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供销人】拒“高薪”为三农 他带领基层供销社二次创业效益翻三番
两份工作,一份是大城市每月4000多元的出纳,一份是1600元的肥料物资搬运工,如何选?这是2012年左右,重庆市万州区源阳供销社职工陈明面临的选择题,只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最美基层供销人】拒“高薪”为三农 他带领基层供销社二次创业效益翻三番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5日18时30分(记者 余春兰 曹建)两份工作,一份是大城市每月4000多元的出纳,一份是1600元的肥料物资搬运工,如何选?这是2012年左右,重庆市万州区源阳供销社职工陈明面临的选择题,只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既然选择,便风雨兼程。其后,陈明带着同事们,重新发扬供销社的“扁担”“背篼”精神,先后领办发展蔬菜、水产的3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00多户,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他说,供销社人有一种信念,在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要中,在帮助村民中,实现人生价值。而他,一坚持就是28年。

陈明下乡为农户送去化肥等农资物品。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摔跤后仍坚持送货到家

四十多年前的供销社门店内,人山人海,人们聊着天排着队等待买东西,热闹非凡。柜台内侧,少年时的陈明垫着脚尖才与柜台齐高,看着身为工作人员的父亲与村民的一交一付间,其乐融融。

“满足人民的生产需要,保障品质,保证不卖假货,提供诚挚服务。”这是陈明少时对供销社的通俗定义。

1991年,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供销社的一名职工。想着像父亲一样为村民服务。但然而顺畅日子没过多久,市场经济的大门徐徐推开,农村商店门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民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

源阳供销社虽覆盖着两镇三乡,但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荒芜,农资需求下降,供销社靠着服务品质艰难营运。

回忆起2010年的一次经历送化肥经历,陈明至今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陈明骑着摩托车在湿漉漉的泥泞路上行驶,车位搭着400斤肥料。路况不佳、货物又重,车子一甩一甩,小心翼翼实行,却前胎爆胎。人摔在了路上,手肘碰到硬石头,直接刺了一个洞,流血不止。他看了看流血的地方,“不是要害”,扶起摩托车,找来修理师傅,弄好后,又继续送肥料去。

送到村民家,村民们看到衣裤沾满泥的陈明,心疼地说,“路不好,可以改天再送。”

陈明笑笑,回应:“你们要,我们就快速送,耽搁你们干活,就不好了。”

而这样用心竭力为农服务的故事,在源阳供销社还有很多。

陈明指导农户配药施肥。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3000张便民卡开启“二次创业”

2012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亏损扩大,陈明临危受命,被推选任命为源阳供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

为使公司早日走出困境,他号召6名职工,重新发扬供销社的“扁担”“背篼”精神,开启源阳供销的“二次创业”。

他们印制了“便民服务卡”3000余张,走村串户发放到农民手中。承诺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货物多少,保证及时送货上门。

村民邓学胜的家离场镇有13公里路程。他需要物资,就喜欢直接找到陈明。邓学胜介绍,“少数肥料物资,其它人会考虑这趟下乡划算与否,如果量少就不愿意送,但陈明他们就愿意,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信任他们的原因。”

陈明说,供销社就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基层组织,如果一味的利益思考,则会违背它的初衷。

上任7年来,源阳供销社先后领办了武兴与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血毛羽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00多户,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在带动果蔬基地发展时,陈明还访市场当“营销人员”,邀请“商贩”进村收蔬菜,保障村民有路可销。在助推血毛羽专业合作社发展禽类和水产养殖时,陈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为合作社硬化道路。

如今,源阳供销蒸蒸日上,在万州区供销系统年度目标考核中屡获一等奖。2016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基层社标杆社,2018年销售总额、经济效益均比2012年翻了三番以上。

矢志为农服务,开创新事业的陈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拒“跳槽”守一线实现自我价值

深冬清晨6时30分许,武陵镇的集市才开街,只能看见模模糊糊的身影。

每逢赶集日,和商贩们一同赶早的就还有供销社的陈明及同事。查看市场秩序,筛查安全隐患,事情不大,却马虎不得。

“我们没有双休日、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概念。” 盘算着手指,陈明说,今年,11个月,他休息了4天,而且都是到成都有事,才休息。

这样的忙碌,他习以为常。

2012年,有亲戚看着他既辛苦,待遇又不好。给他介绍到成都做白领,他拒绝了。

2014年,有政府人员看中他的踏实肯干,邀请他回村担任村支书,他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的理由都类似:“我打小就在供销社,对供销社有感情了。”

陈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供销社红火的年代,自己手上经历过上百万的资金,所以并不执着于挣钱,如果为了钱,自己早就转行了。“我觉得一个人应该要体现他的价值,我觉得我的价值已经与供销社的理念融为了一体,村民有需要,我能满足他的需要,我就会感觉很快乐。”

从小陈到老陈,陈明在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第一线已有28年。岁月易老,却有一颗不变的初心不变——竭尽全力为农服务。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最美基层供销人】拒“高薪”为三农 他带领基层供销社二次创业效益翻三番

2019-11-25 18:37:2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5日18时30分(记者 余春兰 曹建)两份工作,一份是大城市每月4000多元的出纳,一份是1600元的肥料物资搬运工,如何选?这是2012年左右,重庆市万州区源阳供销社职工陈明面临的选择题,只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既然选择,便风雨兼程。其后,陈明带着同事们,重新发扬供销社的“扁担”“背篼”精神,先后领办发展蔬菜、水产的3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00多户,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他说,供销社人有一种信念,在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要中,在帮助村民中,实现人生价值。而他,一坚持就是28年。

陈明下乡为农户送去化肥等农资物品。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摔跤后仍坚持送货到家

四十多年前的供销社门店内,人山人海,人们聊着天排着队等待买东西,热闹非凡。柜台内侧,少年时的陈明垫着脚尖才与柜台齐高,看着身为工作人员的父亲与村民的一交一付间,其乐融融。

“满足人民的生产需要,保障品质,保证不卖假货,提供诚挚服务。”这是陈明少时对供销社的通俗定义。

1991年,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供销社的一名职工。想着像父亲一样为村民服务。但然而顺畅日子没过多久,市场经济的大门徐徐推开,农村商店门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民们购买商品再也不只认“供销社”一个门。

源阳供销社虽覆盖着两镇三乡,但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土地荒芜,农资需求下降,供销社靠着服务品质艰难营运。

回忆起2010年的一次经历送化肥经历,陈明至今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陈明骑着摩托车在湿漉漉的泥泞路上行驶,车位搭着400斤肥料。路况不佳、货物又重,车子一甩一甩,小心翼翼实行,却前胎爆胎。人摔在了路上,手肘碰到硬石头,直接刺了一个洞,流血不止。他看了看流血的地方,“不是要害”,扶起摩托车,找来修理师傅,弄好后,又继续送肥料去。

送到村民家,村民们看到衣裤沾满泥的陈明,心疼地说,“路不好,可以改天再送。”

陈明笑笑,回应:“你们要,我们就快速送,耽搁你们干活,就不好了。”

而这样用心竭力为农服务的故事,在源阳供销社还有很多。

陈明指导农户配药施肥。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3000张便民卡开启“二次创业”

2012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亏损扩大,陈明临危受命,被推选任命为源阳供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

为使公司早日走出困境,他号召6名职工,重新发扬供销社的“扁担”“背篼”精神,开启源阳供销的“二次创业”。

他们印制了“便民服务卡”3000余张,走村串户发放到农民手中。承诺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货物多少,保证及时送货上门。

村民邓学胜的家离场镇有13公里路程。他需要物资,就喜欢直接找到陈明。邓学胜介绍,“少数肥料物资,其它人会考虑这趟下乡划算与否,如果量少就不愿意送,但陈明他们就愿意,这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信任他们的原因。”

陈明说,供销社就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基层组织,如果一味的利益思考,则会违背它的初衷。

上任7年来,源阳供销社先后领办了武兴与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血毛羽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00多户,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在带动果蔬基地发展时,陈明还访市场当“营销人员”,邀请“商贩”进村收蔬菜,保障村民有路可销。在助推血毛羽专业合作社发展禽类和水产养殖时,陈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为合作社硬化道路。

如今,源阳供销蒸蒸日上,在万州区供销系统年度目标考核中屡获一等奖。2016年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基层社标杆社,2018年销售总额、经济效益均比2012年翻了三番以上。

矢志为农服务,开创新事业的陈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拒“跳槽”守一线实现自我价值

深冬清晨6时30分许,武陵镇的集市才开街,只能看见模模糊糊的身影。

每逢赶集日,和商贩们一同赶早的就还有供销社的陈明及同事。查看市场秩序,筛查安全隐患,事情不大,却马虎不得。

“我们没有双休日、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概念。” 盘算着手指,陈明说,今年,11个月,他休息了4天,而且都是到成都有事,才休息。

这样的忙碌,他习以为常。

2012年,有亲戚看着他既辛苦,待遇又不好。给他介绍到成都做白领,他拒绝了。

2014年,有政府人员看中他的踏实肯干,邀请他回村担任村支书,他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的理由都类似:“我打小就在供销社,对供销社有感情了。”

陈明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供销社红火的年代,自己手上经历过上百万的资金,所以并不执着于挣钱,如果为了钱,自己早就转行了。“我觉得一个人应该要体现他的价值,我觉得我的价值已经与供销社的理念融为了一体,村民有需要,我能满足他的需要,我就会感觉很快乐。”

从小陈到老陈,陈明在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第一线已有28年。岁月易老,却有一颗不变的初心不变——竭尽全力为农服务。

[责任编辑: 何燕宏]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