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今日开馆
24小时不打烊 让百姓看见文明
今(22)日,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在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新鲜开馆。

“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今日开馆
24小时不打烊 让百姓看见文明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2日16时讯(记者 赵铁琥 通讯员 罗莎)从乡下进城务工,在李家沱林荫社区做了一名清洁工的张天伦没想到,因为拾金不昧,他的事迹竟成为一家博物馆的珍藏之一。一个普通饭盒、一本旧笔记本,包括张天伦当年拣到的那个旧挎包……今(22)日,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在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新鲜开馆。该博物馆以24小时不闭馆的方式把带着温度和故事的“巴南好人”物件露天存列,将市民身边的好人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百姓身边。

“巴小萱遇见文明·百姓博物馆”导视简介。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一个物件背后有一个温情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巴南西流沱小镇现场看到,这个百姓博物馆由一个个立式柜体组成,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扫描图文区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这些身边好人更多更详细的新闻报道。

展示柜里一个普通的旧饭盒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旧饭盒看着普通,其实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由社区干部担任的百姓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前几年李家沱街道群乐村村民刘祥鹅,为孤寡老人赵老伯义务送饭的那个饭盒。

2009年,群乐村年近八旬的赵老伯病倒了,刘祥鹅主动找到村党委,表示要义务为赵老伯送饭。就这样,这位家境并不富裕,且自己都已年过六旬的老人,在长达6年时间里,不仅为老人送饭、洗衣,还主动带老人看病就医,一直到老人离世。2015年,刘祥鹅被评为巴南区“第二届感动巴南十大人物”。

正在认真参观文明物件的逛馆市民。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清洁工:没想到我成了名人

百姓博物馆展示的物件背后,个个都有温情的故事:一把指甲剪,讲述着照料有智力障碍的堂叔长达10年的唐正碧的故事,那指甲剪是他长年为堂叔剪指甲用的;一叠记账单,记录了把邻居当亲人的李先池的故事,那记账单则是她为智残邻居购买生活用品所用的;一条丝巾,藏着创业回报社会招聘了大量下岗女工的企业家梁凤梧的故事,那丝巾是女职工外出旅游时特意为她买回来的;一把抓挠,则见证了照顾继父如亲生父亲的聂章木的故事,聂章木就是用这把抓挠为继父挠痒……

这其中有一只挎包,它的背后是拾金不昧的清洁工张天伦的故事。

每个展示着身边好人物件的立柜上,不仅有图文简介还有相关新闻报道的二维码,市民可扫码了解更多。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我首先感到很惊讶,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情,没想到我成了名人!”去年,巴南区李家沱街道林荫社区清洁工张天伦在做清洁时拣到一个挎包,发现里面有总计1000多元的“碎碎钱”,估计失主经济也不宽裕,便在原地等了三天,终于等来了失主——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在百姓博物馆看到那个曾经熟悉的挎包和自己的照片、事迹,这位进城农民工在惊讶的同时非常自豪:“这是在激励我要做一辈子好人!”

巴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表示,“物见”,即“物件”,也含实物见证的意思。“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物件虽小,却见证了小人物的人间大爱,或是崇高境界。它们静默在这个百姓博物馆里,述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将文明社会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真情真爱展现出来。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曾经,老百姓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在评选活动结束后仅留下一个证书、一张照片、一篇报道,缺乏长期、具象的物质存在。而此次“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的开馆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

“来自百姓身边的好人,当然需要被百姓记住,我们一度思考的是,以怎样的创新方式让百姓更好的记住他们身边的好人,这就需要一个物件能够承载那段过往。”巴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该部创新实施“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家博物馆”,从此让身边的好人鲜活地呈现在百姓身边,并将传统评选活动的“见人见事”,向“见人见事见物”提升。  

开馆当天“巴小萱遇见文明·百姓博物馆”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相较传统博物馆或陈列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太少等局限,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缺陷,“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家博物馆”则既无门槛,也无需楼堂馆所,以24小时不打烊不闭馆的露天存放展示的方式,散落在大街小巷百姓的茶余饭后。

“这里面好几位好人我都认识,现在他们以这种方式长久出现在身边,感到既亲和又亲近。”合建社区居民李小娥带着小孙子前来参观,逐一把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讲给孙子听。她说:“随时可以来参观,以这种方式教育小孩子,太有真实感了。”

专程赶到看“新鲜”的南岸区市民陈玥认为,“最大程度地亲近百姓,做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这个‘百姓博物馆’名副其实!”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今日开馆
24小时不打烊 让百姓看见文明

2019-11-22 16:36:19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2日16时讯(记者 赵铁琥 通讯员 罗莎)从乡下进城务工,在李家沱林荫社区做了一名清洁工的张天伦没想到,因为拾金不昧,他的事迹竟成为一家博物馆的珍藏之一。一个普通饭盒、一本旧笔记本,包括张天伦当年拣到的那个旧挎包……今(22)日,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在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新鲜开馆。该博物馆以24小时不闭馆的方式把带着温度和故事的“巴南好人”物件露天存列,将市民身边的好人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百姓身边。

“巴小萱遇见文明·百姓博物馆”导视简介。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一个物件背后有一个温情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巴南西流沱小镇现场看到,这个百姓博物馆由一个个立式柜体组成,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扫描图文区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这些身边好人更多更详细的新闻报道。

展示柜里一个普通的旧饭盒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旧饭盒看着普通,其实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由社区干部担任的百姓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前几年李家沱街道群乐村村民刘祥鹅,为孤寡老人赵老伯义务送饭的那个饭盒。

2009年,群乐村年近八旬的赵老伯病倒了,刘祥鹅主动找到村党委,表示要义务为赵老伯送饭。就这样,这位家境并不富裕,且自己都已年过六旬的老人,在长达6年时间里,不仅为老人送饭、洗衣,还主动带老人看病就医,一直到老人离世。2015年,刘祥鹅被评为巴南区“第二届感动巴南十大人物”。

正在认真参观文明物件的逛馆市民。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清洁工:没想到我成了名人

百姓博物馆展示的物件背后,个个都有温情的故事:一把指甲剪,讲述着照料有智力障碍的堂叔长达10年的唐正碧的故事,那指甲剪是他长年为堂叔剪指甲用的;一叠记账单,记录了把邻居当亲人的李先池的故事,那记账单则是她为智残邻居购买生活用品所用的;一条丝巾,藏着创业回报社会招聘了大量下岗女工的企业家梁凤梧的故事,那丝巾是女职工外出旅游时特意为她买回来的;一把抓挠,则见证了照顾继父如亲生父亲的聂章木的故事,聂章木就是用这把抓挠为继父挠痒……

这其中有一只挎包,它的背后是拾金不昧的清洁工张天伦的故事。

每个展示着身边好人物件的立柜上,不仅有图文简介还有相关新闻报道的二维码,市民可扫码了解更多。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我首先感到很惊讶,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情,没想到我成了名人!”去年,巴南区李家沱街道林荫社区清洁工张天伦在做清洁时拣到一个挎包,发现里面有总计1000多元的“碎碎钱”,估计失主经济也不宽裕,便在原地等了三天,终于等来了失主——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在百姓博物馆看到那个曾经熟悉的挎包和自己的照片、事迹,这位进城农民工在惊讶的同时非常自豪:“这是在激励我要做一辈子好人!”

巴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表示,“物见”,即“物件”,也含实物见证的意思。“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物件虽小,却见证了小人物的人间大爱,或是崇高境界。它们静默在这个百姓博物馆里,述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将文明社会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真情真爱展现出来。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曾经,老百姓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在评选活动结束后仅留下一个证书、一张照片、一篇报道,缺乏长期、具象的物质存在。而此次“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的开馆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

“来自百姓身边的好人,当然需要被百姓记住,我们一度思考的是,以怎样的创新方式让百姓更好的记住他们身边的好人,这就需要一个物件能够承载那段过往。”巴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该部创新实施“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家博物馆”,从此让身边的好人鲜活地呈现在百姓身边,并将传统评选活动的“见人见事”,向“见人见事见物”提升。  

开馆当天“巴小萱遇见文明·百姓博物馆”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相较传统博物馆或陈列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太少等局限,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缺陷,“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家博物馆”则既无门槛,也无需楼堂馆所,以24小时不打烊不闭馆的露天存放展示的方式,散落在大街小巷百姓的茶余饭后。

“这里面好几位好人我都认识,现在他们以这种方式长久出现在身边,感到既亲和又亲近。”合建社区居民李小娥带着小孙子前来参观,逐一把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讲给孙子听。她说:“随时可以来参观,以这种方式教育小孩子,太有真实感了。”

专程赶到看“新鲜”的南岸区市民陈玥认为,“最大程度地亲近百姓,做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这个‘百姓博物馆’名副其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宋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