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小红薯变身为大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近段时间,正是采挖红薯的黄金时节,彭水各地的农民朋友忙碌在苗乡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抢收红薯,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彭水:小红薯变身为大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0-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温江华)近段时间,正是采挖红薯的黄金时节,重庆市彭水县各地的农民朋友忙碌在苗乡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抢收红薯,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彭水,大山大水,气候温和湿润,空气质量绝好,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力资源丰富、电力供给充沛、立体气候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对红薯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种植红薯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和经验,以红薯为原材料将制成的粉叫做苕粉,彭水的手工晶丝苕粉有400多年的历史,手工晶丝苕粉被誉为“山中珍宝”。 

制作粉皮。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近年来,彭水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做强做优甘薯产业,以建设“中华薯业强县”为目标,使红薯逐步成为全县促进农民增收、助推扶贫开发、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种植红薯面积30多万亩,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种植,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生产作坊200余家,年加工苕粉2.5万吨,主要的产品有淀粉、粉丝、苕块、方便粉丝,销往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5.6亿元,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20000余人脱贫致富。

红薯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助推了彭水脱贫攻坚。在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彭水将红薯作为农民增收脱贫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来打造,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协会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引导薯农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甘薯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布局生产。

晾晒粉丝。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从一个小红薯,长成了大产业。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创新红薯产业发展的结果。

——在政策支持方面。支持企业开展种薯扩繁、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建设,对提供红薯集中供苗、机耕、起垄、田间运输、商品薯(种薯)贮藏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补贴,制定了详细的补贴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整合农业农村部、市、县产业发展资金用于红薯产业为:2015年2190.18万元;2016年3015万元;2017年1125万元;2018年1345万元;2019年900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西南大学、农科院等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深化“院县(企)”合作。积极开展甘薯肥效试验、品种展示、栽培模式集成示范、双季红薯栽培试验、鲜食甘薯新品种田间统合鉴定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目前,彭水在品种引进,品种选育,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种薯贮藏,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种植基地打造上。实施规模育苗、集中供苗,甘薯种植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品种优良化、基地单元化、种植专业化的种植格局。目前,全县有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其中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2户,贫困户6000余户。经测产,大田平均单产1966.5公斤,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3137.6公斤,比对照增产986公斤,商品薯率90%以上。

——在加工基地建设方面。按照“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原则,完善了甘薯梯度分段加工体系。目前,全县甘薯加工企业26家,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企业4家,加工大户230家。年生产淀粉2.5万吨、粉丝1.56万吨,粉皮粉块0.8万吨。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39乡镇甘薯产区实施,其中在郁山镇、新田镇、保家镇、石柳乡、绍庆街道、普子镇等重点乡镇建立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10万亩;建设品种区域试验、两季甘薯种植试验、专用型甘薯有机肥试验、农机生产示范甘薯试验示范4个;在绍庆街道、靛水街道、石柳乡建设甘薯种薯繁育基地3个;签定订单面积10万亩,涉及业26家。

——在创新种植模式方面。大力推行净作、甘薯—油菜轮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套作等种植模式,运用“两推两增”关键技术,即全面推广优质高效品种,全面推广高厢起垄栽培技术,增密壮苗早栽,增钾配方施肥。

下一步,彭水将实施开展红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一步提高红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红薯产业,促进甘薯种植、加工、销售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现有3家企业进园区的基础上,再发展引进几家大企业入驻园区,让“彭水苕粉”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走向全世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小红薯变身为大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2019-10-25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0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温江华)近段时间,正是采挖红薯的黄金时节,重庆市彭水县各地的农民朋友忙碌在苗乡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抢收红薯,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

彭水,大山大水,气候温和湿润,空气质量绝好,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力资源丰富、电力供给充沛、立体气候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对红薯产业的生产与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种植红薯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和经验,以红薯为原材料将制成的粉叫做苕粉,彭水的手工晶丝苕粉有400多年的历史,手工晶丝苕粉被誉为“山中珍宝”。 

制作粉皮。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近年来,彭水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做强做优甘薯产业,以建设“中华薯业强县”为目标,使红薯逐步成为全县促进农民增收、助推扶贫开发、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种植红薯面积30多万亩,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种植,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生产作坊200余家,年加工苕粉2.5万吨,主要的产品有淀粉、粉丝、苕块、方便粉丝,销往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5.6亿元,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20000余人脱贫致富。

红薯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助推了彭水脱贫攻坚。在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彭水将红薯作为农民增收脱贫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来打造,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协会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引导薯农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甘薯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布局生产。

晾晒粉丝。特约通讯员 赵勇 摄

从一个小红薯,长成了大产业。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创新红薯产业发展的结果。

——在政策支持方面。支持企业开展种薯扩繁、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建设,对提供红薯集中供苗、机耕、起垄、田间运输、商品薯(种薯)贮藏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补贴,制定了详细的补贴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把控。整合农业农村部、市、县产业发展资金用于红薯产业为:2015年2190.18万元;2016年3015万元;2017年1125万元;2018年1345万元;2019年900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依托西南大学、农科院等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深化“院县(企)”合作。积极开展甘薯肥效试验、品种展示、栽培模式集成示范、双季红薯栽培试验、鲜食甘薯新品种田间统合鉴定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目前,彭水在品种引进,品种选育,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种薯贮藏,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种植基地打造上。实施规模育苗、集中供苗,甘薯种植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品种优良化、基地单元化、种植专业化的种植格局。目前,全县有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其中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2户,贫困户6000余户。经测产,大田平均单产1966.5公斤,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3137.6公斤,比对照增产986公斤,商品薯率90%以上。

——在加工基地建设方面。按照“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原则,完善了甘薯梯度分段加工体系。目前,全县甘薯加工企业26家,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企业4家,加工大户230家。年生产淀粉2.5万吨、粉丝1.56万吨,粉皮粉块0.8万吨。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39乡镇甘薯产区实施,其中在郁山镇、新田镇、保家镇、石柳乡、绍庆街道、普子镇等重点乡镇建立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10万亩;建设品种区域试验、两季甘薯种植试验、专用型甘薯有机肥试验、农机生产示范甘薯试验示范4个;在绍庆街道、靛水街道、石柳乡建设甘薯种薯繁育基地3个;签定订单面积10万亩,涉及业26家。

——在创新种植模式方面。大力推行净作、甘薯—油菜轮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套作等种植模式,运用“两推两增”关键技术,即全面推广优质高效品种,全面推广高厢起垄栽培技术,增密壮苗早栽,增钾配方施肥。

下一步,彭水将实施开展红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一步提高红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红薯产业,促进甘薯种植、加工、销售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现有3家企业进园区的基础上,再发展引进几家大企业入驻园区,让“彭水苕粉”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走向全世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胜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