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 让游客感受原生态艺术魅力
“幺妹长得白漂漂,粉红衣裳水蛇腰,一早上山捡柴烧,要是你愿嫁给我,柴不捡来水不挑。”“咚布咙咚布咚布,长且咙长咙且长……”昨(4)日,笔者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入口听到,一边是当地村民唱起高亢的土家《五句子山歌》,一边奏响的是土家族迎宾锣鼓和莽号。

黔江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 让游客感受原生态艺术魅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0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5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幺妹长得白漂漂,粉红衣裳水蛇腰,一早上山捡柴烧,要是你愿嫁给我,柴不捡来水不挑。”“咚布咙咚布咚布,长且咙长咙且长……”昨(4)日,笔者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入口听到,一边是当地村民唱起高亢的土家《五句子山歌》,一边奏响的是土家族迎宾锣鼓和莽号。

《肉连响》表演。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后坝山歌。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每逢节假日,游客在黔江的各大景区内,都能享受到当地非遗文化的盛宴。唱后坝山歌、听后河古戏、跳土家摆手舞、打谢家锣鼓、吹帅氏莽号、土家打糍粑、绣花鞋垫、手工织西兰卡普,还有肉连响、滚铁环、踩高跷、舞狮等传统生态文化项目走进景区,已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锣鼓迎宾。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莽号迎宾。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黔江区自开展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活动以来,有力推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自然山水资源与原生态文化的共享和互补,为黔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苗鼓表演。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打糍粑。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通过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不断扩大黔江非遗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让游客亲身领略口耳相传,体验心手相授,感受土家族原生态民族歌舞文化和民间艺术魅力 。

织西兰卡普。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 让游客感受原生态艺术魅力

2019-11-05 06:05: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5日6时5分讯(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幺妹长得白漂漂,粉红衣裳水蛇腰,一早上山捡柴烧,要是你愿嫁给我,柴不捡来水不挑。”“咚布咙咚布咚布,长且咙长咙且长……”昨(4)日,笔者走进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入口听到,一边是当地村民唱起高亢的土家《五句子山歌》,一边奏响的是土家族迎宾锣鼓和莽号。

《肉连响》表演。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后坝山歌。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每逢节假日,游客在黔江的各大景区内,都能享受到当地非遗文化的盛宴。唱后坝山歌、听后河古戏、跳土家摆手舞、打谢家锣鼓、吹帅氏莽号、土家打糍粑、绣花鞋垫、手工织西兰卡普,还有肉连响、滚铁环、踩高跷、舞狮等传统生态文化项目走进景区,已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锣鼓迎宾。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莽号迎宾。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黔江区自开展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活动以来,有力推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自然山水资源与原生态文化的共享和互补,为黔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苗鼓表演。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打糍粑。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通过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不断扩大黔江非遗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让游客亲身领略口耳相传,体验心手相授,感受土家族原生态民族歌舞文化和民间艺术魅力 。

织西兰卡普。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