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扶贫扶智 丰都这位老师是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日讯(通讯员 杜成波)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丰都县委、县政府切实增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以良好的教育帮助更多贫困家庭“拔穷根”,走上致富道路。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或组织党员、或派出中层以上干部、或组织教师结对帮扶贫困户,绝不让任何孩子在教育路上掉队。11月29日,笔者深入丰都县第一中学校,与有结对帮扶工作的教师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初次见到这位老师,是在丰都一中高三年级教师办公室里。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桌角的花是教师节时学生悄悄送上的惊喜。电脑界面上是一堆有关高三整个年级考试的数据,她正忙着做成绩分析,为接下来的冲刺复习提供参考。
她叫范燕,大学本科,才工作六年的她,如今已是优秀党员、教研组长、年级主任、县级优秀教师……近日,笔者深入校园走访,把这个活泼却不失严谨的辛勤园丁呈现给大家。
在校园里,大家都亲切的叫她“范老师”。范燕留着长发,温婉大方,让人倍感亲切。
因为热爱文学,所以大学里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因为心中有一份对语文教学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笃定,所以她毕业后选择走上三尺讲台。
高三(2)班的语文课堂上,透过窗户看到了课堂上范燕的身影。区别于先前的和蔼可亲,此刻的她细致严谨。考虑到高三已进入冲刺阶段,她提前把高中语文的知识分板块做好了系统整理。讲台上的她聚精会神,多媒体教材搭配鲜活的讲解,将高考考点细化在课堂让学生咀嚼、吸收。同学们思如风发,言如泉涌,交流中流溢着智慧与魅力。
交谈中,范燕提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村学校的生源素质和教育资源无法与城里比肩。她说,由于某些学生的基础有限,有时候一堂课呈现的状态达不到她预期要求,她自己就会产生隐约的失落感,就好像对着空谷费力喊叫却听不见回音。但是她也在反思,是否是因为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
“她承认自己偶尔也会急躁冒进,所以她现在改进的方向是淘汰‘满堂灌’的方法,尽量让课程通俗易懂,让学生主动获取。”同事林永红说,充满烟火气的讲解也许更适合农村孩子的口味,需要态度的改变、努力的改变,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采访中,笔者翻阅范燕的笔记本,发现了这样一篇日记:入户走访开始,一路上,我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我帮扶的对象刚好是自己的学生岑露林,在这之前对于他家里的情况,我早就了熟于心。此刻,我内心百感交集,不知如何面对他的家人,这个学生家里条件困难,想放弃学习,我当时听着特别不是滋味,就想着先去家里了解情况之后再跟他聊聊……
思着想着,不知不觉就到他家了,只见一间小小的黄土墙,房内空间并不大,两张破旧的木床并排而放,床上散乱堆着几件衣物,床上躺着一个瘦小的中年男子,如果你不仔细找寻,还真看不到他。床右边是一条黑黝黝的长木凳,凳子右边是一个褐色的大塑料桶,这是为了方便病人大小便,桶上方一根绳子斜搭着一块蓝白相间的布,就是窗户了。
进屋后我无处安放内心复杂的自己,便自寻了一张小凳斜坐在门口边上。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这个姿势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取而代之的是深深地震撼与思考:我得想法让他好好学习,只有他走出去了,这个家才有希望和奔头。
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每月发放生活补助,所有惠民政策都考虑了这个学生。“我经常找他聊天谈心,举了很多辍学无果的例子,以此打消了他放弃学业的念头,他语文不好,我就每周给他印题,做了我再讲解,然后又做……”范燕说,很高兴地看到,孩子信心重拾,当年考上一所专科学校,如今已读大二了。
“孩子们的早恋是一道最敏感的话题,但‘宜疏不宜堵’。”范燕回忆,班上有一个熊姓女生陷入早恋,她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而是利用周末邀请孩子到家促膝长谈,给学生信任,最终帮她把心收回到学习上来。
从初上讲台的内敛羞涩到如今的沉稳淡定,是什么给范燕能量?让她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一句“这些只是更多同事共同的底色”的回答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