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老黄”带着50余户贫困户 养殖中蜂走出“甜蜜”脱贫路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塘乡黄金村二组村民钱书金刚收割完1500多斤蜂蜜,连忙打电话向师傅“老黄”打电话报喜。

彭水:“老黄”带着50余户贫困户 养殖中蜂走出“甜蜜”脱贫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2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8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廖唯 通讯员 李鹏)昨(27)日,笔者了解到,11月初,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塘乡黄金村二组村民钱书金刚收割完1500多斤蜂蜜,连忙打电话向师傅“老黄”打电话报喜:“非常感谢你的技术支持,我今年的176群中蜂产了1500斤蜂蜜,预计可以卖23万元哩!”

3年前,钱书金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发家致富。如今,他能成为该乡养蜂规模最大的蜂农,离不开扶贫干部“老黄”的技术指导。

黄显忠(右)向村民讲解蜜蜂安全过冬的技术要点。通讯员  李鹏  摄

老黄名叫黄显忠,是龙塘乡的一名扶贫干部,也是该乡养蜂贫困户的义务技术员。为了帮助他们甩掉贫困帽,他历时8年时间钻研养蜂技术,培养出了50余名中蜂养殖户,让一个个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之路。

一个心愿——因地制宜,为村民寻找脱贫路

老黄所在的龙塘乡地处偏远,8166人户籍人口中,建卡贫困户有704人,常年外出打工人口占总人口的1/4,留守老人占在家人口的1/3。

“穷。”老黄说,他在龙塘乡工作的19年里,亲眼看到村民常年辛勤劳作,要么肩挑背扛“修地球”,要么外出打零工,很多人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因此,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如何能使村民既留在村中,又能脱贫增收?

老黄发现,地处摩围山南麓的龙塘乡有着600米到1500米的海拔落差,境内植被覆盖率达62%,野生蜜源种类丰富,洋槐花、五倍子、野莓等野生植物的花期较长,具备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

再综合考虑龙塘乡留守人口的结构,老黄认为,养蜂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黄显忠(右一)向村民讲解蜜蜂养殖技术。通讯员  李鹏  摄

一场“豪赌”——用技术说话,打开僵持局面

养蜂是一门技术活,老黄其实也是一个门外汉。不过,他下定决心后,便苦心钻研养蜂技术,自掏腰包参加培训班,走访大户请教养蜂心得,阅读专业书籍汲取营养。他还自己养蜂,从传统的圆桶养殖到方箱养殖,从蜂王培育到蜂群保护,从蜂群越冬到蜂蜜采收……几年下来,他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总结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养蜂技术。

2014年,老黄开始引导他所驻的黄金村的贫困户养蜂,但不少村民持质疑态度:“养蜂不如种粮食,粮食起码能填饱肚子,养蜂要是失败了,只能拿来泡酒喝啦!”

哭笑不得的老黄向村民承诺:他免费提供蜂群和技术指导,并拿出1万元作为“保证金”。如果村民养蜂失败了,他赔偿1万元;如果成功了,不收1分钱。这场“豪赌”,被村民当成茶余饭后的玩笑传开了。

2016年,隔壁白金村的陈开华第一个找到老黄学养蜂。第二年秋天,陈开华养的10群蜂蜜卖了2000多元,令周边村民羡慕不已。

慢慢地,黄金村、白金村的村民开始小规模试养中蜂,老黄陆续带出几十名徒弟,发展了500多群蜂。

黄显忠(左)查看蜜蜂长势。通讯员 李鹏 摄

一个点子——培养示范户,带动贫困户

“如何割蜜不毁巢,如何提高蜂蜜品质,如何打开市场销路?”老黄说,随着养蜂村民的增多,种种新问题开始困扰着他。“我分身无术,仅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点子:培养示范户成为致富带头人,满足村民对养蜂技术的渴求。

很快,他组织全乡近百名养殖户集中开展养蜂培训,还组织示范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老黄要求,示范户为贫困户垫资提供蜂群,他负责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待贫困户的蜂蜜上市后,再支付示范户的垫付款。

家住双龙村一组的汪林江需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他拜老黄为师养蜂后,终于在2017年成功脱贫。今年,汪林江的养蜂规模已达39群,产蜜200多斤,产值近3万元。

双龙村村民文书怀虽不是建卡贫困户,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老黄同样将他收为徒弟,帮助他养蜂40群,年稳定增收近4万元。

庹真虎、罗远洋、高文国……一个个困难群众通过养蜂摘掉了贫困帽,今年全乡1500余群中蜂的年产值将达150余万元。

一个决定——让蜂蜜销售搭上电商快车

面对销售难题,老黄决定打造一个属于龙塘乡的蜂蜜品牌,将生态环保的优质蜂蜜推向电商平台。

2018年,老黄为龙塘乡蜂蜜注册了“摩围蜜语”商标后表示,贫困户的蜂蜜品质只要达到了相应标准,便可免费使用这一商标。

后来,他又委托女儿开了一家同名微店,免费为全乡贫困户代销蜂蜜。这段时间他又捣鼓起网上直播,想以此增加蜂蜜销量。

“只要群众有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增收的能力,他们就能真脱贫、不返贫。”老黄说,他今年56岁,还过4年就要退休了,他计划的退休生活就是带着蜂农一起,继续闯市场。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彭水:“老黄”带着50余户贫困户 养殖中蜂走出“甜蜜”脱贫路

2019-11-28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8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廖唯 通讯员 李鹏)昨(27)日,笔者了解到,11月初,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塘乡黄金村二组村民钱书金刚收割完1500多斤蜂蜜,连忙打电话向师傅“老黄”打电话报喜:“非常感谢你的技术支持,我今年的176群中蜂产了1500斤蜂蜜,预计可以卖23万元哩!”

3年前,钱书金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发家致富。如今,他能成为该乡养蜂规模最大的蜂农,离不开扶贫干部“老黄”的技术指导。

黄显忠(右)向村民讲解蜜蜂安全过冬的技术要点。通讯员  李鹏  摄

老黄名叫黄显忠,是龙塘乡的一名扶贫干部,也是该乡养蜂贫困户的义务技术员。为了帮助他们甩掉贫困帽,他历时8年时间钻研养蜂技术,培养出了50余名中蜂养殖户,让一个个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之路。

一个心愿——因地制宜,为村民寻找脱贫路

老黄所在的龙塘乡地处偏远,8166人户籍人口中,建卡贫困户有704人,常年外出打工人口占总人口的1/4,留守老人占在家人口的1/3。

“穷。”老黄说,他在龙塘乡工作的19年里,亲眼看到村民常年辛勤劳作,要么肩挑背扛“修地球”,要么外出打零工,很多人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因此,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如何能使村民既留在村中,又能脱贫增收?

老黄发现,地处摩围山南麓的龙塘乡有着600米到1500米的海拔落差,境内植被覆盖率达62%,野生蜜源种类丰富,洋槐花、五倍子、野莓等野生植物的花期较长,具备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

再综合考虑龙塘乡留守人口的结构,老黄认为,养蜂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黄显忠(右一)向村民讲解蜜蜂养殖技术。通讯员  李鹏  摄

一场“豪赌”——用技术说话,打开僵持局面

养蜂是一门技术活,老黄其实也是一个门外汉。不过,他下定决心后,便苦心钻研养蜂技术,自掏腰包参加培训班,走访大户请教养蜂心得,阅读专业书籍汲取营养。他还自己养蜂,从传统的圆桶养殖到方箱养殖,从蜂王培育到蜂群保护,从蜂群越冬到蜂蜜采收……几年下来,他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总结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养蜂技术。

2014年,老黄开始引导他所驻的黄金村的贫困户养蜂,但不少村民持质疑态度:“养蜂不如种粮食,粮食起码能填饱肚子,养蜂要是失败了,只能拿来泡酒喝啦!”

哭笑不得的老黄向村民承诺:他免费提供蜂群和技术指导,并拿出1万元作为“保证金”。如果村民养蜂失败了,他赔偿1万元;如果成功了,不收1分钱。这场“豪赌”,被村民当成茶余饭后的玩笑传开了。

2016年,隔壁白金村的陈开华第一个找到老黄学养蜂。第二年秋天,陈开华养的10群蜂蜜卖了2000多元,令周边村民羡慕不已。

慢慢地,黄金村、白金村的村民开始小规模试养中蜂,老黄陆续带出几十名徒弟,发展了500多群蜂。

黄显忠(左)查看蜜蜂长势。通讯员 李鹏 摄

一个点子——培养示范户,带动贫困户

“如何割蜜不毁巢,如何提高蜂蜜品质,如何打开市场销路?”老黄说,随着养蜂村民的增多,种种新问题开始困扰着他。“我分身无术,仅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点子:培养示范户成为致富带头人,满足村民对养蜂技术的渴求。

很快,他组织全乡近百名养殖户集中开展养蜂培训,还组织示范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老黄要求,示范户为贫困户垫资提供蜂群,他负责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待贫困户的蜂蜜上市后,再支付示范户的垫付款。

家住双龙村一组的汪林江需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他拜老黄为师养蜂后,终于在2017年成功脱贫。今年,汪林江的养蜂规模已达39群,产蜜200多斤,产值近3万元。

双龙村村民文书怀虽不是建卡贫困户,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老黄同样将他收为徒弟,帮助他养蜂40群,年稳定增收近4万元。

庹真虎、罗远洋、高文国……一个个困难群众通过养蜂摘掉了贫困帽,今年全乡1500余群中蜂的年产值将达150余万元。

一个决定——让蜂蜜销售搭上电商快车

面对销售难题,老黄决定打造一个属于龙塘乡的蜂蜜品牌,将生态环保的优质蜂蜜推向电商平台。

2018年,老黄为龙塘乡蜂蜜注册了“摩围蜜语”商标后表示,贫困户的蜂蜜品质只要达到了相应标准,便可免费使用这一商标。

后来,他又委托女儿开了一家同名微店,免费为全乡贫困户代销蜂蜜。这段时间他又捣鼓起网上直播,想以此增加蜂蜜销量。

“只要群众有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增收的能力,他们就能真脱贫、不返贫。”老黄说,他今年56岁,还过4年就要退休了,他计划的退休生活就是带着蜂农一起,继续闯市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