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美学在酉阳实践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8日16时10分讯(见习记者 李家勇)重庆酉阳桃花源景区有一句广告语:“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酉阳是如何通过乡村艺术季的实践,寻找到一条具有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新乡村美学之路,当今需要什么样的乡村美学。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对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总策展人孙振华进行专访。

孙振华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讲到,目前传统乡村社会稳定结构被打破,城市化的进程,工业文明的崛起并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当今,乡村美学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共识。
新时代乡村美学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以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面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在传统乡村美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与时代同行的当代乡村美学。比如说:“艺术家武小川的作品《九曲十八道之镜墙》创造出一个十分富于人文内涵的互动景观,他使用的材料除了石头,还有植物,枯树,镜面不锈钢。这件作品借鉴了民间“转九曲”的习俗,将其审美化和景观化,构造了一个类似广场的参与式空间。”

当代乡村美学,要反映出当代艺术和审美文化的新趋势,对酉阳乡村艺术季而言,它首先要求艺术家做乡村的建设者,做农民的合作者,这将改变了过去人们习惯了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乡民作为参与者和其他艺术接受者一样,也是艺术的主人,乡村艺术是艺术家和参与者共建的,他们共为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创造。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美学,这在于乡村不光是一个地理空间的存在,它还是一个美的存在,是一个意义的存在。乡村除了生产乡愁,生产记忆,它还能生产新的价值和意义,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新乡村美学的生成过程。通过艺术季的形式,进行乡村艺术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自己持续的努力,为乡村美学尽一份力量。

据了解,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第一期的17件作品,它们从不同侧面,证实了新的乡村美学的兴起。艺术家焦兴涛在叠石花谷用总长35米的木材,堆出了一个数字柴堆,名为《13896152193》,这是作者真实的电话号码,作者用这个手机接听每一个愿意打进电话的人,和他们对话、互动,回答他们任何感兴趣的问题。
艺术家赵明的作品《日常景园》,现场对农户家居的观察,发现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园林景观,她将这些元素集中,采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成了装置作品,既是旧物的发掘,又是新的转化、提升、再造。

艺术家张超的作品《流年》用夯土墙、弹力装置、竹子、喇叭、旧农具熔炼的铁块组成的一个构筑物,这件作品既并不具体呈现某个传统物象,也不是明确表达某种当代意图,它更像是一个用人们熟知的各种物件所构建出来的,容纳人的身体体验的容器,它新奇、神秘,在里面可以体验到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异样,声音的神奇。
孙振华说:“本次酉阳乡村艺术季,强调去精英化、功能化作品本身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融入乡民的生活,帮到乡民营造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家具,修桥铺路、美化墙壁、促进环境卫生、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等等。新的乡村美学不是去功能化的精英美学,提倡创作有实际功能的乡村艺术,让艺术紧紧和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