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国家宪法日”晚会案例回顾三丨践行法治 共铸辉煌
相关稿件>>
“12·4国家宪法日”晚会案例回顾二丨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法治在行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5日11时讯(记者 张雪莹)昨(4)日晚播出的2019重庆“12·4国家宪法日”网络晚会与网友们一起回首了重庆法治工作的发展脚步。若错过精彩的您还不了解重庆法治化进程中的变化,不如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
聚焦问题 科学立法
立法,是国家有权机关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及过程的总称,是法治过程的起点和法治工作的前提。没有立法,政府机关就无法可依,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判案件就没有依据和标准,全民遵守法律就无从谈起。
1980年3月,四川省重庆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召开,选举产生了首届四川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重庆的法治化工作全面提速。
重庆市人大法制工委副主任黎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立法比重增大,生态环保立法加速,社会事业立法凸显。
据悉,截至2019年10月,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200件,有效的政府规章174件,经审查批准的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6件。其中,党的十八以来,制定地方性法规28件、修改80件、废止14件、审查批准自治县单行条例11件。不仅出台了各类法规性决议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还在律师参与地方立法,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修正案调查,设立“重庆农民工日”,设立“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地方立法形式对统筹城乡、农村低保、家庭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具有领先性和开创性的举措。
审时度势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执法。“严格执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随着我市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严格执法上又有哪些提升?
“我们重庆市环境行政执法总队在执法方面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强化制度管理,严禁选择性执法和规范执法行为,严禁随意性执法这‘两个严禁’方面。”重庆市环境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曾庆表示,近年来,制定实施了《行政处罚重大案件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制度。同时也明确要求执法人员2人着装执法、亮证执法,执法检查全过程还要佩戴执法记录仪。按照“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的要求,坚决排除执法干扰。及时主动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切实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公正司法 维护公平正义
没有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就不可能有公正的司法。“公正司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保障。
据介绍,近年来,重庆检察机关积极顺应司法体制改革步履,强化检察官审前把关和过滤作用,确保无罪不受刑事追究、有罪受到公正惩罚。探索在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心设立检察室,将法律监督向执法办案一线延伸。
“司法公正包括司法制度公正、司法行为公正、司法效果公正三个方面的内涵。”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周俐莎表示,司法公正的核心价值就是司法机关的各项制度、具体的司法行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
据悉,重庆法院系统为落实公正司法,从内部运行和外部监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内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对外实行“一张网”办公办案,建成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创新“互联网+”诉讼模式,全市所有法院和人民法庭全部接入全国法院专网。
树立全民守法意识 拓宽普法新渠道
“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要实现全民守法,应当引导全体人民群众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氛围。
“以前的普法形式比较少,主要是讲座、标语、展板等。现在我们紧跟‘互联网+’的脚步,强调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普法的渠道和领域。”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亲历并见证了重庆普法工作的发展变化的重庆市渝北区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华彩路表示,现在的普法工作,真正做到了网上网下、线上线下全覆盖。
据悉,现在的普法工作不仅立足传统媒体,巩固法治宣传专栏,还积极运用新媒体,逐步实现智慧普法,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式,增加法治宣传群众可接受度,不断加大普法力度,确保普法路上,一个也不少,让全社会真正学法、懂法、用法,做到全民守法,夯实法治建设的根基。