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帮扶干部送营业执照上门 让贫困户当老板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4日15时19分讯(特约通讯员 毛世洲 通讯员 谢国邦)10月, 云雾缭绕的重庆市忠县大岭山还有丝丝寒意,但黄金镇云丰村建卡贫困户袁文权、何文武心里暖乎乎的。他俩早早来到村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头一天的约定,扶贫驻村工作队和县市场监管局相关干部将在当天给他们送来营业执照。
上午8时30分,一辆小汽车停靠在村便民服务中心,翘首以盼的袁文权、何文武一阵欣喜。
“企业有了‘身份证’,以后要好好经营!”“一定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大家脱贫致富!”云丰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培明和县市场监管局相关干部将两个营业执照交到他们手上,一阵叮嘱。
接过营业执照,袁文权、何文武的眼角泛出了泪花,扶贫驻村工作队帮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
今年49岁的袁文权一直生活在大山里,贫穷与他形影不离。2014年,他母亲和妻子患病住院治疗,家里背负起近10万元债务。也是在这一年,他家被列为建卡贫困户。
没过多久,村里来了扶贫干部。看到袁文权家的困难状况,扶贫干部鼓励他树立信心,并协助他承包了村里40多亩荒废的李子园。筹不到钱交承包款,扶贫干部替他向村里担保;没有钱买肥料,扶贫干部为他凑齐;没有技术,扶贫干部带他出去培训;没有销售渠道,扶贫干部为他找买家。
承包李子园的第一年,除去开支,袁文权纯收入近2万元。在扶贫干部鼓励下,袁文权又买回一头母猪养殖。他一边管护李子园一边养殖生猪,迈出了“两条腿”跑步脱贫的步伐。
2017年,袁文权将李子品种进行更换,年纯收入接近3万元;生猪年出栏规模超过50头,年收入也达到3万元。
从2014年至今,帮扶云丰村的干部换过3次,但帮扶目标始终不变,帮扶措施有增无减。如今,袁文权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今年的纯收入估计达10万元。
何文武的情况和袁文权差不多。他之前住的是两间低矮土坯房,交通不便。多病的母亲加上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让他和妻子无法外出挣钱。随着母亲医药费用的增加和两个孩子上学开支的增多, 2014年,他家已入不敷出,成为建卡贫困户。
2017年,何文武享受到高山移民政策,在公路边修建了一幢一楼一底的砖瓦房。交通方便了,用手推车就能把粮食推回家。他把邻居家的八九亩撂荒地租赁过来种水稻,年产稻谷5000多公斤。
生活有了起色,脱贫有了希望。帮扶干部动员何文武种植经济作物,可他放不开手脚。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帮扶干部带着何文武到官坝、白石、兴峰及江津、万州等地,考察学习花椒种植技术。
“别人1亩能收入一两万元,我看着都激动!”何文武多次外出学习,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决定试种花椒。
今年上半年,扶贫驻村工作队筹资为云丰村购来花椒苗。何文武流转5亩闲置土地种植花椒,现已长到近1米高,预计明年就能初投产。
今年7月,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培明被派驻云丰村,任“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
了解到袁文权发展养殖业和何文武发展种植业的情况后,他鼓励两人继续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
在张培明的帮助下,袁文权的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而早就想大干一场的何文武又流转土地19亩,已全部种下花椒苗。张培明患有痛风,走路经常一瘸一拐,但他带着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一次次到袁文权的养殖场和何文武的花椒园,指导科学生产,解决实际困难。
为进一步发挥大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张培明动员云丰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贫困户到县市场监管局办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考虑到袁文权和何文武两个大户都忙于生产,且对办理营业执照的程序不熟悉,张培明请来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到村里现场帮助他们完备注册登记资料,为企业核名。几天后,张培明和县市场监管局相关干部将营业执照送到村里,交到了两人手中。
今后,袁文权和何文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打造自己的品牌、自主与商家对接,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
“帮扶干部真正帮到家了,我们如果不好好生产,就对不起他们的一片真心!”袁文权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