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生花 艺术打头 酉阳乡村艺术季诞生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6日12时50分讯(记者 李成 实习生 盛艳玲)伴随着叠石花谷的全面开放,作为其中的亮点和重头戏,酉阳乡村艺术季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7个月的时间里,17位艺术家齐聚酉阳板溪镇,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巧妙地融进当地特定的乡村文化中,打造出17件各具特色的乡村艺术作品,为板溪镇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作为酉阳乡村艺术季的第一季,板溪镇的艺术介入思路可以说是一种‘生成式’,立足于乡村本身的现实条件和文化基础,推动乡村民间人文生存方式的演变。”艺术家王林表示,“生成”需要渐进与更新,其关键在于传统乡村社会与现代化生活如何接轨。
据了解,酉阳板溪镇地处土家族、苗族边地,原属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打工为生,留守老人和孩子很难对新农村建设有所作为。
但令人欣喜的是,辖区山地上有一处特别景观,天然叠石遍布山野,间以四季花草芳香迷人。
“酉阳以桃花源景区与龚滩古镇闻名,既有的文旅资源丰富,回归乡野、乡情、乡愁之旅,正吸引众多游人前来。”王林表示,本次举办乡村艺术季,正是以叠石花谷农旅景观为契机,通过艺术创作融入山地环境和乡村生态,以此开展常态化的公共艺术活动。
王林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说,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把公共艺术意图、艺术家个人创造力与在地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据悉,本次酉阳乡村艺术季中艺术家们的创作构想,一是着力于器物,二是着眼于环境,三是着重在活动过程方面。
器物之于乡村,的确是历史载体与文化象征。与器物有关的创意大多直接取自当地质材,以竹、木、泥、石为主,通过异样化处理,或放大、或变形,让人产生意外惊奇之感,如傅中望《斗笠》、陈扬《里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幸鑫《火车》、单丞《农卷风》、冯扬《位置》等,其形态和体量的有意改变与重新组织,自有其在地方发生的特殊视觉效果。
更着眼于环境景观的艺术家,对场地的介入更直接、更主动、也更追求让人眼前一亮的“改观”之感,如曹晖《千秋雪》、张翔《星图》、陈扬《漂浮的树》、刘佳(女)《叠石露天剧场》、武小川《九曲十八道之镜墙》、赵明《日常景园》、李娜《宝·物》和张超《流年》等。这些作品或尊重场地现状以借题发挥,或创新文化符号以互动共生,既顺理成章,又非同寻常。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作品提炼出来的艺术构思,并不完全是实物性、实体性和实呈性的,而是特别看重艺术季活动的过程性呈现。这一点不仅和艺术季的时间连续性相关,而且强调了时间经历中作品之于关系美学的重要性。
李浏洋《不愿离去》、洛鹏《水印风雨桥》,利用喷雾、滴灌和水幕技术,将硬质景观柔化、虚化并使之不完全定形,因而有了更多与观者对话的时间功能。张超《流年》圆形和圆锥形的抽象构成,造就了身体可以全方位感知的乡村祭坛,而刘佳《悄悄话》则用收集声音的悬挑装置,为游客带来了偶发性的乡村现场试听体验。焦兴涛的《13896152193》则完全采用现成材料,用劈材堆成艺术家自己的手机号码,在展览过程与观众问答互动,并以手机奖励优胜者,最后燃点柴堆,将木炭还送给村民。——这几件作品有着不约而同的虚拟感和参与性,甚至包含着再创乡村仪式的演绎过程。
“酉阳乡村艺术季分不同地点、不同阶段实施,是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计划,值得认真观察与仔细研究。”王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