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有个教授村 300个熊姓“学霸”个个“熊”心勃勃
今(2)日,“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来到全国闻名的“教授村”。

江西南昌有个教授村 300个熊姓“学霸”个个“熊”心勃勃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2-0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12月2日22时(记者 余春兰)冬日暖阳下的赣鄱大地,河岸、田野、山林色彩斑斓。今(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跟随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来到全国闻名的“教授村”,零距离聆听熊氏家风家训,感受以文化人的强大魅力。

“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走进教授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奇象:一个村走出300个同姓教授

下午时分,走进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十余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郁郁葱葱。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教授村以熊氏家住为主,亦称月池熊家,是冈上镇蚕石村下辖的自然村。明代末年,熊家先祖从豫章迁此定居,已有400年历史。近代百余年间,在这一方土地,涌现出人民解放军上将、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等300余名,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30余名,而且都是一个姓,这里成为闻名遐尔的“教授村”、“人才村”。

教授村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知名人士包括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熊育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副总参谋熊光楷,中国铝业原董事长、现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维平,中科院院士熊大润等,知名志士、商界精英,更是不胜枚举。

2002年7月,南昌县委、县政府决定授月池村为“教授村”,并在村前树立了“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碑”,并镌刻碑铭,用以激励后人,教授村因此得名。

村史馆一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探秘:“要读书”是第一家规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这里缘何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村”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进入教授村,在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从中,一农房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的“教授村家规家训”。第一条则是“要读书,没房要有读书人。”

教授村家规家训一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今年83岁的冈上镇月池村老党员、义务讲解员熊华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百多年以前,月池熊氏首先是着眼于族人子弟的教育而兴办新式学堂,在本族的祠堂里办起了心远小学,并设立“心远奖学金”,奖励族中有成子弟,故有清朝入仁者众多。熊家许多代人都受惠于家族兴办的新式教育,并且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教育世家的血脉。

熊华顺回忆说,小时候家教很严,父母们都信奉“三岁看到,七岁看老”,因此从小在吃饭、睡觉、读书、写字方面都受到严格约束,稍有不慎,手掌就会挨板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熊华顺认为,熊氏家族“教授”村奥秘,说穿了就两字:“教育”。

水池旁的石碑上雕刻着家风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未来:教授村成为江西一张亮丽名片

在村口不远处,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整齐有序的石块竖着堆砌,成为颇有特色的栏杆。不过更有特色的是石块是雕刻着的一个个故事。

熊华顺这些故事都是真实流传于熊氏族人口中的。

5年前,已78岁高龄的熊华顺展开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要记录村庄的历史、收集熊氏家族故事,为熊氏子孙留下更多良好的家风。

“每天4点起床,白天采访,晚上挑灯夜战,但我乐此不彼。”2年时间,熊华顺编写了讲述月池村的历史和家风家训的17本书籍,总计15万字。

熊华顺接受媒体采访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池塘石板上刻画的55个家风故事也是熊华顺一个人走街串巷、翻阅资料编写而成。

如今,月池村,一步一景一故事。百年古樟、旗杆石、乌沙门、月池、古井都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景点。2018年月池村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家风家教教育示范基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熊华顺又开始在给村里当义务讲解员。他说要把月池村熊家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月池村的良好家风。

不止熊华顺在讲述月池村故事。月池村的青瓦、白墙、勾棱的“村史馆”也将教授村的曾经、现在娓娓道来……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江西南昌有个教授村 300个熊姓“学霸”个个“熊”心勃勃

2019-12-02 23:01:5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12月2日22时(记者 余春兰)冬日暖阳下的赣鄱大地,河岸、田野、山林色彩斑斓。今(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跟随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来到全国闻名的“教授村”,零距离聆听熊氏家风家训,感受以文化人的强大魅力。

“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走进教授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奇象:一个村走出300个同姓教授

下午时分,走进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十余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郁郁葱葱。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教授村以熊氏家住为主,亦称月池熊家,是冈上镇蚕石村下辖的自然村。明代末年,熊家先祖从豫章迁此定居,已有400年历史。近代百余年间,在这一方土地,涌现出人民解放军上将、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等300余名,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30余名,而且都是一个姓,这里成为闻名遐尔的“教授村”、“人才村”。

教授村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知名人士包括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熊育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副总参谋熊光楷,中国铝业原董事长、现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维平,中科院院士熊大润等,知名志士、商界精英,更是不胜枚举。

2002年7月,南昌县委、县政府决定授月池村为“教授村”,并在村前树立了“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碑”,并镌刻碑铭,用以激励后人,教授村因此得名。

村史馆一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探秘:“要读书”是第一家规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这里缘何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村”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进入教授村,在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从中,一农房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的“教授村家规家训”。第一条则是“要读书,没房要有读书人。”

教授村家规家训一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今年83岁的冈上镇月池村老党员、义务讲解员熊华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百多年以前,月池熊氏首先是着眼于族人子弟的教育而兴办新式学堂,在本族的祠堂里办起了心远小学,并设立“心远奖学金”,奖励族中有成子弟,故有清朝入仁者众多。熊家许多代人都受惠于家族兴办的新式教育,并且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教育世家的血脉。

熊华顺回忆说,小时候家教很严,父母们都信奉“三岁看到,七岁看老”,因此从小在吃饭、睡觉、读书、写字方面都受到严格约束,稍有不慎,手掌就会挨板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熊华顺认为,熊氏家族“教授”村奥秘,说穿了就两字:“教育”。

水池旁的石碑上雕刻着家风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未来:教授村成为江西一张亮丽名片

在村口不远处,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整齐有序的石块竖着堆砌,成为颇有特色的栏杆。不过更有特色的是石块是雕刻着的一个个故事。

熊华顺这些故事都是真实流传于熊氏族人口中的。

5年前,已78岁高龄的熊华顺展开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要记录村庄的历史、收集熊氏家族故事,为熊氏子孙留下更多良好的家风。

“每天4点起床,白天采访,晚上挑灯夜战,但我乐此不彼。”2年时间,熊华顺编写了讲述月池村的历史和家风家训的17本书籍,总计15万字。

熊华顺接受媒体采访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余春兰 摄

池塘石板上刻画的55个家风故事也是熊华顺一个人走街串巷、翻阅资料编写而成。

如今,月池村,一步一景一故事。百年古樟、旗杆石、乌沙门、月池、古井都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景点。2018年月池村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家风家教教育示范基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熊华顺又开始在给村里当义务讲解员。他说要把月池村熊家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月池村的良好家风。

不止熊华顺在讲述月池村故事。月池村的青瓦、白墙、勾棱的“村史馆”也将教授村的曾经、现在娓娓道来……


[责任编辑: 徐力超]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