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太原镇高桥村百花酿成蜜 幸福“蜂”中来
立冬已过,天气渐冷,重庆万州七曜山下已落叶纷纷。“冬季天气冷、气温低,要做好蜜蜂越冬的各项准备,为第二年春天采蜜打下基础。”昨(24)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高桥村4组看到,曾凡成正在为张祖强讲解中蜂冬管注意事项。“蜂群在室外越冬,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的场地放置蜂箱。”张祖强一边听,一边点了点头。

彭水太原镇高桥村百花酿成蜜 幸福“蜂”中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亚军 冉若兰)立冬已过,天气渐冷,重庆万州七曜山下已落叶纷纷。“冬季天气冷、气温低,要做好蜜蜂越冬的各项准备,为第二年春天采蜜打下基础。”昨(24)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高桥村4组看到,曾凡成正在为张祖强讲解中蜂冬管注意事项。“蜂群在室外越冬,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的场地放置蜂箱。”张祖强一边听,一边点了点头。

要想脱贫致富,就要走产业发展之路。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产业是否能让村民实现增收?是太原镇政府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太原镇毗邻七曜山,植被丰富、蜜源众多,培植了油菜、五倍子、乌桕、荆条、黄柏等天然蜜源,是蜜蜂的“天堂”。拥有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太原镇中蜂养殖却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在走访摸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镇养蜂的村民并不是很多,养蜂大户更少。”太原镇政府工作人员冯万奎说。

曾凡成(右)在查看蜂箱。通讯员 李亚军 摄

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天然的区位优势,为何镇里的养蜂大户却不多?

答案是:缺技术。

如何将区位优势利用起来,让蜜蜂养殖成为全镇的“甜蜜产业”?

答案是:为村民送技术。

于是,镇农服中心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定期进行蜂农培训,并深入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镇政府联系到当地的养蜂大户曾凡成,让他作为技术顾问,为蜂农讲解中蜂养殖技巧,让有养蜂意向的村民有了一位“好老师”。

“我们还通过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进来,目前全镇养蜂十群以上的有64户,其中贫困户21户,共700多群。全镇中蜂保有量达3000多群,估计产值300多万。”冯万奎介绍到。

蜂蜜功效多,常吃不仅美容养颜,对身体也有好处,太原镇的中蜂蜜原生态,口感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据冯万奎介绍,养蜂的收入十分可观,在太原镇,养蜂较多的蜂农一年可以赚到四五万,少的也能赚到一万左右,“毫不夸张的说,养蜂的都赚到钱了。”

如今,在太原镇,总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蜂箱,成群纷飞的蜂蜜和蜂农脸上溢出的笑容。

已经养了16年中蜂的曾凡成在中蜂养殖上经验丰富,在当地蜂农眼中,俨然是一位“养蜂专家”。

谈及“养蜂专家”这个词,曾凡成很是谦虚:“我不过就是比他们养蜂养得早一点,时间久一点,经验丰富一点。”

养蜂多年的曾凡成见证了蜂桶从一开始的圆桶到现在的新式方桶的转变,“方桶养蜂不仅便于观察,好管理,蜂蜜产量也比圆桶高,十群蜜蜂一年能产蜜80斤左右,现在全镇养蜂基本都是用方桶。”

曾凡成所培育的蜂群蜂种在太原镇很受欢迎,蜂农基本上都在他手中购买蜂种。

“他们在我这儿买蜂种,我就要教他们怎么养。”教技术,讲技巧,谁家养蜂遇到问题曾凡成都上门现场手把手指导,有时候实在抽不开身就用电话指导。

“养蜂的技术也不是很难,通过讲解,大家都能掌握。”从蜜蜂的习性到赶花,从蜜蜂越冬的各项准备到冬季养蜂的注意事项,曾凡成将自己所掌握的养蜂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蜂农。

在曾凡成的指导下,不少贫困户都通过养蜂走上了增收之路。

张祖强在制作蜂脾。通讯员 李亚军 摄

田维本是麒麟村的贫困户,一直想发展产业,但苦于没有门路。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他开始养殖蜜蜂。

没有技术,田维本吃了不少苦头,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田维本与曾凡成结为了对子,由曾凡成专门指导,田维本成为了曾凡成的“学生”。

“感谢‘曾老师’的悉心教导,我现在也是养蜂的一把好手了。”田维本坦言,如果没有曾凡成的帮助,他的中蜂养殖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现在,田维本养蜂数量已有51群,年收入达四万左右,这不仅让他成功的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让更多农户和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张祖强也是曾凡成的“学生”之一。

年满50岁的张祖强是高桥村4组的贫困户,因家属生病,孩子上学,2014年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

“虽然被评为贫困户,但是我不想永远当贫困户。”这是张祖强的心声,“看到大家养蜂都赚了钱,我也想着养蜂。”于是,2016年,张祖强从曾凡成手中购买了10群中蜂,也走上了养蜂之路。

“刚开始没得经验,不懂怎么养,就向别人请教。”曾凡成成了张祖强最好的老师。

在曾凡成的言传身教下,张祖强不仅学会了养蜂,还学会了自己培育蜂王,自己制作蜂箱和蜂脾。

来到张祖强家,一眼便看到标上了序号、摆放整齐的蜂箱。

“这些蜂箱都是我自己抽空做的,节约了不少钱。”张祖强指着家门口整齐排列的五十几个蜂箱笑着道。

曾凡成和张祖强交流经验。通讯员 李亚军 摄

张祖强家的柴房整齐地堆放着一堆木板,这是张祖强制作蜂箱和蜂脾的原材料。

斧头、木板、铁钉、铁丝、钳子……将工具准备齐全,不过十分钟,张祖强熟练地将蜂脾制作完毕。

张祖强将制作好的蜂脾放入蜂箱,迅速将蜂箱盖上。

“冬天要减少增光,也要减少蜂箱的震动,避免扰乱蜂群生活。”张祖强说,等到春天,他就要将蜂箱全都搬到七曜山林场赶花,“为了采到合适的蜂蜜,我们养蜂人总是带着蜜蜂往花开的地方赶,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外面,和蜜蜂一起度过。”

养蜂3年的张祖强也有了自己的养蜂心得:“蜜蜂也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你让它吃饱了,它就多产蜜。”

有镇上定期进行的蜂农技术培训,也有曾凡成这位老师的指导,张祖强的养蜂之路走得十分顺利,在今年终于成功甩掉了贫困帽。

“我买的10群中蜂不断发展,最多的时候达到了80多群,第一年养蜂我就赚了一万多,第二年赚了三万多,今年我赚了五万多。”一盘账,张祖强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中蜂养殖规模,争取发展到100多群。”张祖强信心满满地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太原镇高桥村百花酿成蜜 幸福“蜂”中来

2019-11-25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李亚军 冉若兰)立冬已过,天气渐冷,重庆万州七曜山下已落叶纷纷。“冬季天气冷、气温低,要做好蜜蜂越冬的各项准备,为第二年春天采蜜打下基础。”昨(24)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高桥村4组看到,曾凡成正在为张祖强讲解中蜂冬管注意事项。“蜂群在室外越冬,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的场地放置蜂箱。”张祖强一边听,一边点了点头。

要想脱贫致富,就要走产业发展之路。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产业是否能让村民实现增收?是太原镇政府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太原镇毗邻七曜山,植被丰富、蜜源众多,培植了油菜、五倍子、乌桕、荆条、黄柏等天然蜜源,是蜜蜂的“天堂”。拥有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太原镇中蜂养殖却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在走访摸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镇养蜂的村民并不是很多,养蜂大户更少。”太原镇政府工作人员冯万奎说。

曾凡成(右)在查看蜂箱。通讯员 李亚军 摄

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天然的区位优势,为何镇里的养蜂大户却不多?

答案是:缺技术。

如何将区位优势利用起来,让蜜蜂养殖成为全镇的“甜蜜产业”?

答案是:为村民送技术。

于是,镇农服中心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定期进行蜂农培训,并深入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镇政府联系到当地的养蜂大户曾凡成,让他作为技术顾问,为蜂农讲解中蜂养殖技巧,让有养蜂意向的村民有了一位“好老师”。

“我们还通过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进来,目前全镇养蜂十群以上的有64户,其中贫困户21户,共700多群。全镇中蜂保有量达3000多群,估计产值300多万。”冯万奎介绍到。

蜂蜜功效多,常吃不仅美容养颜,对身体也有好处,太原镇的中蜂蜜原生态,口感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据冯万奎介绍,养蜂的收入十分可观,在太原镇,养蜂较多的蜂农一年可以赚到四五万,少的也能赚到一万左右,“毫不夸张的说,养蜂的都赚到钱了。”

如今,在太原镇,总能看到排列整齐的蜂箱,成群纷飞的蜂蜜和蜂农脸上溢出的笑容。

已经养了16年中蜂的曾凡成在中蜂养殖上经验丰富,在当地蜂农眼中,俨然是一位“养蜂专家”。

谈及“养蜂专家”这个词,曾凡成很是谦虚:“我不过就是比他们养蜂养得早一点,时间久一点,经验丰富一点。”

养蜂多年的曾凡成见证了蜂桶从一开始的圆桶到现在的新式方桶的转变,“方桶养蜂不仅便于观察,好管理,蜂蜜产量也比圆桶高,十群蜜蜂一年能产蜜80斤左右,现在全镇养蜂基本都是用方桶。”

曾凡成所培育的蜂群蜂种在太原镇很受欢迎,蜂农基本上都在他手中购买蜂种。

“他们在我这儿买蜂种,我就要教他们怎么养。”教技术,讲技巧,谁家养蜂遇到问题曾凡成都上门现场手把手指导,有时候实在抽不开身就用电话指导。

“养蜂的技术也不是很难,通过讲解,大家都能掌握。”从蜜蜂的习性到赶花,从蜜蜂越冬的各项准备到冬季养蜂的注意事项,曾凡成将自己所掌握的养蜂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蜂农。

在曾凡成的指导下,不少贫困户都通过养蜂走上了增收之路。

张祖强在制作蜂脾。通讯员 李亚军 摄

田维本是麒麟村的贫困户,一直想发展产业,但苦于没有门路。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他开始养殖蜜蜂。

没有技术,田维本吃了不少苦头,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田维本与曾凡成结为了对子,由曾凡成专门指导,田维本成为了曾凡成的“学生”。

“感谢‘曾老师’的悉心教导,我现在也是养蜂的一把好手了。”田维本坦言,如果没有曾凡成的帮助,他的中蜂养殖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现在,田维本养蜂数量已有51群,年收入达四万左右,这不仅让他成功的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让更多农户和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张祖强也是曾凡成的“学生”之一。

年满50岁的张祖强是高桥村4组的贫困户,因家属生病,孩子上学,2014年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

“虽然被评为贫困户,但是我不想永远当贫困户。”这是张祖强的心声,“看到大家养蜂都赚了钱,我也想着养蜂。”于是,2016年,张祖强从曾凡成手中购买了10群中蜂,也走上了养蜂之路。

“刚开始没得经验,不懂怎么养,就向别人请教。”曾凡成成了张祖强最好的老师。

在曾凡成的言传身教下,张祖强不仅学会了养蜂,还学会了自己培育蜂王,自己制作蜂箱和蜂脾。

来到张祖强家,一眼便看到标上了序号、摆放整齐的蜂箱。

“这些蜂箱都是我自己抽空做的,节约了不少钱。”张祖强指着家门口整齐排列的五十几个蜂箱笑着道。

曾凡成和张祖强交流经验。通讯员 李亚军 摄

张祖强家的柴房整齐地堆放着一堆木板,这是张祖强制作蜂箱和蜂脾的原材料。

斧头、木板、铁钉、铁丝、钳子……将工具准备齐全,不过十分钟,张祖强熟练地将蜂脾制作完毕。

张祖强将制作好的蜂脾放入蜂箱,迅速将蜂箱盖上。

“冬天要减少增光,也要减少蜂箱的震动,避免扰乱蜂群生活。”张祖强说,等到春天,他就要将蜂箱全都搬到七曜山林场赶花,“为了采到合适的蜂蜜,我们养蜂人总是带着蜜蜂往花开的地方赶,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外面,和蜜蜂一起度过。”

养蜂3年的张祖强也有了自己的养蜂心得:“蜜蜂也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你让它吃饱了,它就多产蜜。”

有镇上定期进行的蜂农技术培训,也有曾凡成这位老师的指导,张祖强的养蜂之路走得十分顺利,在今年终于成功甩掉了贫困帽。

“我买的10群中蜂不断发展,最多的时候达到了80多群,第一年养蜂我就赚了一万多,第二年赚了三万多,今年我赚了五万多。”一盘账,张祖强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中蜂养殖规模,争取发展到100多群。”张祖强信心满满地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