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文物如何预防“感冒”?国内外专家大足论道文物保护与传承
为系统总结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成功经验,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5)日,“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代表总计14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了研究成果及经验。

岩土文物如何预防“感冒”?国内外专家大足论道文物保护与传承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0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5日20时讯(记者 陈星)为系统总结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成功经验,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5)日,“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代表总计14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及经验

与会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岩土质文物面临关键性难题

文物保护是以文物保护理论为灵魂,文物保护技术为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文化属性的鲜明特点,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是其根本特征,其保护理论与保护技术与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中国的岩土质文物价值重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区域特点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一方面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欠缺,另一方面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公众教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仍需加强。

柴晓明坦言,川渝石窟价值重大,希望重庆搭建更加开放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平台,吸引国内外石质文物方面的研究力量、考古力量、文物保护力量参与到川渝石窟保护工作之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希望和重庆市开展更深入的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合作。

对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深有感触。

乔云飞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对敦煌莫高窟的加固工程,开展了一些危岩体,排水、渗水等方面的保护工作。但目前石质文物保护是项复杂的系统,基础依然薄弱,石质文物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现在也依然是一个问题。基于这一些思考,川渝地区可选择一些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在这过程中,要坚持抢救为先,预防为主及打牢基础,重视人才培养保护管理监测制度和标准规范基础工作。

研讨会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文物在“感冒”前得到预防

近年来,中国绝大部分岩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并处于有效管理中,基本解决了“性命之忧”,并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让石刻在“感冒”前得到及时预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认为,国内日益重视对文物的日常维护,它可以延长文物保护加固的周期,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内容之一。

近几年,个别文物遗产地对文物日常维护时,直接在文物本体上使用化学、机械手段,而没有进行充分评估、验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将日常维护与保护修复区分开,需要有规范、规程来约束。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从协会角度谈了对岩士文物保护的见解。杜晓帆认为,岩土文物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范畴,我国保存了大量的以大型土遗址与石窟寺为典型代表的岩土质文物,其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复杂环境和概要保存现物的条件下面临一系列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高质量的岩土文物保护不仅需要科技界协力攻关,也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结合。

杜晓帆表示,岩土文物保护工作者几十年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积累,为岩土文物保护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集成和创新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岩土文物保护需要科研、 施工、管理等多方力量的介入。

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谌文武看来,重庆文物保护难度较大,文物存在雨水多、酸雨腐蚀等问题,导致重庆文物风化急剧增强。加上大足石刻为露天,保护难度大,更容易氧化脱落。

“文物保护第一是就是要做到最小干预,第二就是要可逆。”谌文武表示,目前,全国正在探索好的解决方案,大足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例如大足北山石刻,通过做一个长廊把石刻保护起来,岩体后挖沟,用排水廊道排水,这种方式对石刻的保护效果较好。目前,大足不仅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了大足石刻,更将大足石刻的影响力推向了全世界。

与会专家。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文物保护有了“中国声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文物局为加强岩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在全行业的努力下,岩土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有很强特色的细分领域,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技术体系,多次做出在我国文物行业有示范意义的探索。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岩土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在这一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表示,目前,我国岩土文物保护仍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风化文物本体加固的关键技术问题,较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制度的问题等。还需要各方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乃至“上下而求索”,一个个去研究、应对,才能不负先辈和历史给予的重托。

而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富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2.5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岩土文物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重庆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岩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开展专项调查、夯实保护基础、加强重点保护、带动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交流等进一步促进了岩土文物的保护。

据悉,在接下来4天时间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代表还将根据过去几十年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共同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修复技术等关键性难题,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交流分享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先进经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岩土文物如何预防“感冒”?国内外专家大足论道文物保护与传承

2019-11-05 20:04:5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5日20时讯(记者 陈星)为系统总结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成功经验,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今(5)日,“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代表总计14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及经验

与会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岩土质文物面临关键性难题

文物保护是以文物保护理论为灵魂,文物保护技术为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文化属性的鲜明特点,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是其根本特征,其保护理论与保护技术与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中国的岩土质文物价值重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区域特点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一方面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欠缺,另一方面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公众教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仍需加强。

柴晓明坦言,川渝石窟价值重大,希望重庆搭建更加开放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平台,吸引国内外石质文物方面的研究力量、考古力量、文物保护力量参与到川渝石窟保护工作之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希望和重庆市开展更深入的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合作。

对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深有感触。

乔云飞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对敦煌莫高窟的加固工程,开展了一些危岩体,排水、渗水等方面的保护工作。但目前石质文物保护是项复杂的系统,基础依然薄弱,石质文物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现在也依然是一个问题。基于这一些思考,川渝地区可选择一些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在这过程中,要坚持抢救为先,预防为主及打牢基础,重视人才培养保护管理监测制度和标准规范基础工作。

研讨会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文物在“感冒”前得到预防

近年来,中国绝大部分岩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并处于有效管理中,基本解决了“性命之忧”,并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让石刻在“感冒”前得到及时预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认为,国内日益重视对文物的日常维护,它可以延长文物保护加固的周期,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内容之一。

近几年,个别文物遗产地对文物日常维护时,直接在文物本体上使用化学、机械手段,而没有进行充分评估、验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将日常维护与保护修复区分开,需要有规范、规程来约束。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从协会角度谈了对岩士文物保护的见解。杜晓帆认为,岩土文物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范畴,我国保存了大量的以大型土遗址与石窟寺为典型代表的岩土质文物,其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复杂环境和概要保存现物的条件下面临一系列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高质量的岩土文物保护不仅需要科技界协力攻关,也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结合。

杜晓帆表示,岩土文物保护工作者几十年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积累,为岩土文物保护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集成和创新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岩土文物保护需要科研、 施工、管理等多方力量的介入。

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谌文武看来,重庆文物保护难度较大,文物存在雨水多、酸雨腐蚀等问题,导致重庆文物风化急剧增强。加上大足石刻为露天,保护难度大,更容易氧化脱落。

“文物保护第一是就是要做到最小干预,第二就是要可逆。”谌文武表示,目前,全国正在探索好的解决方案,大足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例如大足北山石刻,通过做一个长廊把石刻保护起来,岩体后挖沟,用排水廊道排水,这种方式对石刻的保护效果较好。目前,大足不仅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了大足石刻,更将大足石刻的影响力推向了全世界。

与会专家。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华龙网发

文物保护有了“中国声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文物局为加强岩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在全行业的努力下,岩土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有很强特色的细分领域,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技术体系,多次做出在我国文物行业有示范意义的探索。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岩土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在这一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表示,目前,我国岩土文物保护仍然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风化文物本体加固的关键技术问题,较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制度的问题等。还需要各方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乃至“上下而求索”,一个个去研究、应对,才能不负先辈和历史给予的重托。

而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富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达2.5万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岩土文物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重庆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岩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开展专项调查、夯实保护基础、加强重点保护、带动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交流等进一步促进了岩土文物的保护。

据悉,在接下来4天时间里,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代表还将根据过去几十年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共同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修复技术等关键性难题,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交流分享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先进经验。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