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有位“闲不住”的农机站长 大家都叫他老秦

渝北有位“闲不住”的农机站长 大家都叫他老秦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1日21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万桃利)今(2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渝北区获悉,在这里,有一位“闲不住”的农机站长,他长年都奔波于田坎之间,成为了渝北乡村“活地图”,大家都叫他老秦。

老秦真名为秦国伦,今年41岁的他是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基层的“三农”干部,“闲不住”,是他身上最大的标签。

一双雨靴,一顶草帽,上山下沟,经年累月,风雨无阻,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渝北广袤农村的田间地头,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扎根基层21载,成为渝北乡村“活地图”。他始终坚守初心,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以其深耕农业的一腔赤诚热血和一片丹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现在村里正在建机械化柑橘产业基地,这方面你是专家,能不能帮我们推荐引进几台农业机械呢?”10月15日一早,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兴旺村党支部书记岳灵就给秦国伦打来电话。

“岳书记,你别心急,机械这事等全面弄好宜机化整治规划再说。”老秦熟悉的回答道。

“乡土情”——扎根基层21载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先进个人”“重庆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在渝北农业领域,秦国伦是个名人。哪个镇要搞宜机化整治、哪个村需要农业机械、哪片高坡适合改造种果树?面对这些问题,大家心里都有谱:“有问题,找老秦。”

能取得这样的信任,离不开秦国伦扎根基层21年,踏实工作,事必躬亲所换来的丰富的工作经验。

1997年,19岁的秦国伦从重庆市农业学校毕业,来到兴隆片区农技站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初到农技站,秦国伦就成了一个“闲不住”的人,上山下田,爬坡翻沟,家家串门,推广农业技术,就是他的日常。

“当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推广良种、农业生产物资,以及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试点示范。”秦国伦回忆道,刚参加工作的他,怀着满腔热情扎身到了农技站。为了搞好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试点示范,他与同事们一起在育苗大棚里“烧火加温催芽”。“烟雾太浓,呛得大家直咳嗽,熏得大家流眼泪。”秦国伦笑称。

“难在没经验。”在旱育抛秧技术试验过程中,由于掌握不准稻田的水位,撒秧后容易出现水稻秧苗无法定根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下田重新插秧,每次插完之后腿上都会贴着好几条蚂蟥。”在这样的环境下,秦国伦与同事踏实苦干,逐步掌握了水稻旱育抛秧技术。

技术立站,业精于勤。从乡镇片区农技推广站,到区果经技术推广站、农机管理站,以及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在随后的21年间,秦国伦扎根基层一线先后在不同岗位勤奋工作,勤勉上进,不断进步,练就了一身本领。

情系“三农”。自2011年担任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以来,他勇于担当,带领全站干部职工不懈攻坚,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全区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农机化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让渝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1%,累计完成宜机化地块改造达2.3万亩,成为全市、全国学习交流的“明星平台”。

秦国伦也从此成为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先锋人物。提起他在促进渝北农业发展方面的成绩,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带头人”——一片丹心为农业

卡着树叶的草帽、沾满泥巴的雨靴,表面全是干土的铁锹、起了铁锈的雨伞——打开农机站汽车后备箱,一股“土气”扑面而来。

“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就是要越‘土’越好,我们都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秦国伦笑道。

“老秦不但很‘土’,他还很忙。我们很多次去农机站找他,就是找不到人。一年365天,老秦不是在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这是大家对他的“调侃”,也是他兢兢业业工作的旁证。

2015年起,渝北区成为全市首批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的试点区县。秦国伦以带头人的身份,担当作为推进工作,当年,全区完成3200亩“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示范,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风貌,还为解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摸清了方向,找准了出路,作业效率提高了80%。

有了好的起点,就要做出更好的成绩。之后,秦国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手在大盛镇青龙村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整村推进试点,建立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

据秦国伦回忆,3月到4月初,是给柑橘苗定植的高峰期,浇灌“定根水”是其中一项关键措施。连续数个夜晚,秦国伦与大盛镇、农机站、经作站的干部职工一起用手机手电筒做光源,将洒水车里的水浇灌到山坡上新栽植了柑橘苗的地里,直到深夜12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工作组在大盛镇青龙村建设了全市首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全程机械化水果产业基地。

“我们按照‘党建引领、整体设计、改革推动’的思路,坚持‘提升基层组织力、激活要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同步发力,探索'9+1+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五改促五化’做法。”秦国伦告诉记者,这一举措在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功能拓展、多态融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渝北区‘双十万工程’——十万亩经果林建设中,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基础,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匮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为将基础打扎实,秦国伦以“带头人”的身份,先后组织举行宜机化培训会、制定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体系,逐镇逐村进行实地指导。预计今年年底完成3.8万亩宜机化改造,力争在2020年完成10万亩经果林建设的目标。

“闲不住”——执着田畴写春秋

“目前,渝北正全面推进实施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全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到了关键时期,我哪里闲得住?”看着手里的工作任务,秦国伦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8月24日,作为渝北区农村“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建设工作指导组成员,秦国伦带队深入大盛镇隆仁村、云龙村、大盛村开展宜机化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想摸清一个村的每一个地形、地质,至少要走上一个星期。”秦国伦告诉记者,“这3个村子今年要完成5000亩地的改造任务,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共走了多少万步,没人说得清。”

每天走在田间地头,对着土地“指指点点”,也有村民对工作组提出过质疑。这时,作为“带头人”的秦国伦就会第一时间给村民“开课”——谈农业产业发展、谈农田“宜机化”改造、谈渝北“双十万工程”,秦国伦总是停不下来。

“只要和他聊起农业发展,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在同事成映云眼中,秦国伦真是“闲不住”:“不但是农机技术推广,就连农艺、栽培,他都要讲一讲,学一学。”

“农机站长不能光是会走路、会看土、会整地,要想做好工作,光有热血远远不够,没有专业知识,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也只能是空谈。”在秦国伦看来,作为区农机管理站站长,自己要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本站的综合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怀着这样的工作信念,秦国伦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潮流中,勇于创新和实践,坚持改革先行不停步、创新突破不畏难。

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起,秦国伦以“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成功建成全市首个“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作为基层推广应用技术代表,“闲不住”的秦国伦还全程参与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 50/T 795-2017)的起草编写工作,并结合渝北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实际,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技术体系——《重庆市渝北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手册》,为指导全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的项目实施管理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

荣誉的获取并不是偶然。作为一名党员,秦国伦无处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18年,在渝北脱贫攻坚工作最困难的时期,秦国伦服从组织安排,从技术服务部门调派到扶贫科主持工作。通过一年的艰苦付出,渝北区扶贫工作呈现出全新面貌,在市委市政府2018年度区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取得长足进步,从非重点区县(15个)最后一名,跃升至非重点区县(15个)第5位。

“目前,渝北区‘双十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子,担当作为,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渝北农机事业作出贡献。”对于未来,秦国伦充满信心。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渝北有位“闲不住”的农机站长 大家都叫他老秦

2019-10-21 21:06:0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1日21时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万桃利)今(2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重庆市渝北区获悉,在这里,有一位“闲不住”的农机站长,他长年都奔波于田坎之间,成为了渝北乡村“活地图”,大家都叫他老秦。

老秦真名为秦国伦,今年41岁的他是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基层的“三农”干部,“闲不住”,是他身上最大的标签。

一双雨靴,一顶草帽,上山下沟,经年累月,风雨无阻,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渝北广袤农村的田间地头,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扎根基层21载,成为渝北乡村“活地图”。他始终坚守初心,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以其深耕农业的一腔赤诚热血和一片丹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现在村里正在建机械化柑橘产业基地,这方面你是专家,能不能帮我们推荐引进几台农业机械呢?”10月15日一早,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兴旺村党支部书记岳灵就给秦国伦打来电话。

“岳书记,你别心急,机械这事等全面弄好宜机化整治规划再说。”老秦熟悉的回答道。

“乡土情”——扎根基层21载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先进个人”“重庆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在渝北农业领域,秦国伦是个名人。哪个镇要搞宜机化整治、哪个村需要农业机械、哪片高坡适合改造种果树?面对这些问题,大家心里都有谱:“有问题,找老秦。”

能取得这样的信任,离不开秦国伦扎根基层21年,踏实工作,事必躬亲所换来的丰富的工作经验。

1997年,19岁的秦国伦从重庆市农业学校毕业,来到兴隆片区农技站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初到农技站,秦国伦就成了一个“闲不住”的人,上山下田,爬坡翻沟,家家串门,推广农业技术,就是他的日常。

“当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推广良种、农业生产物资,以及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试点示范。”秦国伦回忆道,刚参加工作的他,怀着满腔热情扎身到了农技站。为了搞好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试点示范,他与同事们一起在育苗大棚里“烧火加温催芽”。“烟雾太浓,呛得大家直咳嗽,熏得大家流眼泪。”秦国伦笑称。

“难在没经验。”在旱育抛秧技术试验过程中,由于掌握不准稻田的水位,撒秧后容易出现水稻秧苗无法定根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下田重新插秧,每次插完之后腿上都会贴着好几条蚂蟥。”在这样的环境下,秦国伦与同事踏实苦干,逐步掌握了水稻旱育抛秧技术。

技术立站,业精于勤。从乡镇片区农技推广站,到区果经技术推广站、农机管理站,以及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在随后的21年间,秦国伦扎根基层一线先后在不同岗位勤奋工作,勤勉上进,不断进步,练就了一身本领。

情系“三农”。自2011年担任渝北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以来,他勇于担当,带领全站干部职工不懈攻坚,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全区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农机化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让渝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1%,累计完成宜机化地块改造达2.3万亩,成为全市、全国学习交流的“明星平台”。

秦国伦也从此成为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先锋人物。提起他在促进渝北农业发展方面的成绩,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带头人”——一片丹心为农业

卡着树叶的草帽、沾满泥巴的雨靴,表面全是干土的铁锹、起了铁锈的雨伞——打开农机站汽车后备箱,一股“土气”扑面而来。

“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就是要越‘土’越好,我们都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秦国伦笑道。

“老秦不但很‘土’,他还很忙。我们很多次去农机站找他,就是找不到人。一年365天,老秦不是在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这是大家对他的“调侃”,也是他兢兢业业工作的旁证。

2015年起,渝北区成为全市首批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的试点区县。秦国伦以带头人的身份,担当作为推进工作,当年,全区完成3200亩“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示范,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风貌,还为解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摸清了方向,找准了出路,作业效率提高了80%。

有了好的起点,就要做出更好的成绩。之后,秦国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着手在大盛镇青龙村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整村推进试点,建立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

据秦国伦回忆,3月到4月初,是给柑橘苗定植的高峰期,浇灌“定根水”是其中一项关键措施。连续数个夜晚,秦国伦与大盛镇、农机站、经作站的干部职工一起用手机手电筒做光源,将洒水车里的水浇灌到山坡上新栽植了柑橘苗的地里,直到深夜12点。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工作组在大盛镇青龙村建设了全市首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全程机械化水果产业基地。

“我们按照‘党建引领、整体设计、改革推动’的思路,坚持‘提升基层组织力、激活要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同步发力,探索'9+1+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五改促五化’做法。”秦国伦告诉记者,这一举措在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功能拓展、多态融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渝北区‘双十万工程’——十万亩经果林建设中,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基础,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匮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为将基础打扎实,秦国伦以“带头人”的身份,先后组织举行宜机化培训会、制定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体系,逐镇逐村进行实地指导。预计今年年底完成3.8万亩宜机化改造,力争在2020年完成10万亩经果林建设的目标。

“闲不住”——执着田畴写春秋

“目前,渝北正全面推进实施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全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到了关键时期,我哪里闲得住?”看着手里的工作任务,秦国伦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8月24日,作为渝北区农村“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建设工作指导组成员,秦国伦带队深入大盛镇隆仁村、云龙村、大盛村开展宜机化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想摸清一个村的每一个地形、地质,至少要走上一个星期。”秦国伦告诉记者,“这3个村子今年要完成5000亩地的改造任务,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共走了多少万步,没人说得清。”

每天走在田间地头,对着土地“指指点点”,也有村民对工作组提出过质疑。这时,作为“带头人”的秦国伦就会第一时间给村民“开课”——谈农业产业发展、谈农田“宜机化”改造、谈渝北“双十万工程”,秦国伦总是停不下来。

“只要和他聊起农业发展,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在同事成映云眼中,秦国伦真是“闲不住”:“不但是农机技术推广,就连农艺、栽培,他都要讲一讲,学一学。”

“农机站长不能光是会走路、会看土、会整地,要想做好工作,光有热血远远不够,没有专业知识,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也只能是空谈。”在秦国伦看来,作为区农机管理站站长,自己要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本站的综合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怀着这样的工作信念,秦国伦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潮流中,勇于创新和实践,坚持改革先行不停步、创新突破不畏难。

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起,秦国伦以“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成功建成全市首个“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作为基层推广应用技术代表,“闲不住”的秦国伦还全程参与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 50/T 795-2017)的起草编写工作,并结合渝北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实际,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技术体系——《重庆市渝北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手册》,为指导全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的项目实施管理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

荣誉的获取并不是偶然。作为一名党员,秦国伦无处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18年,在渝北脱贫攻坚工作最困难的时期,秦国伦服从组织安排,从技术服务部门调派到扶贫科主持工作。通过一年的艰苦付出,渝北区扶贫工作呈现出全新面貌,在市委市政府2018年度区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取得长足进步,从非重点区县(15个)最后一名,跃升至非重点区县(15个)第5位。

“目前,渝北区‘双十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与担子,担当作为,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渝北农机事业作出贡献。”对于未来,秦国伦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邓胜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