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网媒走进三亚“南繁” 探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每年秋天,超过70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的近7000名科技人员,他们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到海南;春天,他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因为这年复一年的例行“迁徙”,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南繁人。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南繁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利用海南三亚周边能够满足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与环境条件,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等活动。
南繁不仅是种子供给的“常备库”,还是我国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西北瓜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等科学家。
197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袁隆平利用这株“野败”,1973年在南繁基地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成果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
由此,这里成了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开始的地方。
据统计,如今南繁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累计增收稻谷4.5亿吨。
接下来,南繁院还将落实海南自贸区建设规划,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科技城等公共平台建设,带动越来越多的南繁产业扎根三亚。并以服务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为“一带一路”搭建产学研结合的两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