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深“藏”唐代驿站 古村盐道引客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2日14时30分讯(记者 余春兰 曹建)刚刚过去的周末,不少市民选择秋冬近郊游。地处大山深处的重庆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也引来了许多游客打CALL,这是为什么呢?今(1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古村落“藏”着一处唐朝驿站,在古道清风吹拂下,信息灵通的游客闻“风”而动,慕名前往观瞻千年驿站,感受唐风古韵的魅力。
一劳永驿 重建古驿站带火千年村落
今年8月1日,重庆区县“晒文化·晒风景”(以下简称双晒)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武隆篇闪亮登场。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在“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片中作为“金牌导游”和“武隆代言人”出镜,向广大游客展示并推介武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奇美的自然风光。
今年国庆期间,国内外游客除了涌向武隆之外,还把目光瞄准了乡村旅游。其中,大山深处的沧沟乡青杠村“一不小心”被游客发现居然隐藏着一处唐代的驿站。
一传十、十传百,青杠村的古道遗风从此在游客圈里传播。
“村里以前可没有这么热闹,总是空荡荡的,连白天都很安静。”青杠村村支书冉圣元介绍,由于缺乏产业,过去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青杠村开始在千年驿站上做“文章”,充分运用好自然人文资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自从游客来到青杠村,山还是那座山,但山里的产业、容貌、精气神都变了。
二次创业 卸包袱建立集体经济组织
发展传统的农耕经济空间不大,必须进行二次创业。
曾经的青杠村,因地处深山发展滞后。如今游客纷至沓来,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及大力营造乡村旅游不无关系。
“我们青杠村的发展受困于两座山,分别为野寒山、尖峰岭。”该村“第一书记”何军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靠山吃山,既然移不动大山,那就围绕山做特色文章。
开始,村民们并不相信“穷乡僻壤”的村子能够“山鸡变凤凰”,对实施的各种变革都持观望态度。
村领导班子一边外出取经,一边组建村集体经济实体组织,最终用可见、可控的协作模式,打动了村民。
2018年5月,重庆武隆尖峰岭农业发展公司成立,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开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
2018年8月,重庆“野寒山旅游发展公司”成立。村集体筹资55万元,125户村民筹资40万元,发展西瓜、樱桃、柑柚等四季水果。
青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顺利运行,为发展新农业+文旅,进而激活古驿站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种玩法 围绕“格子地”打出组合拳
山还是那两座山,地还是那些地,青杠村带来了不一样的玩法。
首先是“分割田地”。11月5日,中午时分。何军还在青杠村驿园内的路上疾走,细雨将他的头发打湿,可他依旧笑容满面。
在青杠村驿园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几块平整土地被划分成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旁树立的牌子,标注着这块土地的专属信息:编号、管护人等信息,像QQ游戏里的“开心农场”。
其次是“网上招租”。今年年初,何军开始在网上开展认购自留地活动,这一大尝试让野寒山火了起来。
40块自留地挂网后,游客开始“尝鲜”:支付388元的认购金,就能拥有一块农村菜园,平日里交由农户管理,自己可随时带孩子们前往体验种菜和采摘乐趣。
可以看到,青杠村租“巴掌地”不是为了简单重演当年的“开心农场”,而是为了整体打造乡村游,增加一个互动体验项目。
最后是“以玩兴旅”。何军说,通过上述方式,不但把土地变现,还能带动当地餐饮和土鸡腊肉的消费。脑子灵光的村民,看到有游客来了,就把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
昔日的荒地变为了如今的聚宝盆,贫困户杨天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尝试着经营起一家农家乐。
第一期成功后,最近村上又开始着手第二期的100多块菜地的“吆喝”。
四大景观 盐道渡口驿站还有古村落
做足前奏,都是为了让背后的千年驿站“动”起来。
今年国庆节,青杠村没开展活动,却依旧热闹了一把。
“平均每天100多人,高峰时400多人。我们没露营基地,10月3日晚上,40多顶帐篷搭在青杠村的空地上。”冉圣元兴奋地讲述着。
以前,青杠村到武隆需要从火炉方向绕,至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2018年,龙溪乌江大桥建成,青杠到城区仅需半个小时车程。
“以前这里是乌江流域大唐驿道的交通要塞,很繁华。龙溪码头,龙溪河与乌江的交汇处,是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因此青杠村是重要的驿站。”何军介绍,经过几次政协委员、扶贫办和乡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头脑风暴,青杠村确定了“驿文化+”的发展定位,深耕古盐道、古渡口、古驿站、古村落文化,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随后,庄严的烽火台、天井式房屋、着旧的吊脚楼、高挂的店铺幡旗、古朴精美的木桩雕刻、以假乱真的茅草屋顶、木式推车商铺……经过一年多的打造,特色村庄拔地而起。
今年7月,由驿站、驿园、驿市、烽火台等组成的“古渡驿站”景点顺利开园。徘徊其间,宛若回到大唐盛世。
村里还植入了有斗笠蓑衣的小酒馆、茶吧、竹编等旅游业态,农户可利用空闲时间赚外快。
【新闻深一度】
文旅融合 成解决乡村痛点的良药
从龙溪大桥到青杠村,这条崭新的公路向山顶延伸。不一会,仿古的城墙代替了防护栏,飞马传讯雕塑和高耸的烽火台,让人眼前一亮。紧接着就是驿站、驿园、驿市,一个沉静的村庄,经过文化的包装,就像农家院里旧罐子搭上多肉植物,宛若新生。
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何军是个年轻人,有别于一身乡土气的村干部,他喜欢玩抖音,研究旅游推介类视频。
何军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在想,是否可以打造一档围绕驿站的文化节目,像印象武隆观众坐在四周品茶,由村民演艺。这种沉浸体验性的表演,很受游客喜欢。站在古渡驿站天井内的舞台上,何军若有所思。
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变化。因文旅融合,这里上演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年轻小伙冉云沉溺网络,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帮助他学习技术,多方式激发脱贫斗志;有年轻人看着村里的发展势头,决定留下来,开始跟着村集体做产业;有80岁老人没事开始重拾老手艺,编竹编提兜,每天挣100多元;有家庭妇女研制手工辣酱的,放在驿市售卖;有微电影剧组上门采风……
在寻找发展路子前,青杠村邀请了一帮文人对青杠文化进行挖掘,循着历史脉络,找到古村落、古渡口、古驿站、古盐道的真实痕迹,打造村庄,保留浓浓的驿站风味,向游客展现千年前古道上人流熙攘盛景。
何军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与武隆区文旅部门沟通,将青杠村融入全域旅游的棋局,让更多人知道千年驿站,来走走盐道,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