐着电梯回到10楼46平方米的房屋,夏日余温的阳光跃进窗户,洒满整个房间。

“做梦也想不到,我的晚年生活如此惬意,能在生活便利的地段安家,感到好开心。”王奶奶一脸满足地说。

王奶奶原是国企职工,企业改制后被安置到保障性住房居住,转眼这一住就是8年。

“幸好有政府的关心和照顾,安排的住房明亮透气,相当于我原先住处的近五倍面积,住起来可舒坦了!”王奶奶忍不住掰起手指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符合申请的各项标准,她的房租每月仅需50多元,若不享受任何租房补贴,这点钱怕是租金的零头都不够。

为了扩大保障性住房房源,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住房需求,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难题,2010年,渝北区开始启动公租房住房保障的5年规划,首批185万平方米、2.98万套公租房在木耳镇开工建设。2014年,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管理,并逐年放宽准入条件,申请对象范围扩大,受益面也同时扩大。

其中,扩大保障范围后的效果十分显著。将新就业无房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同时实现阶梯式分级分档保障;向优抚对象、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适当倾斜,增加受益家庭数量。

对于50多岁的陈通碧来说,2015年12月1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渝北区首个公租房——“空港乐园”项目在木耳镇举行公开摇号仪式。陈通碧在拿到住房号后绕着“空港乐园”走了一圈,齐全的配套施舍、优美的小区环境让她兴奋不已:“太好了!终于不用一家三口挤在一个小隔间里了。”

陈通碧和丈夫一起在渝北做了多年的环卫工人。收入不高的他们为了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只能和其他3户家庭一起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像陈通碧这样有住房困难的外来务工工人,在渝北有多人。他们一直以来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收入较低,很难负担城市中的租房成本。如今,陈通碧一家申请到一套两居室的公租房,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这让陈通碧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毫无疑问的是,公租房的“兜底”保障,已成为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化过程中困难家庭群体住房压力。截至目前,渝北区修建公租房项目2个、4.95万套,廉租房523套,发放租房补贴808万元,15万余名困难群众相继分配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空港佳园、空港乐园、金石小区等保障性租房,从“忧居”实现了“有居”。

忧居”变“优居”

千家万户更宜居

党的十九大以来,渝北区进入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资最多的时期,一系列棚户区和危房的改造工程,进一步夯实了住房保障制度基础,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润都7号是该区棚户区改造后新建起的居民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到位,居民住着十分舒心。

“这么多年在城市里生活,终于有个城里人的样儿了!”说起搬迁到润都7号以后的生活,小区居民周大爷感慨万千。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在棚户区整整生活了30年,老两口和孙子挤在一间30几平米的老宿舍里。他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清楚地记得,过去由于城镇住房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家庭都挤在狭小的集体宿舍里,有的甚至几代同堂。虽在市区,却跟在城中村里差不多,没有一点幸福感和自豪感。

“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周大爷看着家里崭新的一切,喜笑颜开。像周大爷一样,大多数棚户区居民安置后,都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楼房,也开启了一家人崭新的“城里人”的生活。

“忧居”变“优居”,棚改暖人心。2013年,渝北一场轰轰烈烈的棚改攻坚战打响。重点聚焦老城区脏乱差问题,先后完成棚户区(危房)改造近100万平方米,改造了观音岩扩大片区、两路农贸市场片区、五星路马儿站片区、重庆绸厂片区、龙溪和盛街片区、兴隆老街片区、大湾老街片区、统景滨河片区9个片区近万套危房,实现了5700户居民、1万余人“以危换安、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新居梦”。

而老百姓新居梦的背后离不开渝北区的好政策。

在2017年双龙湖街道五星路马儿站片区的改造中,居民充分体会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

“房屋拆迁怎样补偿、货币安置如何补贴、提前搬迁有啥奖励、过渡费用怎么算……一个预征收方案里的条条款款,引得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不少人当场“拍板”:“早搬早好!”

与其他地方的棚户区改造不同,马儿站片区的征收方案多了一个“预”字,而这多出的一个字,正是渝北区在推进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预征收政府不用事先出公告,其决定权由老百姓说了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预征收的安置补偿方案有1个月的公告期,在公告期的第11天启动预签约,只有预签约达到规定比例时,预征收才能转为征收,所签协议方才正式生效。

这样一来,有效避免了“拆迁难”问题,既降低了工作难度,又充分尊重了民意,让老百姓感到更暖心。

在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渝北区始终坚持依法公开信息和被征收人全过程参与,即公开相关征收政策依据、公开征收补偿方案、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安置房源、公开征收补偿安置结果。由老百姓推选代表全程参与征收方案的制定,全面监督整个补偿全过程,让征收补偿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据介绍,下一步,渝北将继续推进这项民生工程,实施以老旧住宅小区改建(扩建、翻建)为主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拟投资近100亿元,惠及约4000户居民。

危房换新颜

百姓生活更美好

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三角檐、白粉墙……看着眼前这座9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兴隆镇保胜寺村5组村民宾朝朋脸上笑开了花。

宾朝朋是农村特困户,居住的老旧平房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属于D级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碰上刮风下雨天,屋里屋外就没有多大区别,晚上一家人都不敢安心入睡。”宾朝朋说,家里没钱拆建翻新,再危险的房子也只能凑合着住。

据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工作人员介绍,在排查危房时,他们发现很多像宾朝朋家那样出现明显裂痕的农民自建房,有的房子裂缝最宽处约10厘米。

“工作人员到我家讲解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补助发放相关政策,帮我填报相关申请资料,并在后续审批、公示阶段开辟绿色通道,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补助申请流程。”宾朝朋说,老房子2018年4月拆除重建,当年12月就搬进了新建房。

“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是农村危房改造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将建卡贫困户危房作为必保对象,确保扶持到重点人、关键处。”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2017年底,渝北区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4165户,实施农村C级危房改造213户,其中共实施农村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570户。2018年,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4291户,实施C级危房改造601户,全面动态消除了全区建卡贫困户D级危房。

同时,渝北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农村危房改造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同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整治资金约6亿元,建成了2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13个示范点,整治农房约1.2万户。

如今,贫困群众昔日黑暗潮湿“脏乱差”的土坯房变成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小青瓦、白瓦头、白粉墙、石墙裙等巴渝传统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融合,兴隆镇牛皇村,石船镇胜天村,洛碛镇大天池村,大盛镇聂家院子、青龙村、天险洞村,玉峰山镇玉峰村等大批乡村已基本形成宜居宜游格局,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游客多了,日子也好过了。”大盛镇天险洞村邱世菊很是兴奋,原因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天险洞村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经历危旧房整治后,她家办起了农家乐。中秋节期间,5间客房天天爆满。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舍变民宿,还原了田园生活图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示范区已成为乡村旅游景点,“美丽资源”撬动“美丽经济”快速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主城区唯一一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级示范区,渝北按照“规划布局美、山水田园美、村庄建设美、生活富裕美、乡风文明美”的思路,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整治提升,串点连线,把渝北农村建设成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有乡愁的“幸福乡村”,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可以清晰地看见,这张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正实实在在地兜起民生福祉……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渝北区开展住房保障惠民生工作 托起百姓安居梦

2019-10-12 11:57:3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2日11时56分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杨青)7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受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等多种因素制约,住房供应无法满足当时需求。

今(1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渝北区获悉,70年间,渝北这座临空之城的住房保障与经济高速发展交汇互见,见证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建设597.97万平方米,分配保障性住房8.1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15.7%……从危旧住房改造到棚户区改造,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实物租赁到补贴租赁,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揭示了渝北区住房保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织起一张密实的住房保障网。从延续城市文脉到留住美丽乡愁,这张保障网还在越织越大、越织越密。

千百年前诗人杜甫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如今在渝北人身边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从“有住的”迈向“住得好”

城市发展更温暖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渝北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5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0平方米。近8倍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住房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

从福利分房的“僧多粥少”开始,居民忍受过筒子楼、大杂院、集体宿舍等窘迫的居住环境。随着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商品住房发展迅速,人们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而不具备买房条件的老百姓则需要保障房来改善生活。

住房,始终牵动着无数城乡居民的心。2008年起,渝北区委、区政府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廉租房保障制度。城市困难居民通过廉租房开始认识住房保障。

今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渝北区宝环路金石小区5幢1单元,70多岁的王奶奶从附近广场锻炼身体后,沿着即将建成的轻轨9号线走回家,在楼下一刷脸,智能门禁就打开了,她坐着电梯回到10楼46平方米的房屋,夏日余温的阳光跃进窗户,洒满整个房间。

“做梦也想不到,我的晚年生活如此惬意,能在生活便利的地段安家,感到好开心。”王奶奶一脸满足地说。

王奶奶原是国企职工,企业改制后被安置到保障性住房居住,转眼这一住就是8年。

“幸好有政府的关心和照顾,安排的住房明亮透气,相当于我原先住处的近五倍面积,住起来可舒坦了!”王奶奶忍不住掰起手指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符合申请的各项标准,她的房租每月仅需50多元,若不享受任何租房补贴,这点钱怕是租金的零头都不够。

为了扩大保障性住房房源,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住房需求,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难题,2010年,渝北区开始启动公租房住房保障的5年规划,首批185万平方米、2.98万套公租房在木耳镇开工建设。2014年,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管理,并逐年放宽准入条件,申请对象范围扩大,受益面也同时扩大。

其中,扩大保障范围后的效果十分显著。将新就业无房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同时实现阶梯式分级分档保障;向优抚对象、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适当倾斜,增加受益家庭数量。

对于50多岁的陈通碧来说,2015年12月1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渝北区首个公租房——“空港乐园”项目在木耳镇举行公开摇号仪式。陈通碧在拿到住房号后绕着“空港乐园”走了一圈,齐全的配套施舍、优美的小区环境让她兴奋不已:“太好了!终于不用一家三口挤在一个小隔间里了。”

陈通碧和丈夫一起在渝北做了多年的环卫工人。收入不高的他们为了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只能和其他3户家庭一起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像陈通碧这样有住房困难的外来务工工人,在渝北有多人。他们一直以来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收入较低,很难负担城市中的租房成本。如今,陈通碧一家申请到一套两居室的公租房,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这让陈通碧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毫无疑问的是,公租房的“兜底”保障,已成为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化过程中困难家庭群体住房压力。截至目前,渝北区修建公租房项目2个、4.95万套,廉租房523套,发放租房补贴808万元,15万余名困难群众相继分配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空港佳园、空港乐园、金石小区等保障性租房,从“忧居”实现了“有居”。

忧居”变“优居”

千家万户更宜居

党的十九大以来,渝北区进入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资最多的时期,一系列棚户区和危房的改造工程,进一步夯实了住房保障制度基础,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润都7号是该区棚户区改造后新建起的居民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到位,居民住着十分舒心。

“这么多年在城市里生活,终于有个城里人的样儿了!”说起搬迁到润都7号以后的生活,小区居民周大爷感慨万千。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在棚户区整整生活了30年,老两口和孙子挤在一间30几平米的老宿舍里。他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清楚地记得,过去由于城镇住房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家庭都挤在狭小的集体宿舍里,有的甚至几代同堂。虽在市区,却跟在城中村里差不多,没有一点幸福感和自豪感。

“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周大爷看着家里崭新的一切,喜笑颜开。像周大爷一样,大多数棚户区居民安置后,都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楼房,也开启了一家人崭新的“城里人”的生活。

“忧居”变“优居”,棚改暖人心。2013年,渝北一场轰轰烈烈的棚改攻坚战打响。重点聚焦老城区脏乱差问题,先后完成棚户区(危房)改造近100万平方米,改造了观音岩扩大片区、两路农贸市场片区、五星路马儿站片区、重庆绸厂片区、龙溪和盛街片区、兴隆老街片区、大湾老街片区、统景滨河片区9个片区近万套危房,实现了5700户居民、1万余人“以危换安、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新居梦”。

而老百姓新居梦的背后离不开渝北区的好政策。

在2017年双龙湖街道五星路马儿站片区的改造中,居民充分体会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

“房屋拆迁怎样补偿、货币安置如何补贴、提前搬迁有啥奖励、过渡费用怎么算……一个预征收方案里的条条款款,引得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不少人当场“拍板”:“早搬早好!”

与其他地方的棚户区改造不同,马儿站片区的征收方案多了一个“预”字,而这多出的一个字,正是渝北区在推进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预征收政府不用事先出公告,其决定权由老百姓说了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预征收的安置补偿方案有1个月的公告期,在公告期的第11天启动预签约,只有预签约达到规定比例时,预征收才能转为征收,所签协议方才正式生效。

这样一来,有效避免了“拆迁难”问题,既降低了工作难度,又充分尊重了民意,让老百姓感到更暖心。

在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渝北区始终坚持依法公开信息和被征收人全过程参与,即公开相关征收政策依据、公开征收补偿方案、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安置房源、公开征收补偿安置结果。由老百姓推选代表全程参与征收方案的制定,全面监督整个补偿全过程,让征收补偿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据介绍,下一步,渝北将继续推进这项民生工程,实施以老旧住宅小区改建(扩建、翻建)为主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拟投资近100亿元,惠及约4000户居民。

危房换新颜

百姓生活更美好

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三角檐、白粉墙……看着眼前这座9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兴隆镇保胜寺村5组村民宾朝朋脸上笑开了花。

宾朝朋是农村特困户,居住的老旧平房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属于D级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碰上刮风下雨天,屋里屋外就没有多大区别,晚上一家人都不敢安心入睡。”宾朝朋说,家里没钱拆建翻新,再危险的房子也只能凑合着住。

据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工作人员介绍,在排查危房时,他们发现很多像宾朝朋家那样出现明显裂痕的农民自建房,有的房子裂缝最宽处约10厘米。

“工作人员到我家讲解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补助发放相关政策,帮我填报相关申请资料,并在后续审批、公示阶段开辟绿色通道,让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补助申请流程。”宾朝朋说,老房子2018年4月拆除重建,当年12月就搬进了新建房。

“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是农村危房改造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将建卡贫困户危房作为必保对象,确保扶持到重点人、关键处。”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2017年底,渝北区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4165户,实施农村C级危房改造213户,其中共实施农村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570户。2018年,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4291户,实施C级危房改造601户,全面动态消除了全区建卡贫困户D级危房。

同时,渝北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农村危房改造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同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整治资金约6亿元,建成了2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13个示范点,整治农房约1.2万户。

如今,贫困群众昔日黑暗潮湿“脏乱差”的土坯房变成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小青瓦、白瓦头、白粉墙、石墙裙等巴渝传统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融合,兴隆镇牛皇村,石船镇胜天村,洛碛镇大天池村,大盛镇聂家院子、青龙村、天险洞村,玉峰山镇玉峰村等大批乡村已基本形成宜居宜游格局,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游客多了,日子也好过了。”大盛镇天险洞村邱世菊很是兴奋,原因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天险洞村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经历危旧房整治后,她家办起了农家乐。中秋节期间,5间客房天天爆满。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舍变民宿,还原了田园生活图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示范区已成为乡村旅游景点,“美丽资源”撬动“美丽经济”快速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主城区唯一一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级示范区,渝北按照“规划布局美、山水田园美、村庄建设美、生活富裕美、乡风文明美”的思路,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整治提升,串点连线,把渝北农村建设成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有乡愁的“幸福乡村”,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可以清晰地看见,这张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正实实在在地兜起民生福祉……

[责任编辑: 董霞]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