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众说】城口沿河乡的变迁① :驻乡工作队让贫困山村焕新颜
核心提示:
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是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9月5日,重庆市纪委监委扶贫困集团驻乡工作队来到沿河乡,带领广大村民战天斗地,誓改落后贫穷面貌。
今(17)日,是我国第六个“扶贫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特别推出【脱贫攻坚.群众说】系列报道,聚焦城口沿河乡的变迁。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7日13时59分讯(记者 陈星 路奥博 见习记者 袁舒含)翻开城口县沿河乡驻村工作队队员喻竹的工作日记,里面记录了他的“沿河初印象”:场镇狭小,只有一条街,村里的景象看起来有些萧条……我们带着使命和嘱托来,要对这些乡亲负责,寻找致富之路。
写这篇日记的时间是2017年9月5日,正是重庆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脱贫攻坚驻乡工作队6名成员到沿河乡的第一天。也是从这天开始,一场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行动在沿河乡全面打响。
自工作队来后,沿河乡发生的“喜事”一件接一件:公路通了,产业有了,环境美了。两年时间,工作队的足迹遍布每个村落,他们各显神通,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叶多菊:多年的心愿实现了
沿双公路箭杆梁隧道打通这天,埋藏在叶多菊心底多年的“结”终于打开了。
站在门口的院坝望出去,隧道口“箭杆梁”几个字让她五味杂陈。这道梁是她多年来埋在心底越不过去的“坎”:赶场,要翻过这道梁;种地、背庄稼也要翻过这道梁。
叶多菊是迎红村六组村民,21岁从山下嫁到山上。她家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就在箭杆梁隧道旁边。叶多菊说,没有路时,翻箭杆梁步行到最近的场镇单面要三个多小时,海拔1700米的山上全是陡坡。
“做梦都想在这道梁打个洞!”说起往事,叶多菊感慨颇多。
沿河乡,被群山环抱,是城口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沿河乡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没有路,别说致富,连生活都难以保障。
2015年,城口县政府下定决心,从群众需求出发,想尽千方百计贯通公路!
大山横亘在眼前,几乎垂直的角度令人生畏。挖掘机几次险些滚落山坡;工人腰系绳索在悬崖飘荡;山石不稳定随时塌方……
眼看着通车的时间慢慢接近,意外却发生了。
2018年10月,沿双公路双河段箭杆梁隧道附近出现大面积滑坡。
“地质灾害不解决好,沿双公路通车无望!”那时,驻乡工作队副队长杨勋平心里十分着急,预计今年6月就能通车的沿双公路,难道要因为滑坡就此搁浅?
“发挥驻乡工作队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那段时间,队员们手机不离手,一天几十个电话,打得耳根发烫。
除了协调有关市级部门,驻乡工作队还要组织城口县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研究解决方案。
2018年11月,城口县双河乡打鼓湾滑坡应急抢险治理工程立项,2019年1月,重庆市二零五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进场。推进速度比寻常快了近5个月。
“修这条路实在太艰难,完全超出我们的想像。”杨勋平说,队员们每周要到施工现场查看,箭杆梁隧道更是经常“光顾”。
由于沿双公路正在建设,车辆抵达不了,驻乡工作队去督办时,只能步行走山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2月18日21时许,一声炮响,箭杆梁隧道经过一年多的昼夜施工,如期贯通!
完工的箭杆梁隧道横穿大山,从前翻山越岭、肩挑背扛的日子,成为历史。叶多菊说,埋藏在她心底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简中凯:终于搬下山了
第一次到简中凯家,北坡村第一书记张策澜震惊了。
那是一间四面无遮挡的木质房,房屋向后倾斜、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就是这样一间房,简中凯住了十几年。
让张策澜感到不解的是,简中凯在山下有房子,孩子妻子都住山下,那他为何非得住危房不下来?
“危房不住人,住人非危房。”这是工作队始终坚持的原则。工作队紧盯脱贫路上的“老大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坚持一户一策、重点攻坚。为了搞明白真正原因,张策澜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多次上山交流、劝解。
简中凯性格怪癖、脾气暴躁,说话一不顺意,扭头就走,给工作队的交流沟通造成很大困难。
从今年6月开始,工作队前后步行上山30余次,先后提出了5套解决方案。然而简中凯反反复复,多次答应、又多次否认,就是不下山。
工作队没有放弃,数十次接触做工作,工作队终于清楚了他不愿下山的真实想法:其一是习惯劳动,想留在山上发展农产业;其二是与家人长期缺少沟通,关系不和。
了解到这个情况,工作队多次创造机会让他和妻子、儿子进行面对面沟通,为搬下山共同生活创造条件。
简中凯被工作队成员的诚意打动了,态度发生转变,最终同意搬家。
9月19日一大早,驻村工作队全体同志当起了搬运工,集体帮他搬家。
在山上住了十几年的简中凯终于搬下了山。
住进新居,简中凯说,终于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邓信发:花菇远“嫁”了
2017年9月5日,驻乡工作队到沿河乡的第一天,第一书记王永超就“扎”进了联坪村。
沿河乡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沿河乡的“外貌”。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王永超向沿河乡政府建议,从源头上学习花菇种植技术,让花菇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产业。
发展思路明确,沿河乡政府当即启动扶贫资金,为村民修建食用菌种植大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联坪村也成立了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建起1个半自动化食用菌生产扶贫车间。
第一次种花菇,不知“水深水浅”,17户村民首吃“螃蟹”。邓信发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时间,邓信发就靠花菇脱了贫。联坪村也已布局发展花菇30万袋,种植规模达到120余亩,年产值约390万元。
如今产业发展起来,邓信发有了新的烦恼:稳定的销售渠道一直没解决。
今年2月,花菇迎来采摘期,源源不断的花菇进入冻库,城口市场需求有限,打通花菇销路成为当务之急。
了解情况后,张策澜立马行动,和自己的“娘家”重庆商社集团联系。
在重庆商社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张策澜的牵线搭桥下,沿河乡得到了最高“待遇”:不用交高额保证金,花菇可免费快速进入超市。
2月20日晚上10点,两辆载满花菇的货车,在村民们的见证下,从联坪村出发。经过400多公里的跋涉,21日凌晨5点,货车顺利抵达重庆渝北新世纪冻库。这批从大巴山深处走出来的“土货”首次进城了。
邓信发说,联坪村花菇的名气由此打响,还有各地客商主动找上门收购。
就在三天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禹建增驱车11个小时赶到了联坪村,这次他是为花菇而来。禹建增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联坪村收购花菇。
现在,邓信发不再愁销路,他的花菇也实现了远“嫁”。
记者手记
战胜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重庆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驻沿河乡工作队由6名队员组成,他们中有的熟悉农村土地政策,有的懂市场运营销售,还有的学过心理学。
两年时间,驻乡工作队的队员跋山涉水,走遍了沿河乡6个行政村35个组,入户走访4100余户次、召开院坝会490次。还远赴新疆乌鲁木齐、广东潮州等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走访慰问、宣讲政策。
在大山发展空间产业,悬崖上“抠”路……哪里有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就在哪里。两年来,沿河乡天堑变通途,贫瘠之地开出产业花,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沿河乡脱贫摘帽的目标越来越近,驻乡工作队队员们没有松口气、歇一脚:陈鑫张罗着金科迎红巴渝民宿项目,打造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并将城口老腊肉、土鸡土蛋、洋芋果果等农特产品销售给外来人群,带动群众增收;王永超在探索把三个合作社和一个农业公司合并在一起,抱团发展,让花菇卖到更远的地方;张策澜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北坡村肉鸽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脱贫攻坚路上,驻村工作队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就像涓涓细流汇成河,集成了沿河乡脱贫攻坚精神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