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供销人】棉花堆里的坚韧 她坚守新疆13年创造利润3000万
杨小燕,46岁的重庆女子,是重庆市棉麻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阿克苏渝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4年来,她常年出差在新疆,坚守在收棉工作第一线。

【最美基层供销人】棉花堆里的坚韧 她坚守新疆13年创造利润3000万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2-0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12月2日20时讯(记者 余春兰 曹建)11月底的新疆气温已经十分低了,寒风席卷着平坦宽阔的大地,杨小燕裹了裹身上的厚棉袄,快速行走。她要赶在棉农到达阿克苏渝棉农业有限公司之前,安排部署当天的棉花收购工作。

杨小燕,46岁的重庆女子,是重庆市棉麻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阿克苏渝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4年来,她常年出差在新疆,坚守在收棉工作第一线。儿子高考、母亲重病、丈夫手术几个关键节点,她都“失约”。不是她不爱家,只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也不是没有其他工作供选择,可她觉得与棉农打交道能体现“为农服务”的价值,所以长期坚持,并甘愿坚持。

扎根一线 美娇娥变女汉子 

进入隆冬,树上还挂着冰,杨小燕便出了门。冷风吹来,身边的年轻同志忍不住搓了搓脸颊,她看着,笑说:“以后习惯了,脸上就不会感觉那么疼了。”

关于新疆的冷风,杨小燕确实习惯了。

2005年,在重庆棉麻集团工作了两年的杨小燕,因低调务实、工作细致认真,被派往新疆,成为收购站点的收购员。

远赴新疆,杨小燕就体会到了“人生地不熟”尴尬。

新疆的棉农很多是当地的维族人,杨小燕听不懂维语,就把价格、斤数等写在纸上,通过关键阿拉伯数字来交流。

极端的寒冷气候,也是“拦路虎”之一。冬季寒风风夹杂着沙子,吹在脸上能明显感觉到刺痛,几场大风之后,皮肤就明显变糟。

“办法总比苦难多。”杨小燕有空,就去找懂汉语的当地人学维语。冬季里裹的衣服也越来有多,娇美女子成为能扛能搬的女汉子。

努力之下,杨小燕获得当地棉农的认可,也获得领导认可。2009年,开始全面负责重棉集团在新疆的棉花工作。

作为负责人的杨小燕,依旧在一线和棉农打交道,甚至更忙了。她不仅在棉花收购季长时间坚守新疆收棉厂一线,还要在棉花生长期,跑遍南北疆,考察不同区域籽棉的生长情况,选取棉花涨势最优、品质最好区域建立收购点并进行收购。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公司开展棉花收购业务以来,她一共带队入疆收棉 11次,共收购籽棉13.75万吨,销售皮棉11万吨,为公司创造利润1569万余元。

为农解难 开辟绿色通道

从农村出来,能感受到农民辛苦。无论是菜农,还是棉农。

“我信赖重棉集团,也愿意长期与它合作,就是因为杨小燕理解我们,愿意帮我们。”目前正是收摘棉花的季节,谈到自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棉花销售问题,新疆阿瓦提的棉农张金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两年前,同样时采收季节。张金生妻子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棉花通常采用的都是先卖先付款方式,将尾款付给棉农。而当年棉花整体出现销售难,许多棉花厂都资金出现紧张,无奈之下,张金生找到杨小燕。了解到张金生的难处之后,杨小燕多方协调,把收棉款给了张金生。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当有些棉农急于还贷款、资金紧张,杨小燕只要知道,在可行的情况下,她都会“急农所急”想办法协调。

经过10多年对新疆棉花的研究,杨小燕发现收棉工作包厂费用逐年增加,收棉工作因为无固定工厂而逐渐被动,集团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她向公司创新提出了在新疆建立自有棉花加工基地的思路。 

2018年,她负责的位于长绒棉之乡阿瓦提的集团棉花加工基地,生产出了首批“重棉集团”品牌的皮棉,为集团发展成为纺织品综合贸易商奠定基础。

新疆阿瓦提的棉农艾买尔说,过去从棉花下种开始,心里就打鼓怎么才能顺利卖出去,“现在不一样了,与重庆棉麻集团合作,我心里特别踏实!”

艾买尔提心里的石头落地,这得益于重庆棉麻集团近年来在新疆阿瓦提地区的收棉政策——只要棉花质量过关,集团都会按需收购。

棉农得实惠,公司得发展,重庆纺织行业得繁荣发展。就是杨小燕的工作梦想。

愧对家庭 关键时刻总缺席

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同事眼中的知心大姐的杨小燕时时因常年在外,而饱受思家之苦。

一年12个月,8个月在外地。6个月在新疆收棉,两个月全国推销皮棉、棉絮等。儿子高考、母亲重病、丈夫住院时,她都不在身边。

“实在是太忙,回家又不方便,索性就不回家吧。”杨小燕告诉记者,她刚到新疆时,儿子才4岁,想他,打个电话回家,又怕打扰孩子,更怕会忍不住更想家,就常常憋着不去打。

丈夫希望他换个工作,说家里不期待她挣多少钱,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最重要。可她说:“单位培养了我,不能在单位需要人手的时候离开。”于是她就一直坚持着。

杨小燕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她愿意坚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见供销社人的担当。

小时候,供销社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村民们买什么都在供销社买。后来体制改革,供销社似乎沉静。然而最近这些年,供销社为农民卖果蔬,解决菜(果)农销售难;把肥料送至田间地头,解决农村运输难。“这些我不用去调查,我的老家就是合川的一个小乡场,这一切都是我的真实感受。”杨小燕说,时光易逝,岁月易改,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初心也从未改。

这种不变的初心,也镌刻在杨小燕的心底。

这次的新疆出差,从今年9月份持续至1月15日,依旧是她主动请缨……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最美基层供销人】棉花堆里的坚韧 她坚守新疆13年创造利润3000万

2019-12-02 20:13:5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12月2日20时讯(记者 余春兰 曹建)11月底的新疆气温已经十分低了,寒风席卷着平坦宽阔的大地,杨小燕裹了裹身上的厚棉袄,快速行走。她要赶在棉农到达阿克苏渝棉农业有限公司之前,安排部署当天的棉花收购工作。

杨小燕,46岁的重庆女子,是重庆市棉麻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阿克苏渝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4年来,她常年出差在新疆,坚守在收棉工作第一线。儿子高考、母亲重病、丈夫手术几个关键节点,她都“失约”。不是她不爱家,只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也不是没有其他工作供选择,可她觉得与棉农打交道能体现“为农服务”的价值,所以长期坚持,并甘愿坚持。

扎根一线 美娇娥变女汉子 

进入隆冬,树上还挂着冰,杨小燕便出了门。冷风吹来,身边的年轻同志忍不住搓了搓脸颊,她看着,笑说:“以后习惯了,脸上就不会感觉那么疼了。”

关于新疆的冷风,杨小燕确实习惯了。

2005年,在重庆棉麻集团工作了两年的杨小燕,因低调务实、工作细致认真,被派往新疆,成为收购站点的收购员。

远赴新疆,杨小燕就体会到了“人生地不熟”尴尬。

新疆的棉农很多是当地的维族人,杨小燕听不懂维语,就把价格、斤数等写在纸上,通过关键阿拉伯数字来交流。

极端的寒冷气候,也是“拦路虎”之一。冬季寒风风夹杂着沙子,吹在脸上能明显感觉到刺痛,几场大风之后,皮肤就明显变糟。

“办法总比苦难多。”杨小燕有空,就去找懂汉语的当地人学维语。冬季里裹的衣服也越来有多,娇美女子成为能扛能搬的女汉子。

努力之下,杨小燕获得当地棉农的认可,也获得领导认可。2009年,开始全面负责重棉集团在新疆的棉花工作。

作为负责人的杨小燕,依旧在一线和棉农打交道,甚至更忙了。她不仅在棉花收购季长时间坚守新疆收棉厂一线,还要在棉花生长期,跑遍南北疆,考察不同区域籽棉的生长情况,选取棉花涨势最优、品质最好区域建立收购点并进行收购。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公司开展棉花收购业务以来,她一共带队入疆收棉 11次,共收购籽棉13.75万吨,销售皮棉11万吨,为公司创造利润1569万余元。

为农解难 开辟绿色通道

从农村出来,能感受到农民辛苦。无论是菜农,还是棉农。

“我信赖重棉集团,也愿意长期与它合作,就是因为杨小燕理解我们,愿意帮我们。”目前正是收摘棉花的季节,谈到自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棉花销售问题,新疆阿瓦提的棉农张金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两年前,同样时采收季节。张金生妻子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棉花通常采用的都是先卖先付款方式,将尾款付给棉农。而当年棉花整体出现销售难,许多棉花厂都资金出现紧张,无奈之下,张金生找到杨小燕。了解到张金生的难处之后,杨小燕多方协调,把收棉款给了张金生。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当有些棉农急于还贷款、资金紧张,杨小燕只要知道,在可行的情况下,她都会“急农所急”想办法协调。

经过10多年对新疆棉花的研究,杨小燕发现收棉工作包厂费用逐年增加,收棉工作因为无固定工厂而逐渐被动,集团也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她向公司创新提出了在新疆建立自有棉花加工基地的思路。 

2018年,她负责的位于长绒棉之乡阿瓦提的集团棉花加工基地,生产出了首批“重棉集团”品牌的皮棉,为集团发展成为纺织品综合贸易商奠定基础。

新疆阿瓦提的棉农艾买尔说,过去从棉花下种开始,心里就打鼓怎么才能顺利卖出去,“现在不一样了,与重庆棉麻集团合作,我心里特别踏实!”

艾买尔提心里的石头落地,这得益于重庆棉麻集团近年来在新疆阿瓦提地区的收棉政策——只要棉花质量过关,集团都会按需收购。

棉农得实惠,公司得发展,重庆纺织行业得繁荣发展。就是杨小燕的工作梦想。

愧对家庭 关键时刻总缺席

领导眼中的好员工,同事眼中的知心大姐的杨小燕时时因常年在外,而饱受思家之苦。

一年12个月,8个月在外地。6个月在新疆收棉,两个月全国推销皮棉、棉絮等。儿子高考、母亲重病、丈夫住院时,她都不在身边。

“实在是太忙,回家又不方便,索性就不回家吧。”杨小燕告诉记者,她刚到新疆时,儿子才4岁,想他,打个电话回家,又怕打扰孩子,更怕会忍不住更想家,就常常憋着不去打。

丈夫希望他换个工作,说家里不期待她挣多少钱,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最重要。可她说:“单位培养了我,不能在单位需要人手的时候离开。”于是她就一直坚持着。

杨小燕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她愿意坚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见供销社人的担当。

小时候,供销社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村民们买什么都在供销社买。后来体制改革,供销社似乎沉静。然而最近这些年,供销社为农民卖果蔬,解决菜(果)农销售难;把肥料送至田间地头,解决农村运输难。“这些我不用去调查,我的老家就是合川的一个小乡场,这一切都是我的真实感受。”杨小燕说,时光易逝,岁月易改,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初心也从未改。

这种不变的初心,也镌刻在杨小燕的心底。

这次的新疆出差,从今年9月份持续至1月15日,依旧是她主动请缨……

[责任编辑: 徐力超]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