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众说】城口沿河乡的变迁②迎红村来了个“土味儿”书记
用当地方言跟群众交流,这是陈鑫跟群众打交道的制胜法宝,尽管他蹩脚的发音常常会引来哄堂大笑。
只有干部掏出“心窝子”,群众才会打开“话匣子”。驻村以来,陈鑫从“城里来的干部”变成了百姓们的“家里人”。
道路通,产业兴。两年时间,迎红村也从陈鑫最初印象里那个荒凉、闭塞的山村变成了一个希望之村。百姓的精气神出来了,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土味”沟通:让群众过得“不咋地”
“大嫂,住上了新房,日子过得还安逸赛?”
“你们来了,日子过得不咋地。”
进村第一天,陈鑫就遭遇了尴尬。
在村干部的“点拨”下,陈鑫才恍然大悟。原来村民口中的“不咋地”,在当地就是还不错的意思。
这次小插曲让陈鑫明白了做群众工作,更需扎根基层,走进群众。
“进村入户,尽量说本地话,和群众面对面拉家常,才能零距离与群众畅谈,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家人。” 用当地方言跟群众交流,站在他们角度思考问题成了陈鑫跟群众打交道的制胜法宝。
“‘区马黑’是光线有点暗的意思,‘一躺爬’是摔跤的意思……”说起城口的方言,陈鑫如数家珍。
平时在和群众交流,也会跟着学一些当地词儿。一来二去,陈鑫的城口话说得也有那么点“土味儿”了。
驻村以来,陈鑫进村入户宣讲,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走遍了村里的各个角落。
两年时间,迎红村脱贫攻坚成效显著:67户285人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户134人;改造农村 CD级危房14户51人;组织困难群众参加中小企业创业人员培训61人次,实现6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今年7月12日,在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微宣讲决赛现场,陈鑫也秀了一把他的“土话”。
演讲稿里这样写道:作为第一书记,第一次这么近距离面对乡亲们,让我一辈子终生难忘。这些工作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打脱贫攻坚战的初心和决心,就是要让乡亲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日子过得不咋地。
“日子过得不咋地”是陈鑫担任迎红村第一书记以来学的第一句城口话,这也是他的工作目标。
打通“动脉”:鲜笋走出了大山
2017年9月5日,陈鑫同到驻乡工作队成员从重庆出发,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跋涉,抵达城口。
两年时间,陈鑫在重庆和城口两地间来回奔波,线路的一头,连着的是家,线路的另一边,连着的是他的扶贫事业。
今年6月,振奋全乡的沿双公路实现全线贯通,这条路连接万源高速,让陈鑫回城的时间节省了30分钟。
对陈鑫而言,这条路缩短的是他回家的距离,对于沿河乡的群众而言,这条路则是一条希望之路。
2014年,迎红村仅有0.7公里的乡道,6个村民小组仅第4村民小组有公路通达,其余村民小组公路通达通畅率均为零。由于交通落后,迎红村有一个社的乡亲们从山上搬到了外乡。
对此,迎红村村民刘文美感触颇深。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开始做竹笋收购生意。那时到村民家收购竹笋,只能用摩托车运。一趟100多斤,车费要花50多块,一天最多也只能收200多斤。除去成本,赚不了多少钱。
修路,是迎红村,乃至沿河乡村民们期盼多年的愿望。
2015年,城口县政府下定决心修路。霎时,沿河乡境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
“那段时间,队员们手机不离手,一天几十个电话,打得耳根发烫。” 修路期间,陈鑫和驻乡工作队成员整合各方资源,当“监工”守在工地。除了协调有关市级部门,驻乡工作队还要组织城口县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
今年6月,沿双公路全线贯通的消息振奋全乡!
“小时候,做梦都想把路打通,好在40多岁的时候,这个梦终于成为现实!”沿双公路贯通,叶多菊激动万分,以前翻山越岭、肩挑背扛的日子成为历史。
路通了,竹笋的销路也打开了,村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去年干竹笋的收购价是二十几一斤,今年价钱涨到了三十几一斤。
“交通不便时,鲜笋不易保存,没人收,村民得将竹笋晾干,如今鲜笋也成了抢手货。” 刘文美说,今年她收购竹笋中,鲜笋就占了四成。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民解“渴”:不再担心没水吃
由于水利设施建设薄弱,缺乏骨干性水源工程,迎红村60%的人口安全饮水存在问题。
与出行难相比,饮水难,也是一直笼罩在迎红村十几户村民心头的阴霾。
十几年前,周忠礼和十几户村民从山上搬迁到这里居住,问题也接踵而来。
原中溪乡场镇和迎红村共用一个水池,因迎红村所在位置较高,用水高峰期,就会面临没水用。
周忠礼吃尽了没水吃的苦头。长期断水,一断就是一两个星期,有时过春节一个月都没水用,只能到河沟挑水。
迎红村的90%基本都是老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没有能力修水池。
通水成了居民最大的期盼。
今年4月,陈鑫走访时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群众事无小事,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帮群众解决困难。”
通过多方协调,陈鑫带动群众一起翻新了迎红村附近的两个旧水池,再拉上新水管,居民的吃水问题迎刃而解。
“盼了十几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现在再也不担心没水吃!”说到这,周忠礼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据悉,今年以来,迎红村已新建及改造人饮工程11处,集中供水点1处,铺设饮水管道1.5余万米,实现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率100% 。
民宿进村:“三变改革”助农增收
机器的轰鸣声打破山村的宁静,在迎红村巴渝民宿施工现场,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下着雨,陈鑫一大早就赶往现场查看民宿的建设进程。
“预计明年五一正式迎客,现在工期紧,不得松懈。”陈鑫说,项目规划修建7栋巴渝民宿,客房89间,配套有公共接待餐饮区、休闲娱乐区等,可接待近200人居住。
2017年,在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的帮扶下,城口县沿河乡引进金科集团,以巴渝民宿为平台,在迎红村杉木湾打造以生态康养、休闲避暑为特色的巴渝民宿项目。
陈鑫透露,巴渝民宿也是迎红村实施“三变改革”的重要实践。按照清产核资、量化确权、股权管理、收益分配、健全制度的路径,迎红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迎红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金科迎红巴渝民宿项目区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作价以及财政投资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折算出资入股,金科集团、巴渝民宿公司等企业以货币出资入股,共同组建金科迎红巴渝民宿公司,民宿产权由公司持有。迎红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民宿公司20%的收益分配。届时,迎红村不仅能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还能获得分红。
“早就听过城口东安镇兴田村的巴渝民宿,那里的人靠民宿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们的好日子也要来了。”得知迎红村要修民宿,村民吴万友格外兴奋。
眼看民宿完工在即,吴万友有了新的打算,“准备多养猪和鸡,还要养几桶蜜蜂,等到民宿开业迎客,这些就能卖出好价钱。”
未来的迎红村,民宿将在山水间“百花齐放”,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抹亮色,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
盼了一辈子的路通了,日昌升公司采石加工厂来了,笋竹、民宿等产业也布局起来了。
十月的城口,寒气渐漏,但村民们的心里却格外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