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全力推动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提质增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2日14时讯(通讯员 李海林 刘连楷)重庆市梁平区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破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管护难题为攻坚方向,聚焦设施、资金、管理“三个短板”,强化工程改造、资金统筹、责任落实“三项举措”,切实解决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水质保障、长期运营、监督管理“三大难题”,形成了“规模化供水工程为骨干、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辅助、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饮水安全格局。截至目前,全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3.9%,水质达标率90%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施“双改造”行动补齐设施短板
切实解决“水质提升难”
梁平区大力实施“水源+水厂”双改造行动,巩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实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小型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划定水源保护区域,安装隔离防护网、水源标识标牌、道路防撞栏等,强化水源地安全防护;分批次实施饮用水水源地水源涵养及水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原水水质;实施龙君庙与竹丰水库,大沟与罗家湾、七里沟水库等水源连通工程,实现“双水源”“多水源”保障。
以提升制水工艺、完善附属设施、美化厂区环境为重点,建设小而精、小而美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根据原水水质状况,综合考虑运行成本和操作方便性、安全性,升级改造制水工艺,推广应用膜技术、臭氧消毒、食盐消毒等技术,彻底根治“水厂病”。实施管网延伸改造,防止“跑冒滴漏”和二次污染。
多元化保障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始终把保障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试点为契机,落实分区划片包干责任制和问题动态摸排机制,先后6次全面核查贫困人口饮水状况,筹集资金4100万元,通过延伸供水管网,修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集雨池、卫生井及净化设施等方式,因村因组因户施策,全面解决了10个市级贫困村和2.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统筹“多渠道”资金补齐资金短板
切实解决“长期运营难”
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统一,探索创新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现水厂自主经营、自身维持和自我发展。
价格调节,有效“造血”。按照“补偿成本、保本微利、公平负担”原则,综合考虑管理、维修、折旧等费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商定供水水价(1-3.5元/吨不等),确保水价维持合理区间。推广“基本水价+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探索推行基本水价预收制度,降低收费难度,提高水费回收率。
财政补助,适度“输血”。针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用户分散、管网长、用水量小、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区政府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机制,出台《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补助方案》,根据工程运行情况,按照每座每年2-3万元标准,对全区106座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实行精准补助。
政策扶持,充分“活血”。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整合农村公益性岗位资源,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解决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逐步推进农村供水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全面落实电价优惠、税费减免政策,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减轻用水群众负担。
压实“各层级”责任补齐管理短板
切实解决“监督管理难”
梁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试点工作,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定期听汇报、把方向、抓统筹、破难题,压茬推进各项工作。
行业强监管。推进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确权颁证,建立权属清晰、责任明确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制度。建立“三站一帮扶”工作机制,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药品、统一考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定期巡查抽检原水、出厂水水质,动态监控水质状况;各片区水利站落实专人包片挂点,点对点跟踪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工程管理难题和制水技术问题,构建了“面上有管理、线上有监督、点上有指导”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乡镇(街道)强主管。将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运营监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工作实绩考核,压实乡镇(街道)的监管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包厂”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对辖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实行网格化管理。督导受益村组成立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制水操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实行补助激励政策,逐步将水库保洁员、制水操作员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实现专人专事专管。
协会(村组)强运管。推行“合约化”管理模式,协会(村组)与用水户签订协议,用水户负责入户设施安装费用、按期缴纳水费等,协会(村组)负责制水供水、维修维护、水费收取、账务公开等,做到权责清晰、管理规范、过程透明。推行民主决策、自我管理,按照“一事一议”方式,共同商定水源保护、制水供水、维修维护、财务管理等制度,引导用水户积极参与供水过程监管,实现共商共建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