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徐艳:脱贫攻坚路上的好妈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5日10时35分讯(通讯员 李达元)昨(4)日,笔者了解到,2018年8月,按照重庆市丰都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该县审计局财政审计科的徐艳被选派到许明寺镇梨园村,任该村驻村工作队员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此时,徐艳6岁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3岁的女儿上幼儿园。是留在家中照顾一双年幼的儿女,还是义无反顾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是徐艳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决定接受组织的安排,下乡参加扶贫工作。”徐艳说,于是,她跟着“第一书记”走村入户,顶烈日、冒酷暑成了家常便饭。
摸清搞准扶贫对象
徐艳始终坚持真情付出、真心服务,帮助贫困户规划产业、解决困难,经过不懈努力,她驻守的贫困村中17户贫困户脱贫11户,并顺利通过国家级和市级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检查。
在2018年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中,一位老妇人找到徐艳,向她诉说自己生活的困苦:“我活了70多年,从来没有享受过国家的任何补助,这次想要被调整为新增贫困户。”
徐艳耐心为老人解释纳入贫困户的程序和标准,并上门问候了她的家人。原来老人有3个子女,均外出打工,每个月也会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徐艳还从侧面打听到,老人还有一个享受财政供养的孙子。通过算账,老人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了3500元,无法纳入贫困户,可她仍然不服,有点无理取闹。
徐艳便拿起电话准备打给老人的孙子,让对方劝告一下老人。老人瞬间变脸,边摇头边摆手说:“算了,算了,不要给我孙子打电话,他知道的话会骂我的,我不当贫困户就是。”徐艳说:“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不能出现错评、漏评,村里所有的农户都在一次次的大走访中进行了大排查,坚决做到精准识别,绝不允许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几句话说得老妇人不好意思,悄悄地不辞而别。
心理疏导也是扶贫
徐艳驻守的梨园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共有3877人,人口众多,等靠要思想严重。通过半年的努力,她和队员加大对群众内生动力培育和激发,引导农户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村里有个叫彭静的女孩,从小被抱养给了她的大伯,她从小就缺乏家庭温暖。大伯又是个单身汉,彭静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父爱母爱。去年大伯因病去世,彭静便成为了“孤儿”,成为了一名贫困户,这对于正面临高考的她无疑是个沉痛的打击。
人际关系紧张伴随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背负过重的思想负担,2017年,彭静高考失败,一蹶不振,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人交流。徐艳在大学学过心理学,就主动帮彭静做起了心理疏导,希望能让她重新振作。
“我和队员每个月去彭静家中两次,陪她聊天,与其亲生父母交谈,做团体心理辅导,希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找出问题根源,帮助她走出阴影。”徐艳说。彭静父母也经常会在闲暇时陪伴彭静,弥补她从小缺失的父爱母爱。经过各方大半年的努力,现在的彭静,在面对生人时不再眼光闪烁,能直视对方并正面回答问题。
母爱情深学有所获
晚上回到宿舍,徐艳又是心系儿女的妈妈。她通过视频与儿女通话,以缓解对孩子的思念。一次在山上查看杉树种植情况时,她接到儿子的班主任打的电话,老师告诉她儿子的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思考。
“听了儿子老师的话,我不由默默流泪,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也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徐艳说,她恨不得立马回到孩子身边,但工作纪律不允许。后来,每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她便通过视频给他辅导作业,慢慢纠正儿子不好的学习习惯。
徐艳的队友告诉笔者,在村庄里,夜深人静后,如果还有人在宿舍大声说话,那一定是徐艳,一位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好妈妈,还在电话一头耐心地辅导儿子,陪伴儿子成长。
据了解,徐艳不仅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兢兢业业,尽职履责,而且在学习上加强理论修养,不断修炼自我。2017年,她在不耽误正常审计工作和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前提下,刻苦自学投资领域相关知识,并于2018年顺利考取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
“不论是在审计工作还是扶贫工作中,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用炽热的爱和满腔的热血去践行初衷,书写自己无悔的人生。”徐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