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护卫大足石刻 文保专家矢志守初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邓小强)昨(31)日,笔者了解到,这两天,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安全保护中心主任杨光宇忙碌异常。
在前几天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后,地处大足区季家镇的妙高山摩崖造像、地处大足区中敖镇的舒成岩摩崖造像,一同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北山摩崖造像。杨光宇便带着手下的文物保护人员频繁来到季家镇和中敖镇,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要求,升级这两处摩崖造像的保护措施,包括重新调整保护区边界,配置相应的保护设施设备和人员。
1995年,杨光宇部队退伍后进入当时的大足县博物馆,24年来一直从事大足石刻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他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成熟稳重的中年大叔,杨光宇说,外表在变化,但是初心没有改变,“守护好大足老祖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责任很重大,哪里敢有一分一秒的懈怠。”

保护文物安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杨光宇吃了不少苦头。远的来说,在他工作不久,大足北山上的北塔发生了一起安全事件,此后一年多的时间,杨光宇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到北山佛湾长廊守夜,保护大足石刻,防止有盗贼偷窃文物。近的来说,2017年的一天,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控中心发现,大足三驱镇兴隆庵的监控画面关闭了。杨光宇立刻给兴隆庵的文保员打电话,显示电话已关机。此时是深夜1点半,杨光宇二话不说驱车赶到兴隆庵,才发现是停电导致了监控关闭,文保员的手机恰好没电关机了。“还好没事,虚惊一场。”杨光宇说,这种半夜出去检查文物安全情况的事情时常发生,他早已习惯半夜外出办公,“不说发生意外事件,平时就要隔三差五地实地对文保员进行夜间抽查,看是否时刻在岗。”
24年来,杨光宇见证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手段的接连升级、参与了文物保护设施装备“鸟枪换大炮”的全过程,“宝顶石刻安防系统2004年建成,并在2015年整个系统进行提档升级;北山石刻安防系统2006年建成,文物安全保护的能力大幅提升。”杨光宇介绍,目前全区有109个文物点,全部建有档案,还有60名义务文保员,文物任何一点变化都能及时观察到。他个人对全区109处文物点的情况也基本做到了了如指掌,这份功力是他于2007年至2012年用五年时间带队参加大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而修炼出来的。
总结多年经验,杨光宇组织编写了《大足石刻研究院安全工作制度》,完善了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这项制度在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举办的国保单位(石窟寺及石刻类)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上,作为学习交流材料。他对《重庆市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众多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被一一采纳。如,原稿“在保护区内取土量不超过10立方米”的条文最后改成“禁止在保护区内取土”,诸如此类种种。
专门的保护法律出台了,管理制度完善了,保护设施也很先进,杨光宇对于工作依然不敢有一丝大意。他透露,自己每晚睡觉醒来,“都会想这么多文物,哪一点会有安全隐患,生怕出意外。”不过他不惧怕工作压力,依然充满工作激情。他的父亲杨子江是大足石刻研究院的退休职工,在岗时也是从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杨光宇说,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对文物保护工作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感情,也多了一份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的动力。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大足石刻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杨光宇说,他将和同事们一道努力,把这个安全纪录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