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文件精神,结合相关单位职能职责,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0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文件精神,结合相关单位职能职责,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科学公正、改革创新原则,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主要内容

(一)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1.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动漫、网络作家、数字编辑、快递物流等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按照“谁制定、谁修订”的原则,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纳入评价考核,对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内不得再次申报评价。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诚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建立失信人员信息库。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等级的人才评价退出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奖项、唯论文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在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活动中开展“四唯”清理工作,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破格申报评审条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二)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1.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健全我市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引进的急需紧缺海外高层次人才,可采用“一事一议”等方式直接进行认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评价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畅通评价渠道。依托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完善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申报评审办法。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4.共享基本信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建立覆盖项目指南编制、评估评审、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实施主管部门共享项目信用评价信息,对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评审专家等参与主体开展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整合精简各类申报表,实现“一表多用、一表多能”,杜绝重复填报,实现全周期“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报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三)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

1.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文化机构、大型企业、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人才智力密集单位自主开展评价聘用(任)工作。对开展自主评价的单位,人才管理部门不再进行资格审批,通过完善信用机制、第三方评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强化政府人才评价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微观管理。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逐步有序承接政府的人才评价职能。建立人才评价综合评估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优化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规章制度。完善专家数据库,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明确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性,项目申报期间以科研人员提出的技术路线为主进行论证,防止评价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依法清理规范各类人才评价活动和发证、收费等事项,加强考试环境治理。提倡开展平等包容的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充分讨论,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氛围和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三、重点领域

(一)健全大数据智能化人才评价制度

结合职业属性,将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开发应用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同行专家认可度、研究成果原创性和潜在价值。开发应用人才重点评价技术研究成果在行业实践的应用效果,产品占有率和社会贡献度。工程技术人才重点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主体认可度。运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服务对象满意度和管理效能。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局

(二)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注重从品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其原创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及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人才重在评价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三)科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根据人才研究活动主要方向和成果产出,分为理论研究人才、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和综合研究人才三类。理论研究人才主要考察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核心是评价其理论创新水平以及同行认可度。应用对策研究类人才主要考察资政服务、指导实践、转化应用等方面贡献,核心是评价其成果被党委政府决策采纳、企业及社会应用、宣传普及等方面的成效。综合研究人才主要考察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考察资政服务、指导实践、转化应用等方面贡献。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四)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

分类推进高校、职业教育、技校、中小学(含幼儿园)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把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特色院校建设,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评价重要内容。中职学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道德培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绩等教学能力和专业工作经历,把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实践实训活动、各类育人成果、职业竞赛作为评价重要内容。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能力、一线实践经历、家长社会满意度和教书育人业绩。牵头单位:市教委

(五)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

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完善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含口腔)医疗人才重点评价临床(含口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本专业疾病诊疗能力及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中医药医疗人才重点评价中医、中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本专业疾病诊疗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中医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评价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能力以及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药学人才重点评价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具有调剂及药事管理、制剂与药检、掌握和监测药品药理、临床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能力。护理人才重点评价护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护理本专科病人能力及临床科室管理能力。医技人才重点评价医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服务、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六)创新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要求,重点评价其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发现并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求,重点评价通过培训带徒、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及效益的能力水平。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工作要求,重点评价操作技能,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难题和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七)健全文化艺术人才评价制度

根据文化艺术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特点,建立侧重不同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重点评价其作品社会影响力,主要衡量其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创作能力及贡献。艺术表演人才(含舞台技术人才)重点评价演艺作品受众认可度,主要看其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的贡献。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效益的业绩,主要看其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文化传承传播和文化艺术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在文化传承、传播、保护等方面的能力业绩,主要看其在提供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应用转化以及文化传播普及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重点评价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和群众文化获得感、受益率,把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价内容。新兴文化领域人才重点评价运用实践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和业绩。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委

(八)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

根据从业领域,将农村实用人才划分为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五种类型。结合农村实用人才特殊性,围绕基本素质、能力表现、职业业绩三个方面,以思想道德、科技素质、文化水平、身体素质、职称级别、职业能力、特殊能力、经济效益、社会声誉以及群众公认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价其服务“三农”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业绩贡献。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

(九)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

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突出创新创业、经营管理业绩,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为企业家和经管管理人才两大类。企业家重点评价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的占有率、营业收入及税收、品牌知名度、解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同时看其个人在战略规划、创新引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经营业绩和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绩效方面的贡献,同时看其个人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牵头单位:市工商联、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委

(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管理与激励保障。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以管理能力、水平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成效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把握行业趋势、解决行业问题、推动规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岗位开发、专业督导等方面成效。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以教育与研究能力、成果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课堂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业绩。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以专业服务能力、解决服务对象困难和问题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掌握能力、服务需求发现与服务方案设计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和技巧解决服务对象问题能力、服务对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十一)完善面向基层和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

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职业操守、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着力拓展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从科技、教育、人才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设立青年专项,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工作的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社会力量重要作用,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深入调查研究。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各区县要严格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各项工作,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广泛宣传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9-11-02 20:35:36 来源: 0 条评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文件精神,结合相关单位职能职责,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科学公正、改革创新原则,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主要内容

(一)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1.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动漫、网络作家、数字编辑、快递物流等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按照“谁制定、谁修订”的原则,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将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纳入评价考核,对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内不得再次申报评价。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诚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建立失信人员信息库。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等级的人才评价退出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奖项、唯论文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在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活动中开展“四唯”清理工作,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破格申报评审条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二)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1.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健全我市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引进的急需紧缺海外高层次人才,可采用“一事一议”等方式直接进行认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评价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畅通评价渠道。依托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完善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申报评审办法。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4.共享基本信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建立覆盖项目指南编制、评估评审、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实施主管部门共享项目信用评价信息,对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评审专家等参与主体开展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整合精简各类申报表,实现“一表多用、一表多能”,杜绝重复填报,实现全周期“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报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三)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

1.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文化机构、大型企业、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人才智力密集单位自主开展评价聘用(任)工作。对开展自主评价的单位,人才管理部门不再进行资格审批,通过完善信用机制、第三方评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2.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强化政府人才评价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微观管理。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逐步有序承接政府的人才评价职能。建立人才评价综合评估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3.优化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规章制度。完善专家数据库,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明确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性,项目申报期间以科研人员提出的技术路线为主进行论证,防止评价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依法清理规范各类人才评价活动和发证、收费等事项,加强考试环境治理。提倡开展平等包容的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充分讨论,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氛围和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市级部门

三、重点领域

(一)健全大数据智能化人才评价制度

结合职业属性,将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开发应用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同行专家认可度、研究成果原创性和潜在价值。开发应用人才重点评价技术研究成果在行业实践的应用效果,产品占有率和社会贡献度。工程技术人才重点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主体认可度。运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服务对象满意度和管理效能。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局

(二)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注重从品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其原创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及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人才重在评价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三)科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根据人才研究活动主要方向和成果产出,分为理论研究人才、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和综合研究人才三类。理论研究人才主要考察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核心是评价其理论创新水平以及同行认可度。应用对策研究类人才主要考察资政服务、指导实践、转化应用等方面贡献,核心是评价其成果被党委政府决策采纳、企业及社会应用、宣传普及等方面的成效。综合研究人才主要考察理论创新、文明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考察资政服务、指导实践、转化应用等方面贡献。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四)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

分类推进高校、职业教育、技校、中小学(含幼儿园)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把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特色院校建设,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评价重要内容。中职学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道德培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绩等教学能力和专业工作经历,把社会服务、指导学生实践实训活动、各类育人成果、职业竞赛作为评价重要内容。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评价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能力、一线实践经历、家长社会满意度和教书育人业绩。牵头单位:市教委

(五)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

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完善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含口腔)医疗人才重点评价临床(含口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本专业疾病诊疗能力及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中医药医疗人才重点评价中医、中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本专业疾病诊疗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中医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评价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能力以及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药学人才重点评价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具有调剂及药事管理、制剂与药检、掌握和监测药品药理、临床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能力。护理人才重点评价护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护理本专科病人能力及临床科室管理能力。医技人才重点评价医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服务、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六)创新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要求,重点评价其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发现并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求,重点评价通过培训带徒、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及效益的能力水平。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工作要求,重点评价操作技能,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难题和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七)健全文化艺术人才评价制度

根据文化艺术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特点,建立侧重不同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重点评价其作品社会影响力,主要衡量其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创作能力及贡献。艺术表演人才(含舞台技术人才)重点评价演艺作品受众认可度,主要看其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的贡献。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效益的业绩,主要看其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文化传承传播和文化艺术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在文化传承、传播、保护等方面的能力业绩,主要看其在提供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应用转化以及文化传播普及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重点评价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和群众文化获得感、受益率,把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价内容。新兴文化领域人才重点评价运用实践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和业绩。牵头单位:市文化旅游委

(八)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

根据从业领域,将农村实用人才划分为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五种类型。结合农村实用人才特殊性,围绕基本素质、能力表现、职业业绩三个方面,以思想道德、科技素质、文化水平、身体素质、职称级别、职业能力、特殊能力、经济效益、社会声誉以及群众公认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价其服务“三农”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业绩贡献。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

(九)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

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突出创新创业、经营管理业绩,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为企业家和经管管理人才两大类。企业家重点评价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的占有率、营业收入及税收、品牌知名度、解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同时看其个人在战略规划、创新引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评价经营业绩和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绩效方面的贡献,同时看其个人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牵头单位:市工商联、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委

(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管理与激励保障。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以管理能力、水平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成效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把握行业趋势、解决行业问题、推动规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岗位开发、专业督导等方面成效。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以教育与研究能力、成果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课堂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业绩。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以专业服务能力、解决服务对象困难和问题为主体评价因素,重点评价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掌握能力、服务需求发现与服务方案设计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和技巧解决服务对象问题能力、服务对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十一)完善面向基层和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

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职业操守、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着力拓展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从科技、教育、人才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设立青年专项,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工作的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社会力量重要作用,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深入调查研究。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各区县要严格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各项工作,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广泛宣传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