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有个教授村 300个熊姓“学霸”个个“熊”心勃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12月2日22时(记者 余春兰)冬日暖阳下的赣鄱大地,河岸、田野、山林色彩斑斓。今(2)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跟随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国主流融媒体总编辑看江西”活动来到全国闻名的“教授村”,零距离聆听熊氏家风家训,感受以文化人的强大魅力。

奇象:一个村走出300个同姓教授
下午时分,走进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十余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郁郁葱葱。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教授村以熊氏家住为主,亦称月池熊家,是冈上镇蚕石村下辖的自然村。明代末年,熊家先祖从豫章迁此定居,已有400年历史。近代百余年间,在这一方土地,涌现出人民解放军上将、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等300余名,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30余名,而且都是一个姓,这里成为闻名遐尔的“教授村”、“人才村”。

知名人士包括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熊育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副总参谋熊光楷,中国铝业原董事长、现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维平,中科院院士熊大润等,知名志士、商界精英,更是不胜枚举。
2002年7月,南昌县委、县政府决定授月池村为“教授村”,并在村前树立了“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碑”,并镌刻碑铭,用以激励后人,教授村因此得名。

探秘:“要读书”是第一家规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这里缘何成为人才输出的宝库?“教授村”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进入教授村,在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从中,一农房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的“教授村家规家训”。第一条则是“要读书,没房要有读书人。”

今年83岁的冈上镇月池村老党员、义务讲解员熊华顺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百多年以前,月池熊氏首先是着眼于族人子弟的教育而兴办新式学堂,在本族的祠堂里办起了心远小学,并设立“心远奖学金”,奖励族中有成子弟,故有清朝入仁者众多。熊家许多代人都受惠于家族兴办的新式教育,并且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教育世家的血脉。
熊华顺回忆说,小时候家教很严,父母们都信奉“三岁看到,七岁看老”,因此从小在吃饭、睡觉、读书、写字方面都受到严格约束,稍有不慎,手掌就会挨板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熊华顺认为,熊氏家族“教授”村奥秘,说穿了就两字:“教育”。

未来:教授村成为江西一张亮丽名片
在村口不远处,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整齐有序的石块竖着堆砌,成为颇有特色的栏杆。不过更有特色的是石块是雕刻着的一个个故事。
熊华顺这些故事都是真实流传于熊氏族人口中的。
5年前,已78岁高龄的熊华顺展开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要记录村庄的历史、收集熊氏家族故事,为熊氏子孙留下更多良好的家风。
“每天4点起床,白天采访,晚上挑灯夜战,但我乐此不彼。”2年时间,熊华顺编写了讲述月池村的历史和家风家训的17本书籍,总计15万字。

池塘石板上刻画的55个家风故事也是熊华顺一个人走街串巷、翻阅资料编写而成。
如今,月池村,一步一景一故事。百年古樟、旗杆石、乌沙门、月池、古井都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景点。2018年月池村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家风家教教育示范基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熊华顺又开始在给村里当义务讲解员。他说要把月池村熊家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月池村的良好家风。
不止熊华顺在讲述月池村故事。月池村的青瓦、白墙、勾棱的“村史馆”也将教授村的曾经、现在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