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挖掘传承“老行当” 探寻《大足手艺人》背后故事

大足:挖掘传承“老行当” 探寻《大足手艺人》背后故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19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9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谭显全)前不久面世的《大足手艺人》正式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由大足区政协和民间人士自发、自费,耗时两年倾力打造26万字,聚焦61位手匠人与艺人。这是编撰者们继2017年出版的大足地方历史文化《玉龙记忆》之后,又一部地方文史性的力作。昨(18)日,笔者走访《大足手艺人》主编,探寻其背后故事。

该书主编曾广洪说,构思《大足手艺人》这一主题,是为了深度挖掘当地传统工匠与艺人的历史文化,还原其艰苦卓绝创业的背景,讴歌工匠精神之正能量,激励读者热爱家乡和传递工匠精神文化,共筑大足新时代之梦。

鲤鱼灯舞 特约通讯员 谭显全 摄

渐行渐远的传统匠人

“我们在2016年撰写《玉龙记忆》时,就发现大足的传统匠人渐行渐远,多数正在老去,传统手艺面临着消失的严峻问题。”谈起编撰这本书的起因,曾广洪十分感叹地说,“若不及时抢救与传承,这段匠人的历史文化将随风飘逝。”

面对着老去的传统匠人,逐步消失的传统手艺文化。曾广洪深感迫切。如他采访的一个玉龙籍挖煤人杨云杰,就因为患上了职业病—矽肺病而去世。幸运的是,在杨云杰生命前夕,曾广洪完成了采访,记录了那段挖煤工的艰辛历史。同时在他病危期间,发动亲朋好友募捐了1.2万元,为其抢救治疗,《大足日报》、华龙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曾广洪认为,就全区而言,传统匠人与艺人的窘境也莫不如此。深度挖掘传统工匠与艺人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大足人义不容辞之责,也是政协人本职工作。

“民间藏高手,源泉在民间。”传统工匠技术与传统艺人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足的先辈们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所激发和积累起来的智慧火花。传统手工技艺是大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已被广泛的认可与传播。这些智慧与价值是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观察、打磨、实践,甚至在无数次的失败教训中总结得来的,先辈的智慧与勤劳值得永远借鉴与敬仰。

火烧龙  通讯员 喻刚友 摄

区政协曾昭凯也说,中国几千年孕育了灿烂的匠人文化,也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传统技艺。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不能仅仅眼睛向上,只盯参天大树,讴歌名人豪杰;也理应眼睛向下,关注纤纤小草,赞美草根文化。

“五十而知天命”,我们不能只为个人的名利而奔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尽绵薄之力。曾广洪、曾昭凯、姚永富、喻刚友、宋福春等通过多次商量,达成了一致共识,编撰《大足手艺人》的起因便应运而生。

曾广洪坦言道,一个菩萨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编撰全区厚重的匠人与艺人历史文化书籍,绝非易事,单打独斗势必势单力薄,需要有识之士加入团队,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此,他们在搭建班子初期,就以玉龙籍的教授、艺术家、公务员等组成,后来宋福春、梁华、万国勇等企业家踊跃加入,平均年龄63岁。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就形成共识:那就是抢救大足地方匠人与艺人历史文化刻不容缓,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制作菜刀 通讯员 张治中 摄

挖掘“老行当”

深度挖掘“老行当”,非常不容易。编委们成立后,确定了对入围人物不能夹杂“私货”,认事不认人,基本上做到一个行业物色一个人物。诸如:代表千年龙水小五金的邓修建,石刻雕塑选择的是刘能风大师等。因为饮食文化方面因涉及到多个特色美食,比如邮亭陈鲫鱼、三驱田凉粉、水八碗、化龙跳水鱼等,就相对多入选了几个厨师匠人。书法方面最初定的刘翀,后来在市委宣传部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中,发现了“甲板上练出了著名书法家唐中文”,就尽量避免了雷同。

在人物寻找中,他们首先在区“非遗”中心资料库中查找。这里面精英荟萃,包括国家、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在市级、国家级皆赫赫有名;其次,多渠道在民间寻觅。在民间寻找健在的传统匠人与艺人难度非常大,比如为找老杀猪匠,曾广洪例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先后找了4个,他们都不愿意配合,说是杀生太多罪孽重,死后要打进十八层地狱,写在书上有辱家门。无奈之下,他只好回玉龙老街找堂姐夫何守富,惊奇的是,仅有小学文化的何守富居然道出了鲜为人知的杀猪习俗文化。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曾广洪赶场天在铁山镇找到个80岁的乡村理发匠夏大爷,结果他是安岳县人,只好另外找了个60余岁的本地理发匠王启右。有趣的是,在去铁山镇油坊村采访,村支书张琼华惊奇地说:“难怪最近几天我的手机响过不停,你们真有办法,竟在偏僻山村找到了老榨油匠秦大爷!”诸如其他找补锅匠、骟猪匠、牛偏二等匠人也犹如大海捞针,颇费周折。

在挖掘老匠人的同时,还注入了新时代的工匠元素。比如荣获中国青年全五四奖章的中国高铁高级工程师邓小军,他率领团队,攻坚克难,硕果累累,在业界声名显赫。心系航空科学的刘虎博士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机系主任,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库。

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们用生命书写传奇。从屠夫到石雕大师的刘能风因生活所迫,经过其艰辛的奋斗,担任了重庆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荣获“大国非遗工匠”等殊荣,用行动证明了人生的价值,用真情讴歌时代风采。“因爱而守护”的主人翁陈卉丽,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历经8年换来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金光重现”。她站在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铿锵有力地讲述“中国文物保护经验”。字语行间无不洋溢着女性的智慧,优雅与从容;洋溢着对故土文物的热爱、痴迷与守候。

书中人物长者庞书麟90岁,年轻者曾强33岁,平均年龄64岁。在61个人物中,无一人是官二代或富二代,他们全靠自己汗水的浸泡与智慧火花,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实事证明,春播秋收,天道酬勤,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笔者了解到,为撰写《大足手艺人》,他们上成都、下重庆、赴云南、进企业、入村社,查阅区志,研读大足“非遗”资料及传承性代表人物资料。有时为核实一个人物,他们历尽艰辛,多方找文献佐证,才最终敲定。难怪人们感叹说,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匠人精神”。

传统挂面  通讯员 曾广洪 摄

打磨传统技艺“闪光点”

“打制一把传统锻打菜刀很有讲究,不是说能打就能打得出的。” 书中《名传天下的“邓家刀”》里,邓孝文老人说。

与其他文史资料不同,记者第一次看到,书中详细描写了龙水五金名牌“邓家刀”的制作工艺。

首先得备齐工具,主要包括打铁炉、风箱、铁墩、手锤等近20种工具。其次,其操作程序分为:选熟铁、选钢、“打发火”、复合技术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乡村木匠吕本明》也有这样的描写,学木匠首先从拜师仪式开始。如有青年想拜某木匠为师,得先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说情,待考察其人品合格后师父才点头默许。然后选黄道吉日,徒弟奉上1套衣服和猪肉、白糖等礼物,由社会贤达和双方亲属见证,先给祖师爷鲁班行焚香大礼,再给师父磕头……在跟师学艺的3年间,师父每年给徒弟制两套衣服。头年只管吃饭,开少许零花钱。后两年看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工钱才有所增加。

《石匠张用国》《老裁缝雷明芳》等作品中,无不充满了传统匠人跟师学艺、社会风俗的细节描写,可谓填补了大足地方民俗文化的空白。

据了解,该书采用新闻通讯,人物小传,报告文学相糅合的形式,使该书更具有阅读性与感染力。特别是对刘能风、陈卉丽、邓小军、陶德均等重量级人物,作者不怕路途遥远,不惜经费与笔墨,深度挖掘艰难的创业经历与精神闪光点,打捞传统技艺,满满的正能量,使读者的灵魂受到洗涤与震撼。

在采访陈道斌时,寒风凛冽,因他在龙水组织施工,曾广洪就在工地上连续采访了他3个下午。他风趣地说:“以前采访我的记者2个小时就搞定,你这几天算是把我祖宗八代的事情都刨干净了。”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近70岁的喻刚友,为补拍骟猪匠人照片,驱车30余公里到万古镇农家院子拍摄到一家三代骟猪匠人同场献技的场面。为补照“濑溪河上打鱼人”场景照片,他费尽了心思。因春季濑溪河处于禁鱼期,只好偷偷的求人借打渔船和水老娃(鸬鹚),还在市场上买了条5斤重金黄色的野生鲤鱼,作为水老娃的“战利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治中,还把重量级人物刘能风与邓修建的劳动场景,拍摄出了匠人的专注与艺术,被定为封面与封底。

笔者了解到,该书在采写方法上,对入选人物采取新闻、小传记、报告文学相融和的形式,使该书更具真实性、可读性、收藏性。除入围的铁匠、木匠、裁缝、杀猪匠之外,还选择了牛偏二、骟猪匠、榨油匠、染匠等冷僻传统匠人。许多“老行当”或因环境的保护,或因时代的进步,或因产业转型,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但也有许多传统工匠,如“千年五金”“千年冬菜”的传承者,他们在工艺上继承与发扬,杀出重围,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得不为他们的举措无不击掌而呼。

后记:好评如潮

国庆节后,大足区政协举行《大足手艺人》发布座谈会,来自区内文史研究专家和区作家协会会员们,对本书的文本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探讨时纷纷给予点赞,好评如潮。

区政协主席陈廷剑在序言中描述,本书选用的大足民间手艺,很多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艺术需要在广泛的生产、生活及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持久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而延续、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需要继续被挖掘、被再生、被宣传、被使用。因此,民间工匠、艺人的传统精神,永恒的生命火花才能在大足的沃土上呈现。

区政协副主席陈仲伦说,对《大足手艺人》赞许有加。该书的亮点一是艰苦付出。编辑26万字的历史文化书籍,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编委们坚韧的毅力与顽强的作法,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再现,可圈可点。二是传递正能量。本书61个人物涉及50余个行业与门类来看,每个人物都身怀绝技,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全书流露出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拼搏向上。三是作风严谨,做到了图文并茂,精美大气。

区志办赵辉志也在参地现场感叹,这本25万字、全彩、精装、大32开,由大足民间人士独立编纂,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史专著,可喜可贺!该书有“详史之略”的作用,是对大足地方史志资料的细化和补充。该书是大足非遗文化的宝贵资料,为渐行渐远的各种传统技艺起到存史、镜鉴作用,大力弘扬了“工匠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保护、弘扬大足非遗文化。该书内容真实可信、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区作家协会主席赵历法表示,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传统技艺,以及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地域文化的抢救、补遗等做出了较大努力,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的成绩,它记录了大足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将些即将消失、 失传的行业和技术(比如牛偏二、舀纸业等),以文字的形式将其保存和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曾经的艰辛和辉煌。其次,内涵丰富。如其书名“手艺人” 定位较为客观又恰如其分,其地方文化色彩和地域文化内涵得以较好的呈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大足:挖掘传承“老行当” 探寻《大足手艺人》背后故事

2019-10-19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19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谭显全)前不久面世的《大足手艺人》正式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由大足区政协和民间人士自发、自费,耗时两年倾力打造26万字,聚焦61位手匠人与艺人。这是编撰者们继2017年出版的大足地方历史文化《玉龙记忆》之后,又一部地方文史性的力作。昨(18)日,笔者走访《大足手艺人》主编,探寻其背后故事。

该书主编曾广洪说,构思《大足手艺人》这一主题,是为了深度挖掘当地传统工匠与艺人的历史文化,还原其艰苦卓绝创业的背景,讴歌工匠精神之正能量,激励读者热爱家乡和传递工匠精神文化,共筑大足新时代之梦。

鲤鱼灯舞 特约通讯员 谭显全 摄

渐行渐远的传统匠人

“我们在2016年撰写《玉龙记忆》时,就发现大足的传统匠人渐行渐远,多数正在老去,传统手艺面临着消失的严峻问题。”谈起编撰这本书的起因,曾广洪十分感叹地说,“若不及时抢救与传承,这段匠人的历史文化将随风飘逝。”

面对着老去的传统匠人,逐步消失的传统手艺文化。曾广洪深感迫切。如他采访的一个玉龙籍挖煤人杨云杰,就因为患上了职业病—矽肺病而去世。幸运的是,在杨云杰生命前夕,曾广洪完成了采访,记录了那段挖煤工的艰辛历史。同时在他病危期间,发动亲朋好友募捐了1.2万元,为其抢救治疗,《大足日报》、华龙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曾广洪认为,就全区而言,传统匠人与艺人的窘境也莫不如此。深度挖掘传统工匠与艺人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大足人义不容辞之责,也是政协人本职工作。

“民间藏高手,源泉在民间。”传统工匠技术与传统艺人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足的先辈们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所激发和积累起来的智慧火花。传统手工技艺是大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已被广泛的认可与传播。这些智慧与价值是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观察、打磨、实践,甚至在无数次的失败教训中总结得来的,先辈的智慧与勤劳值得永远借鉴与敬仰。

火烧龙  通讯员 喻刚友 摄

区政协曾昭凯也说,中国几千年孕育了灿烂的匠人文化,也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传统技艺。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不能仅仅眼睛向上,只盯参天大树,讴歌名人豪杰;也理应眼睛向下,关注纤纤小草,赞美草根文化。

“五十而知天命”,我们不能只为个人的名利而奔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尽绵薄之力。曾广洪、曾昭凯、姚永富、喻刚友、宋福春等通过多次商量,达成了一致共识,编撰《大足手艺人》的起因便应运而生。

曾广洪坦言道,一个菩萨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编撰全区厚重的匠人与艺人历史文化书籍,绝非易事,单打独斗势必势单力薄,需要有识之士加入团队,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此,他们在搭建班子初期,就以玉龙籍的教授、艺术家、公务员等组成,后来宋福春、梁华、万国勇等企业家踊跃加入,平均年龄63岁。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快就形成共识:那就是抢救大足地方匠人与艺人历史文化刻不容缓,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制作菜刀 通讯员 张治中 摄

挖掘“老行当”

深度挖掘“老行当”,非常不容易。编委们成立后,确定了对入围人物不能夹杂“私货”,认事不认人,基本上做到一个行业物色一个人物。诸如:代表千年龙水小五金的邓修建,石刻雕塑选择的是刘能风大师等。因为饮食文化方面因涉及到多个特色美食,比如邮亭陈鲫鱼、三驱田凉粉、水八碗、化龙跳水鱼等,就相对多入选了几个厨师匠人。书法方面最初定的刘翀,后来在市委宣传部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中,发现了“甲板上练出了著名书法家唐中文”,就尽量避免了雷同。

在人物寻找中,他们首先在区“非遗”中心资料库中查找。这里面精英荟萃,包括国家、市级、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在市级、国家级皆赫赫有名;其次,多渠道在民间寻觅。在民间寻找健在的传统匠人与艺人难度非常大,比如为找老杀猪匠,曾广洪例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先后找了4个,他们都不愿意配合,说是杀生太多罪孽重,死后要打进十八层地狱,写在书上有辱家门。无奈之下,他只好回玉龙老街找堂姐夫何守富,惊奇的是,仅有小学文化的何守富居然道出了鲜为人知的杀猪习俗文化。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曾广洪赶场天在铁山镇找到个80岁的乡村理发匠夏大爷,结果他是安岳县人,只好另外找了个60余岁的本地理发匠王启右。有趣的是,在去铁山镇油坊村采访,村支书张琼华惊奇地说:“难怪最近几天我的手机响过不停,你们真有办法,竟在偏僻山村找到了老榨油匠秦大爷!”诸如其他找补锅匠、骟猪匠、牛偏二等匠人也犹如大海捞针,颇费周折。

在挖掘老匠人的同时,还注入了新时代的工匠元素。比如荣获中国青年全五四奖章的中国高铁高级工程师邓小军,他率领团队,攻坚克难,硕果累累,在业界声名显赫。心系航空科学的刘虎博士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机系主任,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库。

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们用生命书写传奇。从屠夫到石雕大师的刘能风因生活所迫,经过其艰辛的奋斗,担任了重庆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荣获“大国非遗工匠”等殊荣,用行动证明了人生的价值,用真情讴歌时代风采。“因爱而守护”的主人翁陈卉丽,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历经8年换来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金光重现”。她站在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铿锵有力地讲述“中国文物保护经验”。字语行间无不洋溢着女性的智慧,优雅与从容;洋溢着对故土文物的热爱、痴迷与守候。

书中人物长者庞书麟90岁,年轻者曾强33岁,平均年龄64岁。在61个人物中,无一人是官二代或富二代,他们全靠自己汗水的浸泡与智慧火花,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实事证明,春播秋收,天道酬勤,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笔者了解到,为撰写《大足手艺人》,他们上成都、下重庆、赴云南、进企业、入村社,查阅区志,研读大足“非遗”资料及传承性代表人物资料。有时为核实一个人物,他们历尽艰辛,多方找文献佐证,才最终敲定。难怪人们感叹说,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匠人精神”。

传统挂面  通讯员 曾广洪 摄

打磨传统技艺“闪光点”

“打制一把传统锻打菜刀很有讲究,不是说能打就能打得出的。” 书中《名传天下的“邓家刀”》里,邓孝文老人说。

与其他文史资料不同,记者第一次看到,书中详细描写了龙水五金名牌“邓家刀”的制作工艺。

首先得备齐工具,主要包括打铁炉、风箱、铁墩、手锤等近20种工具。其次,其操作程序分为:选熟铁、选钢、“打发火”、复合技术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乡村木匠吕本明》也有这样的描写,学木匠首先从拜师仪式开始。如有青年想拜某木匠为师,得先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说情,待考察其人品合格后师父才点头默许。然后选黄道吉日,徒弟奉上1套衣服和猪肉、白糖等礼物,由社会贤达和双方亲属见证,先给祖师爷鲁班行焚香大礼,再给师父磕头……在跟师学艺的3年间,师父每年给徒弟制两套衣服。头年只管吃饭,开少许零花钱。后两年看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工钱才有所增加。

《石匠张用国》《老裁缝雷明芳》等作品中,无不充满了传统匠人跟师学艺、社会风俗的细节描写,可谓填补了大足地方民俗文化的空白。

据了解,该书采用新闻通讯,人物小传,报告文学相糅合的形式,使该书更具有阅读性与感染力。特别是对刘能风、陈卉丽、邓小军、陶德均等重量级人物,作者不怕路途遥远,不惜经费与笔墨,深度挖掘艰难的创业经历与精神闪光点,打捞传统技艺,满满的正能量,使读者的灵魂受到洗涤与震撼。

在采访陈道斌时,寒风凛冽,因他在龙水组织施工,曾广洪就在工地上连续采访了他3个下午。他风趣地说:“以前采访我的记者2个小时就搞定,你这几天算是把我祖宗八代的事情都刨干净了。”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近70岁的喻刚友,为补拍骟猪匠人照片,驱车30余公里到万古镇农家院子拍摄到一家三代骟猪匠人同场献技的场面。为补照“濑溪河上打鱼人”场景照片,他费尽了心思。因春季濑溪河处于禁鱼期,只好偷偷的求人借打渔船和水老娃(鸬鹚),还在市场上买了条5斤重金黄色的野生鲤鱼,作为水老娃的“战利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治中,还把重量级人物刘能风与邓修建的劳动场景,拍摄出了匠人的专注与艺术,被定为封面与封底。

笔者了解到,该书在采写方法上,对入选人物采取新闻、小传记、报告文学相融和的形式,使该书更具真实性、可读性、收藏性。除入围的铁匠、木匠、裁缝、杀猪匠之外,还选择了牛偏二、骟猪匠、榨油匠、染匠等冷僻传统匠人。许多“老行当”或因环境的保护,或因时代的进步,或因产业转型,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但也有许多传统工匠,如“千年五金”“千年冬菜”的传承者,他们在工艺上继承与发扬,杀出重围,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得不为他们的举措无不击掌而呼。

后记:好评如潮

国庆节后,大足区政协举行《大足手艺人》发布座谈会,来自区内文史研究专家和区作家协会会员们,对本书的文本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探讨时纷纷给予点赞,好评如潮。

区政协主席陈廷剑在序言中描述,本书选用的大足民间手艺,很多技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艺术需要在广泛的生产、生活及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持久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而延续、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需要继续被挖掘、被再生、被宣传、被使用。因此,民间工匠、艺人的传统精神,永恒的生命火花才能在大足的沃土上呈现。

区政协副主席陈仲伦说,对《大足手艺人》赞许有加。该书的亮点一是艰苦付出。编辑26万字的历史文化书籍,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编委们坚韧的毅力与顽强的作法,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再现,可圈可点。二是传递正能量。本书61个人物涉及50余个行业与门类来看,每个人物都身怀绝技,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全书流露出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拼搏向上。三是作风严谨,做到了图文并茂,精美大气。

区志办赵辉志也在参地现场感叹,这本25万字、全彩、精装、大32开,由大足民间人士独立编纂,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史专著,可喜可贺!该书有“详史之略”的作用,是对大足地方史志资料的细化和补充。该书是大足非遗文化的宝贵资料,为渐行渐远的各种传统技艺起到存史、镜鉴作用,大力弘扬了“工匠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保护、弘扬大足非遗文化。该书内容真实可信、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区作家协会主席赵历法表示,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传统技艺,以及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地域文化的抢救、补遗等做出了较大努力,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的成绩,它记录了大足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将些即将消失、 失传的行业和技术(比如牛偏二、舀纸业等),以文字的形式将其保存和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曾经的艰辛和辉煌。其次,内涵丰富。如其书名“手艺人” 定位较为客观又恰如其分,其地方文化色彩和地域文化内涵得以较好的呈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