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中峰镇:打破蜂蜜产业弱小困局 “甜蜜”事业鼓起村民腰包
“以前赶场卖蜂蜜要人力要路费,现在村里按保底价收购,省心多啦。”在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户杨永开小心翼翼将300斤蜂蜜交到村集体公司负责人邹晋手里,数着结算的3万多现金,笑颜逐开。这是杨永开售卖蜂蜜的日常,也是中峰镇众多村民的日常。

綦江中峰镇:打破蜂蜜产业弱小困局 “甜蜜”事业鼓起村民腰包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0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8日11时讯(记者 王庆炼 通讯员 吴长飞 )“以前赶场卖蜂蜜要人力要路费,现在村里按保底价收购,省心多啦。”在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户杨永开小心翼翼将300斤蜂蜜交到村集体公司负责人邹晋手里,数着结算的3万多现金,笑颜逐开。这是杨永开售卖蜂蜜的日常,也是中峰镇众多村民的日常。

中峰镇地处綦江区西北部,辖5村1居,境内有十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6%,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小镇。

今(8)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该镇建立完善蜂蜜生产销售标准体系,纵向延伸蜂蜜产业链,先后发展蜂农600余户,养殖中华蜜蜂8000余群,预计今年综合产值达1200万元。

深入中峰镇探访蜂蜜产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体验了一段蜜蜂带给农户和贫困户的“甜蜜之旅”。

收购人查看蜂蜜品质。通讯员 刘琦 摄

让甜蜜过得了“低门槛”

5年前,杨永开的生活一片黯淡。“他的父母年近80高龄,妻子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杨永开的帮扶责任人王成芳介绍说,一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缺资金、没手艺,只能指望着两亩多水稻过日子。

2016年底,中峰镇探索开展“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养蜂发展模式,对全镇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每户分发4-6箱蜂,并常态化开展养蜂技术培育。

杨永开领养了5箱蜂后,几年时间规模渐渐扩大到100余箱,随着蜂蜜产量的提高,销售却成了难题。2018年,杨永开取蜜200多斤,9月的首届采蜜体验节卖了50多斤,但赶场天反而又不太好卖了。

2017年,中峰镇有23个蜂园,农户养殖规模约有5000群,大家在销售上各自为政,仅品牌就有10余个。

邹晋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通讯员 刘琦 摄

“不少农户和贫困户反映蜂蜜品质上去了,可价钱上不去,就像甜蜜难过‘家里的低门槛’。”该镇镇长周伟介绍,为了让蜂蜜产业价值最大化,镇里制定了“栽树子、养蜂子、搞院子、挣票子”的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思路,把中华蜜蜂产业作为推动扶贫产业的突破口。

去年10月以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峰镇探索“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成立了重庆市綦江区甜蜜农业公司,对蜂农和贫困户的蜂蜜分别以保底收购价进行回购。

“公司还为蜂农提供前期场地选址、蜂种引进、取蜜等全程技术服务,以及后期的蜂蜜收购、品牌销售等。”周伟说。

为了保证蜂蜜品质,甜蜜农业公司出售的蜂蜜均经过了第三方检测鉴定,而公司产出和从蜂农收购的蜂蜜,都以“甜蜜中峰”的品牌售出,从而结束了品牌散、弱、小的局面。

据介绍,“甜蜜中峰”的品牌不只属于甜蜜农业公司,还属于中峰镇乃至綦江区。它是一个公共品牌,綦江辖区内的蜂蜜经授权后就可以使用这一品牌,但原产地则必须予以注明,这样既能做大品牌价值,又能确保质量可溯源。

甜蜜公司。通讯员 刘琦 摄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甜蜜生活”

今年采蜜后,中峰镇的蜂农们忙着收蜜、检测、包装、销售,在生产车间里,贫困户何德全忙得不亦乐乎。

何德全妻子患病,还有两个小孩读书,镇里鼓励养蜂后,他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25箱蜂托管在村集体公司,一年预计可获益3750元。上个月,他成功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来到公司务工,一个月工资1400多元。

“我们发展蜂蜜产业与贫困户有三重利益联结机制。”中峰镇党委书记李崇宇介绍,第一重是“托管分红+效益分红”,即全镇173户贫困户均有一群箱在集体公司托管,每户可享受240元/年的托管分红;针对蜂蜜售出的效益,按照“村集体30%+村集体公司30%+贫困户40%”的模式进行效益分红。

该镇有10户贫困户丧失劳动力,无法进行蜜蜂的日常管护,镇里鼓励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万元,为其购买15群蜂进行集中托管,按500元/箱的标准进行补助用于归于银行贷款,并保证连续两年分红不低于2250元/年,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此为第二重机制。

第三重机制则是针对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镇里每户分发4-6箱蜂进行“分散养殖”,并专门派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每箱蜂产量达5斤,户均增收2400元。

蜂群规模扩大后,该镇鼓励蜂农门前屋后栽种蜜源植物,并集中新栽种蜜源植物3000亩,有五倍子、乌桕、荆条等蜜粉植物100余种,为蜂蜜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杨永开的养蜂场。通讯员 刘琦 摄

“蜜蜂+”开启乡村休闲游

今年9月,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綦江)暨中峰镇第二届采蜜体验节在中峰镇举行,千余名游客在这里买蜂蜜,还参加了现场割蜜、找蜂王、组装蜂箱等体验式活动。

“壮大乡村旅游是发展好蜂蜜产业的下半场。”李崇宇说,该镇先后建成了“蜂文化展览馆”和“蜜源品鉴园”,围绕“蜂主题”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暑假期间,近1000余人次游客走进该镇龙山村的蜂文化展览馆,一条长长的蜂采长廊,两边陈列着长长的蜂蜜知识介绍,家长不时对着孩子介绍蜂蜜的食用价值……

听说老家游客越来越多后,原本在重庆主城务工的村民严维彬嗅到商机,返乡创办了该村的第一家主题农家乐。去年,他投入10多万元修建了一栋富有乡村气息的农家乐,并在房前屋后建了花坛。仅今年暑假期间,他收入达5万多元。

在中峰镇,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蜂园逐步建成,游客可以在印象咏蜂园、印象画蜂园、印象林蜂园、印象竹蜂园等不同主题的蜂园中,感受不一样的蜂文化。

“如今,蜂蜜产业初具规模,产品品牌也进一步打响,贫困户有了增收途径,农户也富了。”李崇宇说,“蜂情小镇,甜蜜中峰”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峰镇的“甜蜜之旅”,一直在路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綦江中峰镇:打破蜂蜜产业弱小困局 “甜蜜”事业鼓起村民腰包

2019-11-08 11:43:5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8日11时讯(记者 王庆炼 通讯员 吴长飞 )“以前赶场卖蜂蜜要人力要路费,现在村里按保底价收购,省心多啦。”在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户杨永开小心翼翼将300斤蜂蜜交到村集体公司负责人邹晋手里,数着结算的3万多现金,笑颜逐开。这是杨永开售卖蜂蜜的日常,也是中峰镇众多村民的日常。

中峰镇地处綦江区西北部,辖5村1居,境内有十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6%,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小镇。

今(8)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该镇建立完善蜂蜜生产销售标准体系,纵向延伸蜂蜜产业链,先后发展蜂农600余户,养殖中华蜜蜂8000余群,预计今年综合产值达1200万元。

深入中峰镇探访蜂蜜产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体验了一段蜜蜂带给农户和贫困户的“甜蜜之旅”。

收购人查看蜂蜜品质。通讯员 刘琦 摄

让甜蜜过得了“低门槛”

5年前,杨永开的生活一片黯淡。“他的父母年近80高龄,妻子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杨永开的帮扶责任人王成芳介绍说,一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缺资金、没手艺,只能指望着两亩多水稻过日子。

2016年底,中峰镇探索开展“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养蜂发展模式,对全镇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每户分发4-6箱蜂,并常态化开展养蜂技术培育。

杨永开领养了5箱蜂后,几年时间规模渐渐扩大到100余箱,随着蜂蜜产量的提高,销售却成了难题。2018年,杨永开取蜜200多斤,9月的首届采蜜体验节卖了50多斤,但赶场天反而又不太好卖了。

2017年,中峰镇有23个蜂园,农户养殖规模约有5000群,大家在销售上各自为政,仅品牌就有10余个。

邹晋给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通讯员 刘琦 摄

“不少农户和贫困户反映蜂蜜品质上去了,可价钱上不去,就像甜蜜难过‘家里的低门槛’。”该镇镇长周伟介绍,为了让蜂蜜产业价值最大化,镇里制定了“栽树子、养蜂子、搞院子、挣票子”的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思路,把中华蜜蜂产业作为推动扶贫产业的突破口。

去年10月以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峰镇探索“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成立了重庆市綦江区甜蜜农业公司,对蜂农和贫困户的蜂蜜分别以保底收购价进行回购。

“公司还为蜂农提供前期场地选址、蜂种引进、取蜜等全程技术服务,以及后期的蜂蜜收购、品牌销售等。”周伟说。

为了保证蜂蜜品质,甜蜜农业公司出售的蜂蜜均经过了第三方检测鉴定,而公司产出和从蜂农收购的蜂蜜,都以“甜蜜中峰”的品牌售出,从而结束了品牌散、弱、小的局面。

据介绍,“甜蜜中峰”的品牌不只属于甜蜜农业公司,还属于中峰镇乃至綦江区。它是一个公共品牌,綦江辖区内的蜂蜜经授权后就可以使用这一品牌,但原产地则必须予以注明,这样既能做大品牌价值,又能确保质量可溯源。

甜蜜公司。通讯员 刘琦 摄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甜蜜生活”

今年采蜜后,中峰镇的蜂农们忙着收蜜、检测、包装、销售,在生产车间里,贫困户何德全忙得不亦乐乎。

何德全妻子患病,还有两个小孩读书,镇里鼓励养蜂后,他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25箱蜂托管在村集体公司,一年预计可获益3750元。上个月,他成功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来到公司务工,一个月工资1400多元。

“我们发展蜂蜜产业与贫困户有三重利益联结机制。”中峰镇党委书记李崇宇介绍,第一重是“托管分红+效益分红”,即全镇173户贫困户均有一群箱在集体公司托管,每户可享受240元/年的托管分红;针对蜂蜜售出的效益,按照“村集体30%+村集体公司30%+贫困户40%”的模式进行效益分红。

该镇有10户贫困户丧失劳动力,无法进行蜜蜂的日常管护,镇里鼓励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万元,为其购买15群蜂进行集中托管,按500元/箱的标准进行补助用于归于银行贷款,并保证连续两年分红不低于2250元/年,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此为第二重机制。

第三重机制则是针对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镇里每户分发4-6箱蜂进行“分散养殖”,并专门派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每箱蜂产量达5斤,户均增收2400元。

蜂群规模扩大后,该镇鼓励蜂农门前屋后栽种蜜源植物,并集中新栽种蜜源植物3000亩,有五倍子、乌桕、荆条等蜜粉植物100余种,为蜂蜜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杨永开的养蜂场。通讯员 刘琦 摄

“蜜蜂+”开启乡村休闲游

今年9月,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綦江)暨中峰镇第二届采蜜体验节在中峰镇举行,千余名游客在这里买蜂蜜,还参加了现场割蜜、找蜂王、组装蜂箱等体验式活动。

“壮大乡村旅游是发展好蜂蜜产业的下半场。”李崇宇说,该镇先后建成了“蜂文化展览馆”和“蜜源品鉴园”,围绕“蜂主题”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暑假期间,近1000余人次游客走进该镇龙山村的蜂文化展览馆,一条长长的蜂采长廊,两边陈列着长长的蜂蜜知识介绍,家长不时对着孩子介绍蜂蜜的食用价值……

听说老家游客越来越多后,原本在重庆主城务工的村民严维彬嗅到商机,返乡创办了该村的第一家主题农家乐。去年,他投入10多万元修建了一栋富有乡村气息的农家乐,并在房前屋后建了花坛。仅今年暑假期间,他收入达5万多元。

在中峰镇,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蜂园逐步建成,游客可以在印象咏蜂园、印象画蜂园、印象林蜂园、印象竹蜂园等不同主题的蜂园中,感受不一样的蜂文化。

“如今,蜂蜜产业初具规模,产品品牌也进一步打响,贫困户有了增收途径,农户也富了。”李崇宇说,“蜂情小镇,甜蜜中峰”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峰镇的“甜蜜之旅”,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 董霞]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