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33年创新探索 他让油菜遍布山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6日7时讯(特约通讯员 范晴 通讯员 张倩)每年3月,在万州、潼南、永川、秀山等地,你都会看见这样一幅场景:田野乡间,油菜花烂漫盛开,远远望去,大地像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不少游客“不请自来”,皆为这一抹“金黄”。
油菜,原本作为传统产业,主要用来制作菜籽油和菜籽饼。而如今,已形成油菜苔、油菜芽、功能型菜籽油等新产品以及油菜花节等多种新业态。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室主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三峡综合试验站站长、扎根油料科研33年的徐洪志就是带来这些“变化”的贡献者之一。
潜心搞科研
实现油菜单产量提高30公斤
“满足人们对油菜产品日益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这是徐洪志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概括。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徐洪志和他所在的创新团队成员首先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从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入手寻求突破。他们深入湖北、青海、陕西等省,收集油菜育种资源,在数万份资源中,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找到了1个不育株,并找到了保持不育性的一套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我市第一个“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诞生,其迅速成为当时油菜主推品种。该品种将当时油菜单产水平提高了30公斤左右。
但很少有人了解,在这个品种诞生之前,为了抢抓时间寻找合适的夏繁基地,徐洪志跑遍了云南、青海、湖北及本地高山区相关区域。“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从万州到巫溪一天只有一班车,要坐10多个小时,到了乡镇已是凌晨一两点钟了。太晚找不到歇脚的地方,有时候只能在马路边将就一晚,第二天再往山上赶。”徐洪志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徐洪志和团队的努力,培育出了符合不同时代要求的新品种。33年来,徐洪志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12项。育成油菜新品种10个,这些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累计推广面积达666700余平方米,创社会经济效益过20亿元。
扎根实验室
油菜品质改良获得重大突破
产量提升了,品质也得改良。改良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双低”,即油菜籽中的芥酸含量和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要低。“双低”检测需要仪器设备,而当时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徐洪志不甘落后,他千方百计终于争取到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实验室供他们实验和检测。从2004年到2010年,徐洪志团队常年携带数千份材料到西南大学,利用对方挪出的时间,24小时不休息进行检测。虽然苦累,但他从不抱怨,也从未放弃。
2010年,三峡农业科学院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通过重庆市和国家双重审定,并很快实现了成果转化,被推广到重庆市和长江中游广阔油菜产区。
扶贫助农
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的实惠
除了科研工作者、油菜“专家”,徐洪志还有一个“重要身份”——重庆市科技特派员。
“我们的愿望就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的实惠。”徐洪志说。
为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徐洪志提出丘陵山区油菜生产要节本增效应走轻简化、机械化和多元化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并落实到了科研实践中。2009年至2016年,徐洪志在龙驹镇开展油菜免耕试验示范,到当地农户闫本学家拉家常、干农活、交朋友,让其先行先试。从该镇无一株免耕栽培的油菜到全镇100%采用免耕栽培,科技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0元左右,产量不减反增,综合效益达每亩500元左右。
近年来,徐洪志提出的举办油菜花节带动乡村旅游的油菜发展思路也被众多区县采用,收效显著。他还坚持开展秦巴山区、五陵山区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油菜产业扶贫,长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促进了当地油菜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
创新探索
让油菜产品功能多样化
油菜产品的多功能开发,是徐洪志和他所在团队目前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产的优质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单不饱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最适宜人体需要,且是非转基因的,可以说是最好的食用油。”徐洪志说,为了让这种“最好的食用油”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他正在探索对油菜籽脂肪酸成分进行改良,探索功能型菜籽油。未来通过改良,菜籽油、油菜苔及油脂深加工产品也会有不同的功能,包括可以补钙、补硒、补充维生素、改善视力、改善生育能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等。
除此之外,在早熟观花稳产型油菜新品种研制方面,徐洪志也一直在努力。
“创新是生命。科研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大家用上我们研究的产品,我就觉得很满足了,人生也很有价值。”徐洪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